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如何看待「云南蒙自天坑发现百年未见极危物种」?这一发现有何意义?为什么要保护濒危物种?

如何看待「云南蒙自天坑发现百年未见极危物种」?这一发现有何意义?为什么要保护濒危物种?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如何看待「云南蒙自天坑发现百年未见极危物种」?这一发现有何意义?为什么要保护濒危物种?

最新更新 2021.9.28 23:56

发现物种新野外种群的意义较保护珍稀野生植物的意义还是较好回答的,

前者有着生态学上发现并拓展研究物种分布的物理环境及其生态适应机制的研究,进而促进研究其野外保护的方案,

(毕竟物理环境中包含了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以及天坑自带的地形地势特征)

分类学上能够存留其种质资源供继续研究,即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胚胎学/孢粉学/生殖生物学及分子系统学研究

至于后者,迈克尔·G·辛普森和其它植物学界的先贤恐怕会回答:

“这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

依然从生态学和分类学上讲,都丰富了其现有体系下的认知,也可以说成不断在知识边界探索所带来的新鲜感,驱动着生态学家和分类学家去到复杂多变的野外环境,继续发现新的奥秘

而立足于保护,无论是种质资源价值(指保存遗传信息的种子库),科学研究价值,经济与生态价值,抑或是审美价值与认知生物与物理环境间关系的价值,再或者是此处无法详述之物,之质,之精神,之传承,无非归结于将我们置于自然中去探求,将现有的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信息和生物及其物理环境的实质条件一并存留下来,并将其视作一份可存续的工作,期待有人去完善

关于截图的最后一句,这一点在中国植物志编成的数十年间是并不稀见的事,

总会有部分种因其名称/描述/插图/标本合格发表,但限于当年编辑植物志的条件,未见其标本及国内调查中发现的野外种群,

近年来的报道更多集中于野外种群,也可能是因为各地联络密切,在国内也能见到藏于国外模式标本库的线上图集,但标本研究不容易成为对外宣传的重点,原因自然是标本不如科学绘画和活植物图照有感染力,

而野外种群一方面在研究上丰富了物种特征描述/相关生态环境及植物的生态适应/以及可获得的种质资源,可以进一步延伸研究,

另一方面也是相比其它研究方向上在传播上的优势,即更加接近自然生态文明的本义,也即接近/身处自然生态环境,能令受众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国境线内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活植物的图照也远比其它研究材料(也即标本/依分子证据绘制的系统树)更吸引人,更有感染力,而后者更让研究者动心罢

不过具体谈及每一种濒危植物的保护,更多时候其实是在考验研究者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除迁地保护外,若要原地保护,就要考虑居群分析/生殖生物学/繁殖生态学等等学科与研究手段的综合与分析,不仅能够据此分析出其濒危的原因,如分布狭域/生殖机制与物理环境的冲突,还要能依此分析得出并再完善物种的保护方案

原回答:

只能说,这次恐怕是真的,和枯鲁杜鹃那次价值差不多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