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感言:永远在路上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2017.11.06
记者节感言: 永远在路上 每天都收获
李胜灵
2017年11月8日,中国第十八个记者节!
自己这个已经拥有记者身份22年的新闻工作者,在每一个记者节到来之时,都会进行一次审视,也不由生发出些许新的认识和感触。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对记者这一职业的认识,我认为那就是: “作为一名记者,你永远都在路上,苦乐共尝、艰辛与喜悦同在,每一天都有收获” 。
和很多不同职业的朋友交流时,大都认为,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应该是最幸福的事情。我为此感到幸运,因为当我从师范毕业成为一名记者的时候,我就对我所从事的工作充满了激情和热情,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大多数人对记者的认识就只是: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能写好稿子,能摄像,就可以当记者了。
处于四级办台体系最低层的县级媒体记者,虽然也在奔走和忙碌,但是大多数都是在照本宣科,新闻稿就如同清末的八股文一般,生搬硬套就可以了,容易让人滋生自满和惰性心理。
这种现状一度使我陷入迷茫和困惑,和我想象的记者生活相去甚远,我认为记者的文稿和影像作品中,要能体现出自己的观点和特色,要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人以启示或者留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于是,我的工作重心慢慢由新闻节目转向专题节目,专题节目是对新闻事件的延伸,挖掘。同时也是发现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记录和留存历史的印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方式。
为了更好的适应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1998年。我进入陕西师大进行新闻专业学习,在那里,我也对新闻学、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记者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我印象最深的新闻基础知识关键词:
客观、真实、及时。
如何做一个合格进而优秀的记者关键词是:
遵守职业道德、做一名一专多能的杂家!
2004年在中国传媒大学进修学习期间,我记住的关键词是:
新闻无级别、最基层的新闻媒体也最能接近新闻事件的中心。
自此,“新闻无级别”这一理念深植于心!
有人说: “选择做记者,就是选择了奔走和忙碌,选择了勇敢和责任,选择了为别人做嫁衣,为历史做记录。” 对于深爱这一职业的人来说,奔走和忙碌才能让我们深入新闻事件的核心、才能了解和掌握最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勇敢和责任让我们怀着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去担当、去报道、去揭示新闻事件最真实的一面;正是这些让我更加充实,为身为记者而倍感自豪。
至今难忘并感谢初出校园,稚气未脱的我初入单位——长武电视台,那些年长而经验丰富、和善可亲的老记者们对我的教导和帮助。每次外出采访,同行之人必是一路都在教我应该怎么做,哪些是重点,哪些应该了解,文稿应该如何去布局、新闻敏感该如何培养、角度应该如何把握,告诉我做一名记者首先应该做好不惧苦累的准备,责任心和担当也是必不可少的,等等等等;值班编辑包括终审领导在审稿时也会将我叫到跟前,告知我为何修改的原因,甚至还会延伸至换个角度、换种方式该如何去组稿。虽然我只在长武电视台工作了一年多时间,但是那一年多时间是我收获最多也是让自己深深爱上记者这个职业并为之锲而不舍的起点所在。
97年底离开长武电视台进入泾阳电视台,别无优势的我,最大的优势便是我在长武电视台的那些收获,不惧苦累首当其冲!
记得98年泾河发大水,我和同事们分几路深入泾河沿岸各个村,时刻监测水势,随时准备通知沿岸群众撤离。那天我们一直坚守到凌晨两点多,直到洪水退去,水位降低至安全范围才撤离;
忘不了2004年非典其间,负责非典防护报道的我,顶着酷暑,穿着一层层厚重的防护衣,随流调队对监控对象家中进行防护隔离,任务结束回到家便虚脱般瘫在沙发上,第二天出现在工作现场的仍然是那个精神饱满的我。
这么多年,老公和女儿总是说,出门工作的我就像打了鸡血般激情充沛,回到家的我如同被抽了筋一般瘫软疲累。
北京学习期间,作为《中国往事》栏目组成员从北京到咸阳一路的取景拍摄,干活如女汉子般的我让其他三名成员完全拿我当同性对待,不由想起记者自嘲的那句话:“男记者当牲口使,女记者当男人使”。
几年前那次虽然几经波折、历经艰难却最终成行的的泾河文化之旅,更是让自己收获满满。泾河流域那些质朴热情的人们让我窥见斯地先民们留下的人文印痕;那些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迹带我穿越千百年的时光隧道与先哲对话;那些几乎被尘封的历史被自己拂去烟尘而呈现于世人面前;泾河之行所见所闻所碰所触,一切的一切都是牵引我触动泾河脉动的丝弦。
这些收获替代了那些艰难历程中痛苦的记忆,让我对生活、工作和学习依然激情饱满,心态阳光。
专业系统的学习和这些年记者生涯的实践,让我学会了用语言与被访者沟通,用眼睛去观察,用文字去记录,用头脑去思考,让我逐渐蜕去稚气的青涩日臻成熟;更让我有机会接触结识那些学识渊博、儒雅睿智的学者前贤,并因此而走上自己所喜爱的文字创作之路。 这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让我走向更为开阔的一片天地,也让我更加挚爱记者这个职业。
然而,记者做得越久、经验越丰富,接触的人越多,就越能感觉到自己与顶峰的差距。在今天新媒介、自媒体异军突起、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我们这些所谓的新闻战线的老兵又成了新媒体时代的媒介新手。 个人认为,不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手段如何变化,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必须具备的新闻原则和个人道德等基本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相对于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新闻事件真假难辨、失去监控和辨识的自媒体时代,上世纪末“防火防盗防记者”已经不足为道了。媒介成为了左右社会舆论的一股强大势力,不可否认群体参与的舆论势力所起到的积极的正面的作有,但是也必须正视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为了博得更多的点击量甚至为了一些不可告人的人目的,刻意引导舆论导向,由此而产生的极不正常的网络舆论逻辑。
于是乎,便出现了在新闻事件中,如果存在对立方,必遵循以下逻辑:
警察和平民,警察错;
城管和小贩,城管错;
公务员,和谁冲突都错;
官员,逢事必错;
两个普通人,有钱的一方错;
医院和病号,医院错;
男人和女人,男人错;
两个开车的打架,开好车的那个错;
政府和群众,政府错;
俩无赖打架,不会上微博的那个错。
虽然这有点言过其实,但是也是一种现象的揭示,更是对传统媒体的提示和警醒。我们的新闻并非一味的粉饰,但也不能蒙着阴暗的心理,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兴趣和爱好或者博取点击率而掩去事实,截取片段制造、炒作新闻。
客观、真实永远都是新闻不变的主线!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媒体时代,作为传统媒体的我们应该发现并挖掘自身优势并很好的适应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需求,进而做出有效的改进。 身为构成传统媒体主体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已有的新闻知识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尽快适应并融入新媒体时代。摒弃连基本新闻稿都写不好的情况下却一味耍花样,本末倒置,形式大于内容的做法。那样无异于底座不稳的倒金字塔,华丽的外表终究支撑不了太久。 我们团结友爱且战斗力杠杠滴团队!!!
思绪凌乱,想哪说哪。最想说的还是,我为自己是一名记者而骄傲,自己也在不断努力,以无愧于记者这一称谓。 在这条苦乐共尝、艰辛与喜悦同在的路上,每一天都让自己有所收获!
在这个不放假的节日里,祝我自己、我亲爱的同事以及所有的新闻工作者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