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如何评价泰国电影《永恒》?

如何评价泰国电影《永恒》?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如何评价泰国电影《永恒》?

在下认为,

应父亲好友、缅甸木材商帕博先生的邀请,Nipron来到像古代王国一样的神秘山庄。在客房,遇到神秘女子的引诱,并有了肌肤之亲。就在此时听到令人恐怖的喊叫声,女子匆匆离开。于是,尚孟与玉帕蒂的悲剧在Nipron对Thip——帕博的老管家的追问下浮出水面。尚孟是帕博的侄子、养子,也是其木材家族惟一继承人,大学毕业后回来帮助管理森林。帕博在为侄子寻找合适妻室的途中遇到玉帕蒂并娶为妻子。玉帕蒂嫁入山寨后爱上年龄相仿的尚孟,尚孟也最终突破伦理道德底线。他们发誓要永远相伴。为惩罚侄子与妻子的背叛,帕博用特制的铁链将他们“永远”锁铐在一起……

Nipron初步了解尚孟与玉帕蒂故事时惊叹:“难以置信,这样肥皂剧般的剧情,居然真会发生在人的生活中!”或许正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的、普通人的故事,才极大地震撼了Nipron,也同样直击观影者的内心。关于此,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早有思考:“不应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怜;遭殃的人和我们自己类似,才能引起恐惧……悲剧的主角并不是坏人,他之所以陷入厄运,并不是他做了坏事,而是犯了过失,他的行为产生了他自己意想不到的结果”。其对悲剧主人公的界定可归为三点:好人、犯过失、惩罚远远大于过失所应承受的。亚氏虽已久远,对悲剧的美学思考理论之树却常青。以男主人公尚孟为例。年轻、有才华、单纯而阳光,无不良嗜好,甚至梦想就是“做个好人”,可以说具备了与我们身边的“好人”同样宝贵而又普通的品质。他本应过着平静的生活,却因玉帕蒂的到来遭到毁灭,在最美的青春年华开始疯癫的余生!

影片中,爱情与伦理处于一种要成全某一方面就必牺牲其对立面的两难之境。这种冲突最集中地体现在尚孟身上。即便疯癫后,夜深人静之时,也逃脱不了极度痛苦的煎熬。开始时,尚孟真心将玉帕蒂作为婶婶来敬爱,但随着相处,越来越被她的美丽与个性打动。面对与总督女儿的婚事,尚孟开始惆怅,意识到已心系玉帕蒂。而这层伦理道德底线在正洗澡的玉帕蒂的诱惑、挑衅与激将之下被彻底打破。尚孟沉迷于爱情,忽视叔叔帕博的存在,对Thip 的善意提醒置若罔闻,甚至与玉帕蒂亲近也不再避讳。但在帕博用铁链让他们真的“每天,每个小时,每个呼吸”都“永远在一起”时,潜藏内心深处的对叔叔无比的依恋和尊敬越来越强烈浮现。梦中惊醒后,尚孟迫不及待地拖着玉帕蒂去向叔叔忏悔。尚孟的愧疚与忏悔发自肺腑,但始终都没有得到帕博的原谅。尚孟准备选择死亡,甚至放弃重新获得自由的尝试,在玉帕蒂建议“把锁链射断”时说“没有用了”。或许只有尚孟自己明白,他永远不能重新获得自由,永远摆脱不了感觉罪恶的灵魂鞭打。

剧情发展亦如此。尚孟疯癫后采了怒放的兰花送给帕博时,不住重复的还是“叔叔,不要丢下尚孟啊”,情状如其幼时。怒放的兰花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尚孟对玉帕蒂恋情一开始的显露也正是从采摘兰花开始的。影片让被采摘的美丽的却注定很快会凋谢的兰花与“叔叔,不要丢下尚孟啊”以声画平行方式出现,似乎在暗示观众,尚孟心中,玉帕蒂从不曾离去,爱情从不曾走远,同样,帕博也无可替代,他一如既往地依恋叔叔。此刻呈现出孩子似表情的尚孟,依然单纯,带给人的却是撕心裂肺的痛。与玉帕蒂对爱情的义无反顾相比,尚孟似乎不那么勇敢。但我们却没有理由责怪他不够坚定,也没有理由责怪他为什么不随玉帕蒂而去。正如Nipron从尚孟叫声中听出的,“那是一个处在极度痛苦煎熬中的人”。他永远无法说服自己是彻底选择爱情还是亲情,无法承受任何一种单独的得到或失去。死者与生者,爱情与伦理,他永远摆脱不了这两难之境。无法实现爱情与伦理的调和。或许,疯癫,是最好的结局。

《永恒》这个片子拍的荡气回肠,其实明眼人一看枷锁的桥段,就知道它象征婚姻。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的解读一层意思是,很多人的婚姻里没有爱情,而婚姻制度直接就扼杀了爱情发生的可能,这一点影片中有体现;另外,和一个人越亲密,就会越多看到他/她的疲惫,人们要求爱情是亢奋的,是肾上腺素,是无处不在的浪漫和传奇,但它终会回归常态,是或许乏味和无限的重复。

有人说得不到的是最好的,人们往往在在一起后,看到对方的平凡、陋习、缺陷和不为人知的一面,那些种种让你开始无法忍受对方,开始意识到对方是多么的不完美,开始失望,觉得不是想要,开始深受折磨。

此时,那些当初闪耀着吸引你的东西都黯淡了,都习惯了,都不值一提,开始争吵、撕咬、割裂、矛盾、甚至同床异梦。其实这世上只能两个人在一起才能做的事真的很少,连性都可以疲惫而乏味了,甚至最后自己一个人解决,你说呢?在亢奋过劲,回归常态,以至于疲惫的生活之后,人们往往没有了新鲜感和激情,剩下只是简单的陪伴,爱情就消散了。

影片中对这处的诠释,略显生硬。描写爱情生活的疲惫,很突兀的两个人突然就冲突起来了,看起来都是极小极不可能产生的矛盾,突然就闹起来了,再到后来难以忍受对方,虎头蛇尾,不够流畅细腻。真正生活中,所有的矛盾都是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微不足道的起因往往只是导火索,不是本质,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他们之间有没有爱?”这个问题接踵而来。其实影片后半程没有仔细交待,导演一直在闪烁的隐晦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过有件事可以肯定:他们是有爱情的。爱情是很奇妙的东西,开始的原因往往简单,也不重要,她/他很好看,她/他很有才华,她/他很有魅力,她/他很幽默,她/他喝多了,那一晚的月色太温柔,他的白衬衫很好闻等等等等,理由可以很荒谬,而但凡哪种无一例外都始于欲望。

很多影评中说男女主角、老爷的欲望如何不好,但事实上人类所有的动力也不过都是欲望,人性本如此。我们的文明不过是羞于承认,给它加一个遮羞布,文雅一些。人们对于欲望好与坏的评价,人们约定俗成的标准,只看是否损害他人利益。现代文明最大的进步是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所有人的利益,但在旧时代,走进婚姻的女人,往往是男人的附庸,而且无法离婚,当婚姻这种捆绑成为终身制时,女性若非自愿,如同坐牢,随时折磨与煎熬。影片中被锁链捆绑的两人,没有了独立和自由,而激情渐退,内心渐渐开始各自独立,一开始可以因为激情为对方的欲望互相忍耐,忽略矛盾,但到后来疲惫万分,就是互相折磨了。双方各自独立的欲望已无法压抑,并无法在对方身上满足了。

爱情的开始和过程大部分时间是欲望,爱情也只能发生于两性之间,而爱则不同。爱的定义广泛,对亲人、朋友、事业、事物都可以称爱,而所有的爱形态和追求则基本相同,无条件、无约束、不求回报、没有时间限度;违逆人性、欲望、本能、大自然和生物规律,爱追求的都是可称伟大的同一种东西,所以许多人会说爱是拯救人类最后的手段。爱的本质是一种信仰,而往往信仰都需要某种仪式,人们走入婚姻往往伴随强烈的仪式感,就是希望在这种仪式中有爱产生,用以维持和约束长期的关系,即人们所说的亲情。

在古代,因爱而结合是极其少见也珍贵的,即使在现代也不是百分百因爱而结合,因为人们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生中在合适时间内能接触的男女有限,不可能有太多选择,往往为了繁衍、生存、一时的欲望或家族利益而结姻,但这种结合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和落差,所以在这样的婚姻中,大部分时间是忍受对方,并忍受所有生活,尤其是婚姻不自由的女性(只有男性可休妻,女性属于从属财产,无法离婚)。

而忍受一段长期不可逆的关系,只能仰仗信仰和寄托,但这个信仰往往与爱对方无关。人们在为了能够长期约束并忍受这种生活中加入了许多种信仰,比如礼义世俗道德责任,女人三从四德,而女人往往把忍受自己不幸的生活寄托在孩子身上,在这里,对于长期生活来讲,爱情着实不值一提甚至是玩笑。这种信仰,更多不是因爱而爱的信仰,只是责任与义务、捆绑和约束,对于女性而言,却要“爱”了。在影片中,枷锁锁住的两个人还没有走出欲望的奴隶,就把双方的自由永远和欲望捆绑在一起,是对爱情最大的讽刺。你不是因为欲望想得到吗?那么你就要受欲望永远的奴役。

影片中女主角送给男主一本《先知》,并在多处出现,如题用来预言并揭示本质。纪伯伦在书中对于什么是爱,有段描写:爱除自身外无施与,除自身外无接受;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意思是说,因为爱,所以你只需要爱,可以没有实质,爱可以自我满足,爱本身不是欲望,是种信仰,是种精神力量。当你爱的时候,因为你信仰你相信,所以你可以全心全意,你可以不在乎,你可以忍受对方的缺点,事物的不堪,你不会在乎,因为你爱的那个人或那个事物,已经是你的信仰。本来影片中,锁链是成为了男女主角信仰的仪式的,但毕竟只有欲望的结合,这种仪式就只能是单纯的枷锁了。

但凡你爱,爱一个人,首先自然喜欢,是你想要的,有你的欲望,然后都是基于对方对你的善良、美德、恩情所致,有着数不清的彼此相似,有着数不清的仪式感,比如你们的相遇也许就是奇迹之一,惊人的相似都感慨上天的安排,而他/她或ta带给你的,往往是无可替代的,于是你渐渐开始相信,只要也只有他/她在,你的生命才有意义。而你“爱”的其它事物,也自然遵循这个特点,唯一性、相似性、奇迹论和欲望。成为信仰,你自会为ta的一切缺憾妥协和辩解,心甘情愿。因此爱会超越一切,包括生命。

影片中老爷的大夫人说,“没有什么能切断锁链,只有你们的心”,当到了河边能斩断的时候,女主却害怕维系的锁链断裂,他们就分崩离析了,她其实内心知道男主不爱她。影片中有个桥段,女主要上山,男主要看书,争执的最后,是女主选择了顺从和忍耐,其实是她爱了;怀孕,男主听到的第一反应是重获自由的筹码而不是开心,女主的反应是希望腹中是男孩,不会受尽折磨,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往往被动,男主的一切,都只是欲望罢了。如果不是因爱而结合,孩子,也只是枷锁而已,但爱是有的,男主要自由,女主给他自由,因为她爱了。影片最后,她不由男主自杀而她自杀,不顾腹中的胎儿,是她把所有的自由还给他,把所有的“枷锁”都斩断了,因为她爱了。男主想自杀,想不惜以死来获得自由,只是选择逃避想彻底解脱而已。

《先知》这本书在影片中是预言,是导演揭示本质的隐喻。后来接过书之后讲故事的宾客仓惶而逃,也许不过是终于大悟:不要因一时欲望,而终身禁锢;不要因错爱而折磨一生,要因爱,要因真爱。

现在的人说话都是用脑子而不是用心。——玉珀蒂始觉爱的力量是看了星际穿越以后,导演诺兰提供的解决问题的终极办法是爱,仿佛这不仅是解决人类问题的办法也是解决宇宙问题的办法。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最终靠爱,靠人文关怀来解决,或者说爱是问题得以解决的动力,这在我看来既是一种对科技绝妙的讽刺,又是科技无法解决某些问题的无可奈何的体现,更是对爱的重要地位的提醒。爱在生活中有多种表现形式,官对民的,商人对消费者的,医生对病人的,老师对学生的,父母对孩子的,孩子对父母的,一个人对另一个陌生人的,等等。爱是什么呢,责任心?尊重?包容?理解?放纵?体贴?索取?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爱呢?片中尚孟爱玉珀蒂吗?尚孟的叔叔爱玉珀蒂吗?尚孟的叔叔真给了尚孟父亲般的爱吗?尚孟爱自己的叔叔吗?尚孟的叔叔在哥嫂死后收养尚孟,当成亲生儿子一般,让尚孟到缅甸接受新式教育,并亲自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尚孟只知读书工作,当玉珀蒂问他人生理想是什么,尚孟异常坚定地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并且不伤害身边任何一个人。尚孟的叔叔在曼谷偶遇玉珀蒂,一见钟情,玉珀蒂也想逃离曼谷,两人结婚,共同生活在森林中。尚孟和成为自己婶婶的玉珀蒂一见钟情,两情相悦。事发,叔叔收起父亲的嘴脸,终不肯原谅一直看作儿子的侄子,惩罚二人,将两人用锁链锁在一起,直到永远。尚孟的爱情终究抵不过失去叔叔庇佑的无助,开始责备并打骂此前一直深深爱恋并视为灵魂伴侣的玉珀蒂。玉珀蒂怀孕,尚孟认为这个孩子的出现会让整个家族重获新生,是叔叔原谅自己的机会,然事实证明不过是自己多想。绝望之余便请求玉珀蒂抱着他从后背杀了自己,并希望她和肚子里的孩子好好活下去。玉珀蒂满口答应,拿着手枪,却指向自己,一声枪响。那一刻,玉珀蒂在想什么?是绝望吗?是牺牲自己成全爱人自由的爱吗?她爱尚孟吗?她知道她追求的所谓自由所谓爱情是什么了吗?如果她知道当她的所爱尚孟某天清晨醒来看到腐烂的自己却惊吓过度她会作何感想?会后悔吗?如果她知道疯掉的尚孟仍然在祈求叔叔的原谅,请求叔叔的庇佑,会后悔自己的决定吗?如果她知道尚孟一直收着自己送给他的纪伯伦的《先知》,会感动吗?会后悔吗?突然就想起卧轨自杀的安娜,何等相似!玉珀蒂说,现在的人说话都是用脑子而不是用心。既然如此说,又何苦去追求去梦想遇到不可能用心讲话的人呢?想法如此理智行为却如此偏颇,这就是女人吧。女人深知什么是爱,也深知如何去爱,伟大之处便在于此,但在现实面前却又无法如男人一般虚伪和无情,而现世安好需要的仅仅是虚伪和无情,爱,可有可无,纵使诺兰科幻片中能拯救地球的也只有爱罢了。也或者这正是母系社会不可逆转地向父系氏族转变的重要原因——这个世界无需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