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风雅是什么意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附庸风雅是一个汉语成语,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
一、拼音
附庸风雅 [ fù yōng fēng yǎ ]
二、出处
清·吴趼人《情变》:“却偏要附庸风雅;在扬州盖造了不少花园。”
释义:
却偏偏要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在扬州建造了不少花园。”
三、例句
1、墙上挂满了名人字画,其实他什么也不懂,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
2、他本不懂什么艺术,却偏要花大钱买艺术品,只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
扩展资料
一、近义词:
沽名钓誉 [ gū míng diào yù ]
释义:沽:买;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出处:先秦·管子《管子·法法》:“钓名之人,无贤士焉。”
翻译:用手段猎取名誉的,绝不会是有才德的人。
二、反义词:
温文尔雅 [ wēn wén ěr yǎ ]
释义: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现也形容做事不大胆泼辣。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翻译:这个是有名人家的孩子,态度温和、举止文雅,怎么会做贼呢?
附庸风雅,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
【拼音】fù yōng fēng yǎ
【出处】
附庸:古代指附属在诸侯大国下面的小国,引申为从属的地位或依赖的关系 。
风雅:原指《诗经》中《国风》和《大雅》《小雅》,后指风流,儒雅。
1、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喜欢便宜,暗中上当,附庸风雅,忙里偷闲。”
2、清·黄小配《晚清文学丛钞·情变》第八回:“却偏要附庸风雅,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因此种花之风,遍及扬州。”
3、清·吴趼人《情变》第八回:“那班盐商,明明是咸腌货色,却偏要附庸风雅。”
【例句】
1、代人也不可能尽如古人吟诗作画,附庸风雅,觥筹交错,在白墙黑瓦之间,小桥流水中,曲觞流水中品位诗情画意。
2、墙上挂满了名人字画,其实他什么也不懂,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
扩展资料
一、附庸风雅的近义词
1、温文尔雅 [ wēn wén ěr yǎ ]
释义: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现也形容做事不大胆泼辣。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白话释义:这是名官员的儿子,态度温和、举止文雅,怎么会能够造反做贼呢?
2、温文儒雅 [ wēn wén rú yǎ ]
释义: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为首的是个半老的儒者气象……次后便是一个温文儒雅的白面书生。”
二、附庸风雅的反义词
1、咄咄逼人 [ duō duō bī rén ]
释义:形容眼神等使人害怕。形容气势光泽,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出处:晋·卫铄《与释某书》:“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
白话释义:卫有个学生叫王逸少,非常擅长学习卫真的书法,而且学习发展很迅速。
2、俗不可耐 [ sú bù kě nài ]
释义:庸俗得让人无法忍受。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铤,可三四两许,秀才掇内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
参考资料来源:
附庸风雅”是一个贬义词,用来贬低用文化装点门面的人,比如常常称那些暴发户购买书画的行为为“附庸风雅”。可见文化这东西是人人都追求的,人人都要显得“有文化”。如果明明没有文化,偏要装得有文化,这就叫“附庸风雅”。
附庸风雅特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