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方鸿渐是一个怎样的知识分子?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读完《围城》,品完方鸿渐,我第一个想到的人物便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和孔乙己,然后便会想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假想中克敌制胜的精神胜利法,想到了孔乙己是旧中国的知识分子。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个愚昧的农民对于自身空洞“面子”的维护,而孔乙己只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是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迂腐,可以说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一个典型人物形象,孔乙己未曾进学,却颇有几分清高,喜欢孤芳自赏,孔乙己虽然饿得脸色青白。却始终不肯脱下又破又脏的长衫。自己认识几个无用的废字却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
不管是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还是鲁迅笔下孔乙己他们都描绘了中国的读书人,特别是中国文人的心理劣根状态和他们生存的困境。
但不同的是在鲁迅那写读书人往往这些读书人具有深切的精神的痛感,他们痛不欲生,对现实处于一种不满的状态,他们要寻找出路、寻找民族和自我的出路,但是恰恰没有出路。于是,就陷入了一种苦难和绝望的大泽里边。而钱钟书不是这样,钱钟书写知识分子,写他们是些混混,他们既没有对民族的使命感,也没有文化的责任感,他们不过是借着留洋、借着知识分子这个招牌来吃饭,所以在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并有鲁迅笔下人物那样具有温情。
在方鸿渐身上你能看到中国的读书人,他们是带着一种外套,就是学人身上穿的一个外套。就是说,没有真正地才学,但是呢,他们要炫耀自己的思想、炫耀自己的知识、炫耀自己的智慧,讲话经常讲一些哲理的语言,有一些对话是非常精彩的,但是这些对话又不是像方鸿渐这种人自己发明的,他不过是贩卖西方有些人的一些想法。
在书中最让觉得滑稽的一点是,方鸿渐在欧洲留学时其实学的是中国文学系,他先后从土木工程转到社会学系,最后又转到中国文学系。学国文的出国深造,听起来有些滑稽,实际上在书中你能够感受到方鸿渐在国外留学并没有真正的学习,而是在镀金。
由于他没有真才实学,而且在恋爱上又不断地陷入到一种陷阱里边。所以最后在友人赵辛楣梅的推荐之下,就去了三闾大学。三闾大学在湖南省的一座国立的大学,那么到了这个大学以后,他因为也学无所长,所以他只是做了一个副教授。他在国外因为没有拿到学位,他当时为了满足他的家人的虚荣心,他就用了一个假文凭。
比如他从欧洲刚回来演讲,他第一次演讲,人家叫他讲东西方文化,他其实没有那种很深切地体验,完全因为他镀金,所以他在谈到东西方文化的时候,他大谈鸦片、梅毒。其实学生是愿意听的,但是对于士大夫们,那些正襟危坐的人,觉得他是玩闹,对于真正的学者来看,他所谈的只是非常浅薄的皮毛。
方鸿渐这个人不论是在学业上、在家庭上、在社会上他几乎没有一个有亮点的地方,虽然是他在谈吐上给人感觉非常儒雅,像是一个读书人,但实际上他是一个没有生活自理的人,是一个在高校不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学术信心和学术地位的一个人。
在钱钟书的眼里,中国的文人是缺少创造性的,科举时代,中国文人依附的是八股,中国开化以后,留洋以后,中国人渐渐有了洋奴的一种心理,所以他们的心灵深处能够感知到西方文化的精髓,又能够从中国东方文化当中能提炼出一种新的文化元素的这样的学者是少之又少。
方鸿渐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虽然迂腐、偏执,但善良;虽然软弱,但正直;他既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他的遭遇是时代赋予的。
中国文人的劣根性在方鸿渐身上多有体现,但正是有了这些笔下的人物,我们也可以深刻的反省我们自身是否存在某些劣根性,方鸿渐这个人物带给我们的思考应该是长久的、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