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分别是谁?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建安七子”的成员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来源于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建安(196―220年),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建安时期有较高文学成就的他们为“建安七子”,孔融是七人里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位。
孔融是孔子后裔,曹操这人爱才又妒才,最后给孔融定了两罪:不忠不孝,被曹操所杀。
陈琳檄文写得非常有名,其中有《为袁绍檄豫州文》最为著名。
王粲,少有成名,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首,又与曹植并称“曹王”。
徐干,著作《中论》,对后世统治者、教育、文学者影响深广。
阮瑀的儿子是阮籍,孙子是阮咸,皆当时名人,阮籍“竹林七贤”之一。
应玚,是为将军府文学;诗歌亦见长,尤其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
刘桢,作品中创作了很多物象,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和整理,对后代文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实,同时代除了“七子”,还有“三曹”(曹操、曹植、曹丕)也是建安文坛的代表,他们的文学成就也很高。“七子”与“三曹”继承了汉乐府后,由民歌而成为文人的文学作品,这些应该是七子是“七子”与“三曹”的贡献,掀起了文人诗歌的第一个高潮。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逐渐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与新的时代精神。
在散文、作赋方面,“七子”从后汉开始的大赋逐渐转向了小赋,这是赋史上的一大转折,也凸现出“七子”的重要性来。“三曹”中,曹操几乎不写赋,曹丕、曹植虽然写赋不少,但时间上要晚“七子”一些。在散文方面,陈琳、阮瑀的应用文和王粲、孔融的政论文在建安时期是独树一帜的。就散文而言,“七子”要比“三曹”更具代表性。
总之,在文学创作方面,“七子”推动了各体文学样式的发展,对后世文学有一定的贡献。
古代的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桀、徐干、元瑀、应瑞、刘桢。
建安七子:汉末建安时期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七人同居邺下,故又称“邺中七子”。他们均能诗善文,作品多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具有慷慨悲凉的风格,也是“建安风骨”的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