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诗人叶绍翁的诗有哪些

诗人叶绍翁的诗有哪些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诗人叶绍翁的诗有哪些

冬至的经典说说有哪些推荐度:

秋天的诗句有哪些推荐度:

除夕的诗句有哪些推荐度:

虎的成语有哪些推荐度:

描写秋天的词有哪些推荐度:

相关推荐

诗人叶绍翁的诗有哪些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也就是今天的浙江人。他是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他的祖籍是在浦城。原名是姓李,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你知道诗人叶绍翁的诗有哪些吗?让小编为你解答。

1、《鹭》

无事时来立葑田,几回惊去为归船。

霜姿不特他人爱,照影沧波亦自怜。

2、《登谢屐亭赠谢行之》

君家灵运有山癖,平生费却几两屐。

从人唤渠作山贼,内史风流定谁识。

西窗小憩足力疲,梦赋池塘春草诗。

只今屐朽诗不朽,五字句法谁人追。

天台览遍兴未已,天竺山前听流水。

秦人称帝鲁连耻,宁向苍苔留屐齿。

乙庵是渠几世孙,登山认得屐齿痕。

摩挲苔石坐良久,便欲老此岩之根。

吾侬劝渠且归去,请君更学遥遥祖。

遥遥之祖定阿谁,曾出东山作霖雨。

乙庵未省却问侬,莫是当年折屐翁?

3、《田家三咏》

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田因水坏秧重插,家为蚕忙户紧关。

黄犊归来莎草阔,绿桑采尽竹梯闲。

织篱为界编红槿,排石成桥接断塍。

野老生涯差省事,一间茅屋两池菱。

4、《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5、《游园不值》

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门九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6、《寄赵眉翁二首》

君王未肯赐西湖,鸥鹭丛中借地居。

憔悴风姿今钓叟,痴心犹望故人书。

两度驰书未报音,温陵尺纸定千金。

多应驿使曾相访,短艇烟波无处寻。

7、《纸帐》

五色流苏不用垂,楮衾木枕更相宜。

高眠但许留禅客,低唱应难着侍儿。

白似雪窗微霁后,暖於酒力半醺时。

蒲团静学观身法,岁晚工夫要自知。

8、《出北关二里》

脱衣命仆洗尘埃,篱落人家未见梅。

出得城门能几步,船头便有白鸥来。

9、《访隐者》

不作王门梦,来敲隐者关。

童先孤鹤化,云伴一身闲。

碍笋新移路,低墙为看山。

几回松下去,锄得茯苓还。

10、《访隐者》

开门迎客着山袍,井畔猕猴一树桃。

儿向草间寻落果,妻从墙角过香醪。

旧栽松子今能大,新起茅堂不甚高。

历遍贵游无此味,韭和春雨笋和糟。

【拓展延伸】

叶绍翁是南宋中期“江湖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他选择了隐居山林和浪迹江湖。在当时他并没有多大的名气,社会地位较为低下,有人这样评论他的江湖诗:“尤其尘俗可厌”,甚至还有人论其人为“人品不高,影响不大”。但自从他的《游园不值》问世,却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使他在文学史上永久地留下了芳名。尤其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此诗还被选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的课文中。诗人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写了自己春日游园的所见和所感,把春天的景象既写得十分形象,又十分富有理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此诗虽然短小,但却成了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他的这首诗为什么能够流芳千古、万民传诵?

一、主题空灵法

在文学创作中,所谓空灵就是让作品的主题思想空虚灵活,诗歌创作中也常常用到这种手法,诗人有意识地把作品的主题思想虚化,即化实为虚,淡化它的地域特征、人物特征、时代特征,使诗歌的主题思想隐蔽起来,呈现出一种多元化、或多义性的写作方法。它的好处在于:其一,一诗多解,可以更好地增加诗歌的容量,产生多义性,突破单一性;其二,使诗歌的表现手法含蓄蕴藉,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从而产生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叶绍翁这首《游园不值》正是采用了主题空灵法。这首诗不像许多中国古典诗歌那样具有一定的写实性,和主题思想的单一性,而是采用虚笔。“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从内容来看是写的春日游园,但诗人却没有交代具体的地点,是朋友家的小园,还是路过被此小园的景色所迷而乘兴来到这里。叙事的要素在这首小诗中都被作者淡化或者空灵化,这就使得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产生了空灵多义。因此,对这首诗的主题思想的理解和鉴赏产生多义性、多解性也就不足为怪了。如:刘永生先生主编的.《千古名诗千家诗》说:“前两句写诗人高兴而来,但叩门不开的惆怅心情,后两句写诗人在失望中,忽然看见浓浓春景,情绪急转直上,不觉一喜。诗文妙趣横生,活泼感人。”他把这首诗解说为记游诗。张哲永先生编著的《千家诗评注》则认为:“这首名诗,写得活泼生动,自然流畅,但又耐人咀嚼,回味无穷。特别是末二句,很富于哲理情趣,表达了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美好景物,是始终关禁不住的。”他把这首诗解读为歌颂美好景物、具有哲理情趣的写景诗。蔡干军先生编著的《诗艺引谈》则解读为:“诗的一二句扣题,写游小园没有受到小园主人的接待。看来园主人是一位志行高洁的真正隐士,隐者是从来不求声名远扬的,但他的高尚品德,却已经被人们广泛传播着。第三四句就是这种事例的形象比喻。”他把这首诗另解为一首赞美高人隐士的赞美诗。林方直、陈羽云先生编写的《唐宋诗词浅释》则解说为:“这首绝句的后两句特别好。它的客观意义在于,任何人才、成就、美好的事物,都是压制不住的,它总要冲破重重阻拦显现出来。”他把这首诗解说为一首反封建独裁专制、反压迫的政治诗。刘树勋先生编著的《唐宋诗选讲》则认为:“古典诗词中有些名句,往往给人以无穷的联想,题外的暗示,譬如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就是。也许是作者的寄托,也许是作者的感触,可以理解到: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是不能禁锢的。即使想关住满园春色,门也关了,墙也围了,不过徒费心机:一枝红杏还是冲破封锁,给人们报告春天的消息,透出勃勃的生机。”他把这首诗讲解为一首歌颂生命力的哲理诗。

以上的解读都是褒义,但是后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把这首诗进行了“再创作”,用来形容女子别有所恋和对爱情的不专一。如廖辉英《红尘孽债》:“所有人全知道,全知道她红杏出墙,又企图抛妻弃子去私奔,然后又被情夫遗弃……”。“红杏出墙”的词义转化成了贬义色彩的成语。

由此可见,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去实就虚,主题之多义,出现了空灵化的景象。这正是他这首诗之所以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千古名诗的原因之一。

二、绝处逢生法

绝处逢生法是中国古代写小说和戏曲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传统艺术技巧。在西欧戏剧创作叫“陡转”法,它是作家安排故事情节的结构方法,就是作家叙述故事时,情节的发展进入低谷,面临“山穷水复疑无路”,陷入了绝望的处境时,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陡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绝望中突然有了生还的希望。

叶绍翁这首《游园不值》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小说和戏曲的技法。“应怜屐齿印苍苔”,叙述诗人来到小园,并暗示这个小园的路上绝无人迹,长满了青苔,只印上了诗人一个人的屐齿。这说明小园主人很可能不在家,也不曾有人来过。第二句叙述诗人不能进小园。“小扣柴扉”,暗示小园的门已经紧闭,主人不在,园中没有一个人。“久不开”,更加证实了小园空无一人,作者来访却吃了闭门羹,满怀希望,乘兴而来,却陷入绝望之中。当情节的发展跌入低谷,面临“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绝境之际,抬头之间,事态出现了转机,他忽然看见了“一枝红杏出墙来”,主人无情,但春光有情,紧闭的大门也无法将它关闭。尤其是园中的一支红杏主动探出小园,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到来。这使得失望之中的诗人不由的兴奋起来。诗歌的最后,在情节急转直上,从低谷飞向高峰,使诗人从失望之中进入了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构成了绝处逢生的喜剧终结。咫尺篇幅,波澜曲折,感情跌宕起伏,高潮突出,取得了让读者意外惊喜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叶绍翁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的原因之一。

三、景中写人法

景中写人法,也叫“宾中写主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要分“宾、”“主”,景物、事物都是“宾”,人物才是“主”。叶绍翁这首《游园不值》,是一首小型记游诗,它记叙了诗人在一个和暖的春日,或去访问一位隐居山林小园的朋友,或在途中无意被主人小园美景所吸引来到小园,但是没有遇上主人的故事。虽然是一首叙事诗,但却以写景为主。在写景中,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诗人自己,是诗中的明线人物。诗人对自己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直接出场叙述自己的所见、所为、所感。另一个人物是小园的主人,他是诗中的暗线人物。诗人对他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让他呆在后台,不让他直接出场,却让他的景物:“苍苔”、“柴扉”、“满园春色”、“一枝红杏”、“墙”等,作为陪衬的“宾”,代替他出场。从“苍苔”二字,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小园主人是一位远离滚滚红尘、喧嚣闹市的山林隐士,他所居住的小园,不是当时官僚地主、名人富商修建的豪华别墅、楼台园林,而是像刘禹锡《陋室铭》中所描写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一个简陋的私家园林而已。它只供私人享受花木之美,若不是主人的亲朋好友,是不能私自闯入的。从“柴扉”二字,我们可以推测到,小园的主人绝不是什么当朝显贵,只不过是一位清贫乐道的江湖寒士而已。从“满园春色”的意象中,我们可以发觉小园的主人并不是一个意志消沉、悲观颓废的伤感文人,而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高人。从“一枝红杏”的鲜花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园的主人还是一位爱好种花、养花、赏花的花迷、花痴,特别喜爱春花的雅士。

总之,叶绍这首诗运用了景中见人的写作技巧,让读者透过这些景物,就知道这位小园的主人是一位懒于社交、性格内向、隐居山林、“门虽设而常关”,无心功名富贵的高人;他又是一位爱好种花、养花的花迷、花痴、特别喜爱春花的雅士。叶绍翁这种景中写人、宾中见主的写作技巧,既经济而又巧妙,也是他这首小诗千载流芳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景中寓理法

宋诗与唐诗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景中寓理,在叙事、写景、抒情的基础上,寄寓哲理,把事、景、情、理四个内容要素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而唐诗绝大数多数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这首小诗是一首七言绝句,但它不同于一般的七绝诗,一般的七绝诗主要以抒情为主,而是这首诗却是以叙事为主。但它不是单纯的叙事,而是通过写景来完成叙事,并且做到了景中抒情,景中含情。第三四两句又把写景升华到哲理的高度,景中寓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可以说,这首诗把叙事、写景、抒情、说理四种表现方法融合在一起,把说理建立在叙事、写景、抒情的基础之上,做到了事、景、情、理的统一。既有形象思维,又有抽象思维。它既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又能促使读者深刻地思考,还能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这就是叶绍翁《游园不值》所产生千古魅力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