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鳗鲡?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鳗鲡即鳗鱼、河鳗,简称“鳗”,别名鳗鱼、白鳝、青鳝、蛇鱼、白鳗、青鳝、河鳗、风馒、黑耳鳝、日本鳗等。 体细长,前部亚圆筒状,后部侧扁,上下颌及犁骨具小牙,呈带状排列。鳞细小埋于皮下,呈席状。背鳍、臀鳍与尾鳍相连。体长为体高16.0-20.5倍,为头长7.0-8.0倍。鳗鲡为暖温性降河洄游鱼类,大约每年秋季接近性成熟的鱼类结群降河入海。 雄鱼3龄性成熟,雌鱼性成熟要4—5年,体长350mm以上,怀卵量700—1200万粒,产卵后亲鱼死亡。产卵场位于N. 14—16°,E. 134—143°,在琉球群岛以南,菲律宾群岛以东,马里亚纳群岛以西的海域。约在水深为300—500m处产卵,产浮性卵,孵化后,仔鱼向表层上升,在由外海漂游至沿岸过程中,完成由柳叶鳗向白仔鳗的变态,然后进入淡水生活。食性为动物性饵料,但较多样,如:水生昆虫、糠虾、小虾、蚯蚓、小蟹以及贝类等。在我国沿海地区是较为习见的经济鱼类,也是我国和东南亚国家重要养殖鱼类。捕捞的白仔鳗是唯一苗种来源,故价格昂贵。国内分布在中国沿海,从辽宁至海南岛;国外分布朝鲜、日本、马来半岛等。
鳗鱼亦称白鳝,鱼纲,鳗鲡科,有河鳗与海鳗之分,河鳗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淡水中,只有产卵时才降河人海;海鳗则终生生活在海洋中,体型也较河鳗大得多。
鳗鱼游泳速度极快,降河而下时都集结成群而行,平时生活都是各自分散。鳗鱼无鳞,浑身分泌着一层厚厚的黏液,黏滑异常。生活于浑水中的鳗鱼体色青灰,生活于清水中的级鱼体色青黄,肚皮白色。
淡水中的鳗鱼,喜欢在夜间和雨天游泳觅食,白天胆小怕光,常栖息于深水的土塘中和阴暗处。鳗鱼口腔边有细齿,食性基本以功物性食料为主,如蚯蚓、各种动物的内脏、水生昆虫及一些底栖小动物等。它们对腥臭味具有敏感性。
活水中的鳗鱼个体都不太大。一般长35厘米~60厘米,体重多不超过0.25千克;在多年生的静水体中的鳗鱼,有时体重可达1千克左右。
鳗鲡是一种洄游性和肉食性凶猛鱼类。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生长快,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少刺多肉。平时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的浅水岸边,白天居于洞中,夜间活动觅食,以蛭、蚬、沙蚕、蚯蚓、田螺、蟹、虾、小鱼等为食。母鱼于秋季降入深海产卵,鳗鲡即鳗鱼,幼鱼呈柳叶状,透明,经变态后,溯河进入淡水中生长。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闽江、珠江流域以及海南省等各江河、湖泊水系,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等国。鳗鱼为鳗鲡科动物鳗鱼的肉或全体。鳗鱼属鱼类,似蛇,但无鳞,一般产于咸淡水交界海域。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闽江、珠江流域、海南岛及江河湖泊中。鳗鱼在全世界有18种,其中台湾有日本鳗、鲈鳗、西里伯斯鳗和短鳍鳗四科,但是只有日本鳗最多,其它三种都甚少见。它们在地球上都存活了几千万年,但我们对它们的了解也只不过是最近的几十年。譬如1991年才发现它的真正产卵场,它的性别原来最受环境因子和密度的控制,当密度高,食物不足时会变成公鱼,反之变成母鱼。在台湾河川中由于鳗鱼数量很少,所以大多是母鱼。鳗鱼是指属于鳗鲡目分类下的物种总称。又称鳝,是一种外观类似长条蛇形的鱼类,具有鱼的基本特征。鳗鱼与鲑鱼类似具有洄游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