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不承认华为和荣耀是一家?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华为和荣耀到底是不是一家」,既然有这样的疑问出现,就说明尽管它们两者都属于华为集团,但华为和荣耀其实在人们心中还是有区别的,而从另一个角度去想,这也说明了虽然华为/荣耀共享着同样的研发生产体验,却在产品和品牌上做出了差异化。
2011 年对于华为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余承东卸任欧洲区总裁回归华为手机担任 CEO, 随后确立了不再做运营商定制机的发展方向,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这也让它避开了后来国内运营商渠道大幅降低补贴的大坑。
同年,荣耀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不过作为的是华为旗下的一个系列,它在情人节当天的销量就达到了 3 万台,比现在如日中天的华为 Mate 和 P 系列都要更早一些,甚至 MWC 2012 华为摆出由 3000 太手机组成的飞马,也是用荣耀的第一款产品 U8860 组成的。
随后进入的是「中华联酷」乱斗的年代,直到雷军带着小米出现,作为一股新鲜势力,小米带着当时谁也没见过的「互联网思维」席卷了线上市场,再加上运营商补贴退坡,线下的运营商渠道也不好过。
华为当时受到的影响最小,并且成功在 2013 年发布第一代 Mate 和 P6作为「爵士人生」的起源,奠定了华为向高端发力的基调。
但别忘了,除了高端商务之外,年轻人也是任何品牌都不可能放弃的用户群体,而那时的华为,对于年轻人来说似乎有点遥远,或者说就是「太中年」,如果用华为的品牌推出更贴近年轻人的产品,显然又会对它冲击高端商务有影响。
由此,2013 年 12 月荣耀品牌应运而生。
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荣耀带着这个目标披荆斩棘,最开始以互联网品牌起家,专注于线上渠道,但互联网或者说性价比这样的表现并没有被绑在荣耀身上,原因就在于荣耀也在变。
2014 年末,荣耀在销量突破 2000 万之后没有钻进性价比的牛角尖,原地踏步。而是借助了华为的渠道开始扩展自身的线下通路,同时也稳步向高端市场迈进,也正是这两件事让荣耀经受了时代变更的冲击。
2015 年第一轮智能手机普及潮的结束,消费者都已经用过并且接受了智能手机,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面对这样一个存量市场,消费者需要的是各方面都更好的产品,以及更吸引人的品牌。
2016 年的荣耀 V8 带来了不到 8mm 厚度的弧面背盖,2K 分辨率的 2.5D 玻璃还有麒麟 950 芯片,高配价格成功定价 2799 元,与当年华为旗舰 P9 开始部分重合。
接着从 2017 年开始,荣耀在当年以全年销量 5450 万台,销售额 789 亿成为了销量第一的互联网品牌,更重要的是荣耀没有把互联网的标签死死绑在自己身上,之前建立的全渠道渐入佳境,2019 年荣耀的线下出货量持平甚至开始由超过线上的趋势,全国拥有了超过 2000 家的门店,2020 年 2 月荣耀甚至还达到了销量第二仅次于华为的高位。时至今日,荣耀已经不再是互联网手机,而是全渠道品牌。
无论是线上又或者线下,在消费电子领域,任何品牌的核心竞争力都是产品,这也是荣耀所拥有的最大优势之一。
因为华为与荣耀同属于华为集团下的消费者业务部,从层级上来看它们是相同等级的两个独立终端品牌,站在它们背后的是相同的研发体系。
如果我们去看华为集团的 2019 年报就会发现,2019 年它的研发费用支出达到了 1316 亿,占当年销售收入的 15.3%, 比 2018 年的 1015 亿增加了接近 30%, 这是支撑起华为荣耀双品牌产品的重要后盾。
所以你能发现麒麟 990 5G 这样的旗舰芯片不仅出现在华为,荣耀也能在自家产品上使用,荣耀智慧屏和华为智慧屏也采用了相同的鸿鹄芯片,超大底的 IMX 700 也很快出现在了荣耀 30 系列上,去年大火的多屏协同功能在华为和荣耀的手机电脑之间都是可以通用的。
荣耀甚至抢到了一些新技术的首发,比如当年提升图形处理性能与效率的 GPU Turbo, 就是在荣耀 Play 上首发,之后才 HOTA 给了华为的 Mate 和 P 系列,今年的麒麟 820 以及麒麟 985 芯片也同样都是在荣耀上首发。
在如今的智能机时代,拥有这样的研发实力支撑,是荣耀面对其他品牌的底气。
这些都是华为和荣耀共享一套体系带来的相同之处,而它们的不同也非常明显。
华为手机的五大系列之中最出名的还是 Mate 和 P 系列,同样华为的笔记本 MateBook X Pro 也走的是高端产品线,今年还推出了售价超过 2 万的智慧屏X65 作为旗舰。
而荣耀面对的消费者都是年轻人,但这不等于低端性价比,因为在荣耀的产品上,你是用加亲民的价格买到同样先进的技术,比如荣耀 30 系列就搭载了麒麟 990 5G 芯片以及 IMX700 传感器,荣耀智慧屏 X1 尽管价格相对更低,但也都有鸿鹄 818 芯片来实现 MEMC 运动补偿这样高端产品才有的功能。
不只是产品,从品牌传递的价值观和宣传上的视觉信息上也能看出来:
荣耀是「热情开放」;华为更「冷静克制」。
从它们选择的场景也能看出来,左边的荣耀是穿着潮牌不羁的年轻人,右边的华为则是商务舱的职业女性。
而且荣耀在代言方面也没少下功夫,李现、黄景瑜、朱正廷接连不断,而华为的代言人仅仅局限在 Nova 系列上。
它们师出同源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各自专注的市场,还有品牌的格调都有明显的区隔。华为面向的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已经步入社会的人群,而荣耀明显更加年轻和出彩
在这样「相爱相杀」的过程中,它们也在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荣耀向华为学习如何打造高端品牌与产品,华为向荣耀学习如何贴近年轻人, 利用互联网进行更大的传播。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样的荣耀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毕竟它让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我们也有了更多和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