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圆明园的毁灭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反复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圆明园的毁灭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反复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圆明园的毁灭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反复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答: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所以要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变化。第二至四自然段朗读时应体现欣赏、赞美、自豪之情,语气自然、从容,语速宜缓,娓娓道来,通过品读、引读、想象读,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起了变化,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时应体现痛惜、仇恨之情,声调可提高,“闯进、统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要读重音。

2、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答:用昔日的辉煌来衬托现在的荒凉,同时现在的圆明园也与它过去的辉煌形成对比。因为这样写使我们知道圆明园的美好,是因英法联军毁灭。让我们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起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感受。

(1)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2)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答:(1)“上自……下至……”说明时间跨度很大。从先秦到清朝,有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足见圆明园中收藏的文物数量之多、历史之悠久,价值之珍贵,表现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和自豪之情。

(2)英法联军10月6日闯进圆明园、掠夺、破坏、毁掉圆明园,10月18日和19日,还放火烧掉圆明园,销毁罪证。足见英法联军的贪婪和无耻,流露出作者对圆明园的毁灭的痛惜及对侵略者的仇恨。

4、结合相关资料,说说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答: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我国建筑史、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成一片灰烬。所以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5、读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相关资料,体会它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感情的相似之处。

答:《七子之歌》(节选)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澳门、香港”比作远离母亲的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圆明园的毁灭》主要写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的思想感情。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