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细数《在一起》背后的十个抗疫故事(一)

细数《在一起》背后的十个抗疫故事(一)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细数《在一起》背后的十个抗疫故事(一)

今年的国庆假期,真是生生过出了“年味儿”。

到了单位打开微博,就看到#国庆长假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早早的挂在了热搜上。

当然,这个“年味儿”不只是高速的堵车和景点的人海,还有一部重现春节期间疫情的电视剧——《在一起》。

又是一部抗疫电视剧,是不是又要唱赞歌?会不会又像《最美逆行者》一样评分翻车?

都没有,这部电视剧真实还原了疫情的种种,没有回避疫情爆发时候医疗物资的不足,也没有删减当时信息公开不够及时的情况,在豆瓣上获得了8.8分的高分。

从《生命的拐点》到《武汉人》十个故事,每个故事的主角几乎都有真实的原型,没有刻意的拔高,没有一味的煽情,只想留下这段中国人集体的回忆。

大家还记得那位身患渐冻症的英雄院长张定宇吗?

《生命的拐点》这个故事就是以疫情最初来袭时武汉金银潭医院为故事背景,以张定宇院长为故事原型展开的抗疫先锋们积极组织抗疫,艰难维护人民生命安全的故事。

看到这个故事,我又想起了那个步态蹒跚却又努力加快脚步穿梭于各个病房的背影。

“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

他的生命已进入倒数,但他仍然在跟疫魔赛跑,为了病人,几乎没时间去看也同样染病的妻子。

电视剧里真实还原了这位英雄院长,同时我们在剧中也看到了一线医护人员的艰辛,精力体力都被消耗到极限还要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与死神抢人的抗疫英雄。

《生命的拐点》中江汉医院副院长谭松林和护士柳小可夫妇的原型来自于金银潭医院的涂盛锦医生和曹珊护士夫妇。

因为疫情期间工作紧张又怕感染家人,涂医生和曹护士将孩子送回了父母家,自己住在车里,铺开被子就睡,醒来就去上班,有电话随时到位,就这样坚持了23天。

还有那位九十多岁的老奶奶,因为六十多岁的儿子患上病毒,默默在病房外等儿子出院的故事也是真实的。

这位奶奶曾对医生说,她已经90岁了,已经无所畏惧了,只要儿子的病情能康复,她这点苦又算什么呢?

还跟护士要了纸和笔,给儿子写下了感动无数网友的留言:

儿子,要挺住,要坚强,战胜病魔。要配合医生治疗,呼吸器不舒服,要忍一忍。忘记给现金,托医生带上了五百元,可托人买日常用品。

而剧中,拍摄她儿子走的部分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老奶奶听到儿子去世的消息,只是淡淡的说了句“没有受罪就好”。

没有大哭大喊的崩溃,一个鞠躬,悲伤就溢出了屏幕。

疫情期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其实根本不需要煽情,只要按着真实的故事拍,就已经足够我们流泪了。

如果说《生命的拐点》是在讲疫情中的医务工作者,那么《摆渡人》则是在讲疫情中的普通人。

一个在疫情前最先感受到武汉“不对劲”,到哪都戴着口罩刻意避开医院的单的外卖员,却在疫情中做起了“逆行人”。

每天在老婆的埋怨中坚持送外卖,晚上当志愿者接送护士上下班。都是普通人,可不知怎么的,却有了那一腔孤勇。

在外卖员的视角下,武汉封城后的百态逐渐显现,大街上空无一人,穿梭在街道上的只有送药品或生活用品的外卖小哥。

外卖送到,可能是给外卖员一碗贴心梨汤的阿姨,也可能是一屋心酸。

小女孩纪念的爸爸被确诊重症住在医院,后来奶奶也确诊了却因为医院没有床位只能在家里硬撑。

小女孩面对奶奶恶化的病情毫无办法,只能在平台上买药。

药送到时,小女孩说,药用不到了,奶奶已经去世了。小女孩很懂事,跟外卖员保持着距离,不让他靠近,怕传染给他。

女孩已经守着奶奶的遗体过了一夜,等医院来人把奶奶带走,外卖员怕女孩害怕,想要带她找宾馆住,小女孩却说,她是我奶奶,我不怕。

短短一句话,把我们的心都揪起来了。而这段故事,其实也是由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

一个6岁左右的男孩子和爷爷独自在家,爷爷在家中去世,小男孩以为爷爷只是累了睡着了,直到三天后有人上门检查才发现爷爷已经走了。这三天里,小男孩靠着饼干生活。

新闻上还有相关的报道,社区人员陪着孩子认领家人的骨灰,在疫情里,家破人亡留下孩子没人照顾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摆渡人》里还有一位小护士平小安,因为高强度的工作,恐惧心理的包围心生退却,在大街上崩溃大喊:

“我就是怕,我也是个人,我不能怕吗?我不能走吗?”

“你知道我经历了什么?我学医是为了救死扶伤,我不是跟他们一起等死的!”

“我们去救助那些人,去保护那些人,谁来保护我们呢?是烂掉的口罩,还是穿在身上的垃圾袋呢?”

“我爸妈还在家等着我回家过年呢,他们年纪也不小了,我就是想要活着,我要回去好好孝顺他们,我有错吗?”

崩溃完,喊完,平小安还是在情绪平复后又回了医院,坚守在第一线扛起了她的责任。

前线的战士其实也是普通人,他们也会害怕,谁也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哆哆嗦嗦拿起了枪,这杆枪就不会再轻易放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