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7.3级大地震预测全披露:一场震前24小时锁定震中的生死竞速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975年我国对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的成功预测是世界地震史上的一场奇迹。
在这场堪称毁灭性的地震中,辽宁海城、营口等人口密集地共计830余万人受灾,但就在地震即将发生前的千钧一刻之际,地震局成功找到了地震发生的确切位置,各级政府立刻下令停工停产并展开人员疏散,无数人的生命得到挽救,预报成果价值之大直到今天仍不可估量。
但长期以来,此次成功预报的具体详情限于当时条件,绝大多数人并不知晓。
海城大地震救援照片
如今距离海城大地震发生已过去46年,已超过海城地震相关资料30年的解密期限,今日本文将深入挖掘这段历史中早已被尘封的史料,将这起在共和国历史上也堪称惊天动地的事件完整复原,进一步增强公众地震防灾减灾意识。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1974年的中南海,当时国务院收到的一份突然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报告,正式掀开了这段惊心动魄历史的序幕......
第一、来自中国科学院的关键性报告
自1969年7月渤海湾海域发生7.4级地震后,中央人民政府和科学界对破坏力极大的地震灾害更加警惕,在周总理的指示下,国家地震局在环渤海地区设立了一系列地震台和观测点,以监控该地区的地质板块活动。
周总理
然而监控的数据显示,环渤海地区的地质活动日趋活跃,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科学家开始担心京津唐及渤海湾附近地区会有大地震发生。
时任国家地震局领导小组组长胡克实高度重视专家们的意见,1974年6月7日至9日,胡克实组织召开了一次“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势研讨会”。
在这次会议结束后,国家地震局的上级单位中国科学院迅速向国务院呈报了一篇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专门报告。
1974年6月15日,这份报告被递交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同志的案头。
在这篇报告里,中科院的专家们详细谈到了他们对华北地区地震趋势的判断,部分内容节选如下:
......会上对华北及渤海地区的地震形势,进行了分析。
多数人认为:京津一带、渤海北部、晋冀豫交界的邯郸安阳一带......今明年内有可能发生5—6级地震。
......还有一些同志根据强震活动规律的历史情况及大区域地震活动的综合研究,并考虑到西太平洋地震带和四、五百公里深源地震对华北的影响,认为华北地区已积累了7—8级地震的能量......提出华北有发生7级左右强震的危险。
但也有人根据地球转速......的情况,认为华北近年不会发生大于5.5级的地震。
......但要立足于有震,提高警惕,防备6级以上地震的突然袭击。
应该说在这篇报告中,专家们的意见是极为谨慎的,地震预报即使在今天都是世界难题,当时专家们根据仅有的一些数据就能做出一个趋势性的判断,已是实属不易。
中国科学院
在国务院收到报告不久后,报告被迅速转发至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还附有李先念同志的重要批示。
......由于目前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高,因此在报告中提出的一些地方今明年内可能发生强震。
在这段话之后,李先念同志担心各省市领导同志误会,又再次强调到:
只是一种估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要立足于有震,做到有备无患。
这份来自国务院的转发报告及相关指示在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由此奠定了华北地区之后一系列重大防震抗震工作的基础,尤其是对后来的海城大地震预报及唐山大地震的防灾减灾工作,起到了无与伦比的积极作用,史称:国务院69号文(1974)。
第二、大地震究竟会发生在哪里?从华北到辽宁
地震预报有三个要素:时间、地点和震级。
假如地震预报脱离了这三个方面,那么预测地震就是没有意义的。比如预测某个大地震可能发生在一百万年后,或者是发现近期有1-2级地震发生,这种预报显然起不了太大作用。
然而这一次引起国务院高度关注的地震却是非同寻常。
首先时间上基本确定就在“近几年”,震级也有部分专家认为可达到6—7级左右,三要素中有两个要素都已有了大致判断,唯一剩下的就是地震发生的地点问题。
但就是这个地点问题,却是三要素中最难确定的一个方面。
因为“华北”这个地理概念实在太大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传统的“华北”概念指中国北方地区,包含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就算将距离东部海域遥远的西部省份抹去,北方中东部地区依然有七八个省,近千个县市。要在这么大的地盘内找到未来几年内某一天会发生大地震的具体县市,无疑是天方夜谭。
但如果找不到这个会发生大地震的县市,那么这次集大半个中国之力进行的地震预报显然就失去了意义,并且随之而来将是数以十万计的人员伤亡,这样惨烈的结果是谁都不愿接受的。
所以必须要找到大地震的具体发生地,否则就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怎么办?
科学来办!
地震局的专家们开始反复研究近些年华北地区地震监测的资料和数据,终于在其中发现了一条若有若无的规律。
统计数据显示,近些年华北及渤海地区的地震活动,似乎与辽宁地区出现的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呼应关系,地震发生的频次与地理分布,似乎也有沿着东北方向从下往上移动的趋势,而这种趋势的终点,同样也是指向辽宁地区。
辽宁大连夜景
尽管这些结论只是通过数据统计而推导出的大致判断,但这种判断已经足以让此次大地震预报工作的重心向辽宁倾斜了。
将地震发生地从整个北中国缩小到辽宁一个省,中国的地震专家们只用了半年不到的时间。而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显然就是要找到即将发生大地震的更具体的地点,比如某个市,或者某个县,只有如此,这一次的地震预报才有更为实际的意义。
但此时没有人知道,距离次年2月海城大地震的爆发,只剩下区区几个月的时间了。
第三、对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的进一步判断
在地震工作人员竭力寻找预期中地震发生地的同时,有关此次地震震级的研究同样在马不停蹄地展开。
这次地震震级究竟有多大?显然是一个让所有人都高度关注的问题。
早在之前关于辽宁地震的研究中,中国科学家就发现辽宁的地质断裂带主要存在于辽南地区,其中最大的一条断裂带称为“金州大断裂”。
毫无疑问,地震专家们的目光迅速投向了辽宁省内这个早就已知的断裂带。
专家通过查询明清时期的资料,发现该地区历史上的最大地震为发生在1861年的金州6级地震,那么这一次预期中的大地震会不会超过6级呢?
这个问题即使以今天的人类科技水平也无法回答,只能说有可能。
但我们要注意到,正是由于专家们对这个发生在晚清时期6级地震的关注,才在后面捕捉到了震级高达7.3级的海城大地震。
在“金州断裂带”被纳入专家视线后,这场大地震的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锁定,或者说,地震范围基本被缩小到了辽东半岛及附近地区(如图)。
红圈为当时研究后认为地震会发生的范围
而震级也被判断为5-6级左右,部分专家认为会达到6级以上,至于7级或7级以上的毁灭性地震,就算少数专家心里认为有这种可能,但也无法肯定,无他,7级地震的影响太过巨大,破坏力太过惊人,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这个问题都必须要谨慎一些才是。
至于这次地震发生的时间,专家们的意见则比较一致:大概率就在今明两年之内。
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就此初步齐全,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而且仅有一次的大地震预报,就这样登上了历史舞台。
到了此时,地震局剩下的主要工作就是在临震前捕捉地震动态和迹象,在地震真正到来前及时通知各级地方政府进行人员疏散,拯救数十万人民于生死之际了。
海城地震旧照
而这个“临震预报”,才是地震预测中真正最为困难的工作,也是世界上从来没有国家能做到的。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能做到这一点吗?
第四、临震预报——生死竞速(上)
1974年底,大地震到来的日子一点点迫近,但此时没人知道究竟会在哪一天爆发,有可能是明天甚至就在下一秒,也有可能是一年后,在这种未知的状态下每个参与此事的人心中都极为紧张和焦虑。
1974年11月25日,专家们在辽宁开原市再次召开了一次“地震趋势研讨会”。
在这次会议上,专家们根据最新收集到的数据再次商议了地震三要素,其中时间没变,依旧预计地震会在今明两年发生,地点则进一步确定到了“大连—营口”地区,预测震级则调整为6级左右的破坏性地震。
胡克实同志,时任中科院国家地震局领导小组组长
然而“大连—营口”地区的范围依旧太大了,若是对此地区的人员进行疏散,动用的人力物力是极其惊人的,还得要进一步缩小预测范围才是,最好是直接确定震中,这才是最有价值的预测。
但当时的技术条件已经没有办法再缩小范围了,就算是那时的两大超级大国美苏上阵也一样不行。
怎么办?
没有办法,只有一个字:等!等到临近大地震前出现预兆!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4年12月22日,一个海城大地震预测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发生了。
这一天在辽阳和本溪交界处的葠(shen)窝水库突然发生了4.8级地震。4.8级的震级虽不算大,但也不算小,释放的能量相对适中,那么它会不会就是大地震来临前的预兆呢?
专家们立刻投入了对葠窝地震的相关研究。
辽阳葠窝水库
研究结果显示,葠窝水库坝高仅50米,库中蓄水是不该引发4.8级这种能量级别地震的,所以因水库应力导致地震的因素被首先排除。
那么结果就只剩下一个,这个突然出现的4.8级的中小地震,又是发生在辽南这样一个敏感地区,它很可能就是大地震来临前的前兆!
12月28日晚,辽宁省地震办连夜召开全省地震台办紧急会议,会议上专家们认为震中在辽阳、本溪的可能性很大,这些区域应立即提高警惕。
12月31日,省地震办向辽宁省委省政府正式提交了此次会议结论,情况被迅速通报至辽南地区各级政府,一时间各个方面顿时紧张起来。
专家们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次4.8级的地震确实是海城大地震爆发前的重要预震之一,只是由于当时资料和数据有限,所以在震中的判断上出现了一定偏差,不过这对大局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因为“吹哨”的目标已经达成了。
因葠窝水库地震原因,最初专家组认为震中会在辽阳—本溪地区,如图中红圈处
就这样又过了半个月,预料中的大地震还是没来,1975年1月中旬,国家地震局再次召开了全国会议,以专门讨论辽南这次预期中的大地震的问题。
在这次会议上,地震三要素中的地点和震级两项要素基本未变,唯一变化的是时间要素,与会专家们的意见基本一致,大地震发生时间就在75年的1、2月份。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地震越来越迫近,但它究竟发生在哪一天,具体震中究竟在哪里,这两个问题在当时依然没有最终的答案。
1975年1月末到2月初,辽宁各地的各种异象开始频繁出现,各地群众纷纷向政府反应自己看到的大自然的反常之处,其中主要体现于下面2点。
1、各种动物异常情况屡屡发生。老鼠、冬眠的蛇反常出现,有些动物狂躁不安,甚至会表现出惊恐万状,叫声悲惨。
2、井水持续异常。这个异常主要出现在营口、海城一带,有的井出现干涸断流,有的井则是挟气喷出,仿佛喷泉一样。
由于海城地区井水的异常状况,专家们的目光终于开始集中于营口、海城一带,这里会不会就是一直苦寻不觅的震中呢?
海城、营口等地不断出现的异像让专家组的目光投向了这个区域
这时没有人知道,再过仅仅两三天时间,大地震将挟毁天灭地的能量彻底降临在这片土地上。
第五、临震预报——生死竞速(下)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距离大地震来临的时间点越来越接近,这时新的情况出现了!
从2月1日开始,营口、海城一带开始出现频次极为密集的小地震。
2月1号仅出现了1次,到了2号小地震发生次数则猛然上升到了7次,到了3号,一天之内竟然出现了数百次小震,其中仅3号18点到4号13点,小震次数就高达466次之多。
营口,就是营口!
这时所有的研究和监控终于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俗话说“小震闹,大震到”,此时专家们终于可以确定,即将到来的大地震震中就在营口附近!
一场挽救数十万生命的生死时速就此拉开大幕!
地震前的海城
2月4日凌晨1点,辽宁省地震办业务组(专家组)组长朱凤鸣漏夜驱车直闯省委大院,至上午7时左右,业务组已正式向辽宁省委汇报完了震情预报情况。
随后辽宁省委关于震情的紧急通报立即下达至营口、海城等多地政府。
上午8点15分,营口县委县政府紧急召开扩大会议,全面部署抗震事宜,会议决定:
从现在起城乡停止一切非必要会议;
从现在起立刻停止一切营业;
从现在起立刻停止一切生产。
立刻通知各公社,党员包户,民兵包人,城乡要有民兵值班,把群众动员到安全地区。
要加强党的领导,如果地震紧急到来来不及通知,各社队各自为战,要保证人离屋、畜离圈!
下午2点,海城县、营口县政府领导及当地驻军负责人共计12人再次召开临时紧急会议,商讨应对大地震相关事宜。
此时距离晚7点大地震的到来,还有仅仅不到6小时......
震前的海城
命令下达,各级政府立刻全力运转开来,停工停产、疏散群众,在这场以百万人为基础的大转移过程中,中国的制度优势再一次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营口、海城及其附近县市的辽阔大地上,凄厉的警报声被瞬间拉响,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广播声一声又一声地在呼喊。
动员,全面动员!疏散,全体疏散!一场与数十万人生命有关的生死竞速以最为磅礴的气势猛烈展开。
距离震中仅20公里的石棚峪地震台,管理着一台今天看来落后无比的熏烟式64型地震仪,这个功勋地震台在震后国家地震局表彰的六个有功单位中名列榜首。
石棚峪地震台负责与众多基层政府和单位联系,在地震台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这里13名地震台员工向他们所有认识的人和单位发出的预警信息。
与地震台相邻的石棚峪生产大队正是因为收到了地震台的预警,决定当天晚上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内整夜播放坝坝电影,以吸引老百姓从家中走出。
今日的营口石棚峪村
村里一名贾姓村民因不信地震预报,非要回家呆着,结果在地震来临时房屋瞬间倒塌,他自己幸运地捡回了一条命,但他年仅5岁的孩子却在地震中不幸罹难。
第六、海城7.3级大地震
1975年2月4日,时针渐渐走向了19点36分这个无数人铭记一生的时刻。
此时的辽南大地上,超过百万计的人都站在隆冬时节的冰天雪地里,等待最长的人已经等了有七八个小时之久。
每个人都在忐忑不安地等待那一刻的到来,当然也有无数人在心里暗暗嘀咕,这地震预报到底准确不准确?
海城地震纪念碑
最受煎熬的其实还属地震工作人员,因为他们的建议,无数的人被疏散到户外、停工停产。
一旦地震没来,那是必须要承担相应责任的,但在他们的心中,又真的希望那毁灭性的大地震如期而至吗?这种心里相互矛盾的煎熬,或者就是许多地震工作者一生之中必须面对的宿命。
就在每个人因这次地震预报心绪万千的时候,突然间一阵由远及近、由下而上的“隆隆”声呼啸而来,在这来自十八层地狱的声音下,许多人不由得使劲捂住了耳朵,震波未到,地声先至!
紧接着站在空旷处的人们第一次看到了他们一辈子都无法想象的奇像。
只见永远沉稳平坦的大地突然像大海一样掀起了一阵阵波浪,建在大地上的屋舍就像是惊涛骇浪中的小船一样,一会儿涌上波峰,一会儿落到谷底,至于那些高楼大厦,更是像那中了风的病人似的,前后左右甩来甩去。
这,就是7级以上大地震的威力。
海城地震震后景象
据震后测定和统计,这次地震震中正是位于预报中的海城地区,地震波及海城、营口等3市11县,受灾群众830余万人,1328人死亡,由于这次地震被提前准确预报,无数人的生命因此被拯救。
这次成功预报是人类对抗地震史上空前的奇迹,它的价值之大、意义之强,可谓地震预报史上绝无仅有的孤例,直到今天有关它的详细预报过程仍在被全世界的地震专家们反复研究,以期希望从中找出人类对抗地震这一超级灾难的有效办法。
今日拥有百万人口的海城市
作为一名曾亲身经历512地震并躲过一劫之人,我始终坚信,人类科技发展从未停歇,终有一天一定能彻底征服来自地底的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