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快问快答

世界各国为什么会出现反全球化的倾向?

世界各国为什么会出现反全球化的倾向?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世界各国为什么会出现反全球化的倾向?

全球化是在市场力量和技术力量(尤其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关于全球化,我们最常听到的一个论断就是“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这个论断不仅正确,也概括了出现反全球化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全球化使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使人类社会从中受益;另一方面各国以及每个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的受益状况有很大差别。

从宏观层面上看,西方发达国家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大受益者,他们通过资本和技术优势,在全球汲取资源并转化成利润,而贫穷落后国家则没有获得多少利益,反而是资源的过度开垦和环境污染。结果,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国家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目前,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与最富的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差500多倍,甚至出现世界最穷的几十个国家的财富总值之和比不过世界首富的极端现象。

从个人层面来看,全球化对每个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那些出身良好、受到过良好教育、在高端行业工作的资本、知识或技术精英,可以在全球化过程中将个人优势转化成个人收益,从中受益。那些出身较差、受教育水平低、没有知识和技术优势的低端行业的劳动者,缺乏应对能力,成为全球化的受害者。由于产业转移,发达国家的很多制造业转移到了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流动,大规模移民的流入与当地人在就业上发生了竞争关系,且往往移民更愿意吃苦,对工资和福利要求更低,当地人将移民视为经济威胁。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工人的收入和就业受到了影响,他们将这种被剥夺感归罪于全球化。在美国,那些汽车、钢铁等行业的制造业工人,即所谓的“红脖子的白人”,就因此成为反全球化运动中的代表性力量。

除了经济原因外,全球化和人口流动带来的相互交往的频繁,政治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身份冲突也是反全球化运动的重要原因。当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移民输入,改变了一个地区原有的集体身份和他们共同珍视的价值观后,文化、宗教、价值观冲突就发生了,也就是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主体人口将外来人口视为威胁,反全球性移民运动就产生了,民粹主义和仇外、排外主义因此而风起云涌。

此外,部分国家自身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治理能力差,政治领导人将这种治理失败归罪于全球化,以转移国内视线,也是一个原因。全球化背了治理失败的锅。

总之,全球化给人们带来的那种不安全感,被剥夺感、不平等感和文化冲突,这些与人的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使人们走向了反全球化的道路。

首先强调一点,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即使出现一些反全球趋势,但全球化不可逆转,仍然是主流。之所以出现反全球化倾向,主要原因在于: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发达国家倍感压力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全球化和国际分工将拉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距离。毕竟发达国家是国际经贸规则的缔造者和最大获益者。

但过去20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并向产业上游移动,创造了奇迹。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积群体性崛起,G20走上世界舞台中央。IMF统计,21世界的前10年,新兴经济体GDP增长达6%,远高于发达国家的2.6%和全球的4.1%。

发达国家突然发现,现有的国际经贸规则已经不像以前一样,让自己单单依靠贸易和投资优势,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来自新兴市场的竞争力越发强烈。到了必须向回转,更改原有自由贸易规则以维护既得的巨大利益的时候了。

贫富差距拉大,底层民怨上升。

不得不承认,全球化的一大副产品就是加剧了贫富差距,不仅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全球化背景下,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都会向获利更高的地区、国家、行业、部门流动,加剧分化。2017年,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占据了全球89%的财富,全球最穷的50%人口,拥有财富不足全球财富的1%。尤其是,目前全球仍有超过7亿人口处于极度贫困之中。更糟糕的是,这种趋势愈发加剧,没有好转。这些阶层戾气上升、民怨颇高。成为反全球化的一个土壤和温床。

政治极化现象突出

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经济体,焦虑感上升,相对经济竞争优势不断减少。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细化,加剧发达国家中低端制造业外流,产业“空心化”,导致发达国家中低端就业岗位萎缩,民众获得感下降,收入增长不振。这些直接导致,美国等西方国家传统精英政治的沦陷,反建制派影响力上升。政治极化、经济弱化、社会分化、党争不断,加剧国内政治矛盾。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是在这种背景入主白宫的。

经济民族主义、保护主义显著抬头

“经济民族主义”正在西方国家迅速蔓延。例如,特朗普一系列“美国优先”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已经磨刀霍霍向盟友了。一方面,拖累国际经贸合作。G7显露分化迹象,预示着未来国际经济合作将进入低迷期。另一方面,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必将遭到他国的坚决反制,贸易摩擦升级,必然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倒退。

“金德尔伯格陷阱”显露苗头

还记得1930年大萧条吗?当时英国已经无力承担给全球提供免费公共产品的能力。但当时的美国却未能替代英国成为全球公共物品——经济金融稳定的提供者,让世界经济跌入深渊。

当前也是一样,特朗普执政后,美国从“多边”回归“双边”,退出TP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拒绝为世行增资,阻碍WTO争端解决机构大法官的任命等等……愈发显露出不愿意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迹象。但此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还无力担任此重任。这将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四伏,领导力出现真空,全球化出现逆转。

综上可见,反全球化的倾向已经出现,急需各国高举自由贸易大旗,多边经济机构发挥更大的作用,保障世界经济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

全球化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一部分群体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给另一部分群体带来损失。全球化的浪潮是美国首先发起和推动的,而在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又是带头主动收缩“全球化”潮流的国家。

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前进的。对于全球化也是这样,这个浪潮不可能无限向前发展,在某些时候,有国家和民众对它提出质疑,也确实有助于我们反省全球化带来的弊端。

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很多,比如促进了资本和技术在全球的流动,是国际分工更加深化,让每个国家能够集中全力生产可以发挥自己比较优势的产品等等。

但是,全球化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全球化带来的产业的转移冲击了当地的就业,造成当地就业率的下降。全球化同时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发达国家依靠研发技术拿走了产品的最大利润,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所获得的利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此外,由于参与全球化浪潮的国家基本都在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一些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上过度依赖进口,不注重创新,一旦对方国家收紧对该国的产品出口,甚至会对这个国家的国家安全产生影响。

个人观点,这波反全球化浪潮之所以在多国兴起,最根本的原因是全球化的福利被各国精英集团垄断,没有被大众所共享,简而言之,全球化越深入,贫富差距越大,平民的失落感越强。

从根本上来说,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早早揭示了资本的无限逐利性,为了压低成本提高利润,资本需要在全球寻找生产基地,同时广泛开拓市场。这一目的的达成需要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于是我们看到了降低关税的WTO、给各国贷款要求市场化、私有化改革的世界银行、进行国际金融安排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资本的自由流动。因此,跨国公司实际上是最能体现全球化的地方,他们在全球各地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当身处于一个跨国公司/全球500强时,你会觉得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员工对话合作,你和欧美的大boss...距离仿佛也没有那么遥远。

但是,这一切只是给资本垄断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普通劳动者并没有享受到资本全球化的福利,相反,全球化带来的移民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对具体产业的冲击(比如美国的汽车制造业)带来的工作减少,这些代价却需要普通人来买单。再加上这些年金融资本在全球肆无忌惮地兴风作浪、攫取财富,更是让普通民众对于全球化缺乏好感。

并且,西方的民主政治走到今天,跟大资本关系更加紧密,在过去这些年中,他们实际上充当了大资本全球流动的“马前卒”,为其开疆辟土,而国内的民生问题、却很少有人关注,于是贫富差距过大问题愈演愈烈,整个国家变成了一个极化的社会,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所以,我们能看到的现象是,各国的精英都在倡导全球化,鼓吹全球化的好处,甚至赋予了其”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层面的意义,但是,社会大众,尤其是底层人民,大多对全球化持反对态度,原因很简单,他们承受了全球化的巨大代价,而没有获得足够的利益补偿。

要想回答世界各国为什么会出现反全球化的倾向,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全球化。

13世纪的世界体系

不同人对于全球化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全球化始于什么时候,争论也是比较多的。至于都有那些理解,对于全球化的起源究竟始于何时的争论,这里就不赘述了,我只是说一下自己对全球化的认识。所谓全球化是一种趋势,是全球各地区和个人之见相互联系不断增强的趋势。而全球化的起源,按照这种定义,应该是从人类社会早期开始的。

美洲通过“哥伦布大交换”传遍全球的作物

(上左:玉米、上中:西红柿、上右:土豆、右:香草、下右:橡胶、下中:可可、下左:烟草)

既然全球化是世界各地区相互联系不断增强的趋势,那么在人类历史早期,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全球化事实上就已经开始了,可以被称为古典全球化(Archaic globalization)。在这一时期,各国与各地区已经开始了相互的互动与贸易(例如丝绸之路),这种贸易导致了例如宗教、经济结构与政治理念的传播。第二阶段的全球化被称为现代早期全球化或者原始全球化(Proto-globalization),其时间跨度约是1600至1800年之间。这一阶段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全球化的广泛变化,这包括欧洲海上帝国的崛起,例如葡萄牙和西班牙帝国的崛起、荷兰和英国的崛起;英国与荷兰东印度公司这样的贸易安排的出现;新兴商品的增加,特别是奴隶贸易,三角贸易的出现等;“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这一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关于生态、农业和文化方面的全球性事件的发生等。第三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到今天的全球化,这也是我们经常讨论的所谓“全球化”即所谓现代全球化(Modern globalization)。这一阶段的全球化,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来说,包括全球贸易、资本与投资的跨国流动、劳动力和人口的跨国流动、以及知识的跨国传播。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跨国水资源问题、空气污染问题以及海洋过度捕捞问题等也与全球化有关。一般,这一阶段的全球化可以细分为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

美国的贸易平衡与贸易政策:1895-2015

明确了全球化的概念与发展历程后,我们再来看什么是反全球化。所谓反全球化是对经济全球化进行批判的一种社会运动,这一运动也被称为全球正义运动、另类全球化运动、反全球主义运动、反公司全球化运动、或者反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运动。

反全球化者抗议西方八国首脑会议(G8,2007)

反全球化这种运动并非反对全球化本身,毕竟全球化只是世界各个地区和个人之间相互联系不断增强的一种趋势而已,这种趋势事实上并不是反全球化要反对的。反全球化运动所反对的是在全球化,尤其是现代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那些弊端。而这些弊端并非全球化本身的弊端(毕竟全球化只是一种人类发展趋势),而是全球化过程中的某些具体的全球化模式的弊端。因此,反全球化并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同时,反全球化与反对资本主义全球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意义上反全球化反对的是某种有缺陷的不公平的全球化。也就是说,反全球化并不是反对全球化这种历史发展趋势本身,某种意义上反全球化本身也是全球化的一种结果。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反全球化主要反对的是:第一,反对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反对当前这种全球化导致的悬殊的贫富差距。第二,认为所谓的全球化是“西方化”、“美国化”或者“新殖民主义”,反对的是这种“全球化”;第三,反对的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或者说反对的是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反对的是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即某种基于投资者权利的特定形式的国际经济一体化。

反全球化的标志之一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涂鸦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反全球化呢?

漫画: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

首先,反全球化运动源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平等的现象。按照新自由主义的观点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收入分配会变得越来越平等,穷富差距将日益缩小。但事实上,当前这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但没有缩小真贫富差距,反而使得穷者愈穷,富者愈富,最不发达国家日益被边缘化。财富差距与人力资本和信息鸿沟形成了恶性循环,某种意义上不发达国家的边缘化在这种恶性循环下有固化的趋势。造成这种不平等,并不是全球化本身的问题,其根源套用一句曾经很“流行”的话来说,那就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全球气候问题

其次,当前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例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和信仰危机等。而出现这些全球性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前的全球化缺乏有效的管理。也就是说,当前的全球治理存在很大的缺陷。例如,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各国出于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迟迟不能建立一个合作进行环境保护的有效机制。反全球化反对的是这种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全球化,而非全球化本身。

“全球化”还是“美国化”?

其三,当前这种全球化事实上引发了多元文化如何与单一世界经济体共存的挑战,换句话说,当前的这种全球化激起了民族主义对全球化的反动。全球化某种意义上包含的文化全球化。所谓文化全球化,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同的认知,从而带来不同人群和文化之间越来越多的联系与相互认同。但是当前的全球化,被指为是“西方化”、“美国化”甚至是“新殖民主义”,这种全球化可能会损害文化多样性。有人认为,当前这种全球化可能会导致文化的西方化或者美国化,在政治经济上处于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的强势文化的入侵可能会对接受国当地的文化造成伤害,甚至导致其消亡。因此,当前这种文化全球化,某种意义上激起了接受国当地的文化上的民族主义情绪,反对强势文化(西方文化的侵蚀),强调当地文化的独特性,强调对当地文化的认同。因此,才会有所谓“文明冲突”或者“文化分裂”的“圣战与麦当劳世界”的出现。

其实这也是一种反全球化

以上,就是为什么会有所谓反全球化的出现的原因。所谓反全球化,并非反对全球化这种趋势本身,而是反对当前这种全球化过程中,本身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特朗普的“反全球化”

至于对题目的描述中,所谈到的为什么作为全球化强势一方的

美国居然率先举起反全球化的大旗,刀锋所向,不停地向自己的“小伙伴”们开刀。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当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并非是反全球化,他实际上实行的是经济民族主义政策,即重商主义政策。而这种政策实际上反映了美国外交的中的一个悠久传统,即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传统。所谓孤立主义,主要是指推行不受他国和国际机构影响,不建立和依靠联盟,完全独立地依靠自己的实力处理国际事务的外交政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美国至上主义。所谓美国至上主义即美国国家利益第一主义,这是美国与外界打交道时奉行的基本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美国至上主义往往会表现出孤立主义、单边主义的倾向。“美国至上”发展到极端就是美利坚式的民族主义,表现为狂热地崇拜美国的文化与制度,在追求美国的利益同时蔑视其他国家的利益,将美国的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国家利益之上。所谓单边主义,是美国利益至上主义的一个必然推论,即独自处理外交政策与事务的倾向,不受其他国家、国际组织、或者一些条约和联盟的制约。而当前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所谓“反全球化”政策,其实并不能完全被认为是反全球化,而应该是被看做美国至上主义、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

七师弟这篇不得不掉书袋了,如果“国际关系”一些的解读,我们叫“逆一体化”浪潮,功利主义学者在研究欧盟的形成以及此前的区域同盟之后,提出了“一体化”理论,和著名的“外溢”概念。其原始意义是指在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导致了跨国界的各行业合作越来越广泛并紧密,而这些合作的外溢最终导致政治军事一体化的形成。

这就好比在一个村子里,大伙有的人喜欢在老张家看球,有的在老李家打麻将,在老王家吃饭,恰好三家人还是邻居,慢慢地,吃饭的也想搓几手麻将、打麻将的觉得累了就看球,看球的可以一起吃饭,逐渐老张、老李和老王就开成了村里最大的农家乐,大家都在这家农家乐先吃饭,后打麻将,同时看球。

书归正传,后期的国际关系学家在发展功利一体化理论的时候,补充了几个一体化正向进程的要素,具体有七个要素,七师弟列主要的四个,外溢的合理化走向、一体化群体的利益分配,社会融合度与社会精英的导向,也就是说,当不满足这些要素的时候,一体化进程就将走向停滞和倒退。

如果还是用七师弟刚才举得例子,那么就是比如老王家的饭越来越难吃,比如老李家又开了一座麻将馆,比如几家人里出现了巨大的矛盾,比如老李的儿子想改开成修车行等等,那么这三家人的农家乐,大概也就走向了尽头,如果开始分裂,我们就叫逆一体化。

逆一体化浪潮并不是美国带头的,而是在欧债危机的阴影下,希腊民众首先提出的脱欧议题,当时的欧盟为了自身形象和内部团结,使尽浑身解数,保住了希腊的亲欧执政党,德法更是强行援助输血保住了希腊留在欧元区,此后,我们也都知道了,英国的脱欧公投揭开了欧盟内部矛盾的面纱,而公投结果致使首相卡梅伦黯然辞职,英国与欧盟的分手,拉开了各国保守势力重新各自为战的序幕,奥巴马时代带领欧洲左翼势力搭建的美欧一体化进程,也开始正式倒塌。

不得不承认这种逆一体化并非怪罪或者归功于哪位领导人的头脑发热,而是背后具备自我复兴才是真正强盛的硬逻辑。这就像原来大家在食堂一起吃饭,既节省又方便还经济,然而现在有的人不缺钱了,或者是在食堂吃不够营养不够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人离开去开小灶,去点外卖。我们不能说,这就是错的。

美欧之间逆一体化的根源是两个,一个是欧债危机之后,2线欧洲国家的持续疲软,而一线国家与美国均是复苏乏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像在一个群里,美英法德等国不仅自己需要重新挣钱,还得往群里经常给小弟们发红包,而发了红包也就算了,吃了你的有时还不愿意听你的,这就是英国脱欧的赌气之处。另一个原因是欧洲对美国的贸易依赖在持续缩小,而美国却一直对欧洲处于小规模逆差状态,但是偏偏许多国际问题上,美国都习惯于为了欧洲出头。

举几个例子说明欧洲对美国的依赖度弱,论钢铁,欧洲比美国钢铁成本低,产能高效,论汽车,你有通用福特,我有奔驰大众雪铁龙;论航空,你有波音,我有空客;论军工,欧洲技术不差;论金融,美国有纽约华尔街,欧洲有伦敦和法兰克福;论时尚,你美国有我欧洲更有,论体育产业,你有篮球橄榄球,我有足球,你美国有耐克,我欧洲有阿迪。论教育,你有哈佛麻省,我有剑桥牛津。论传媒影响,你有CNN,我有BBC,美国能孕育首富演员小罗伯特唐尼,我欧洲就有颜值巅峰奥兰多·布鲁姆和抖森。

总之,欧洲诸多方面,都不输美国,唯一不如的就是各国独自的国防能力,而在美国看来,赚不到很多钱的情况下,还得给人家当保安,划不来啊。

所以保守势力开启了本国好才是真的好的思路,比如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意大利的疑欧派吃重,默克尔的支持率降低,马克龙作为左右妥协的人物上台,等等,都是欧洲逆一体化的诸多信号。

最后,我们不能以美欧的分手认为逆一体化或者说全球化正在褪去,新的一体化区域正在我们眼前形成,那就是俄罗斯、白俄、伊朗、叙利亚、土耳其、伊拉克等国,以能源和自身安全为纽带组成的区域化同盟,也有人将其称为俄罗斯领衔的新的能源共同体,正在初现端倪,而近几年逐渐开始吃重的东盟,则早已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世界格局没有改变,我们并不能以美欧的状态,界定全球化这种人类文明的趋势潮流之褪去。

这是因为全球化确实造就了不公平。古典的经济理论认为各个国家都会差异优势,你能生产馒头、我能生产米饭、他能生产面条,我们互通有无,都可以从中获利,并增加消费种类,但在实际中,差异优势异常复杂,交易的过程更是充满权力因素。最为典型的就是工农业剪刀差,工业国家凭借技术优势生产的工业品往往等同于农业国大量的农产品。这种贸易带来的优势通过全球化无限放大,凡是走进工业化的国家往往可以在全球化中获利,没有建立工业体系的国家大多沦为附属品,只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分得一部分残羹冷炙。

全球化的不公平更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清晰完整地表现出来,亚非穷国可以通过网络知晓欧美发达国家的富裕。这使其天然就反感全球化。所以反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现象,自全球化出现不公平那一刻就已经出现。

整体而言,经济全球化在几十年以来,通过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资源的全球配置和生产角色的大分工,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提供了动力,促进了商品、资本、科技和人员的流通。

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也出现了一些列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加重、环境污染、冲突等等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带来的,所以种种民粹主义、孤立主义的反全球化、逆全球化声音就甚嚣尘上,将这些复杂问题简单归咎于全球化一个原因。

尤其是本来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利益最多的发达国家的一些政客,高举反全球化的旗帜来吸引选民。比如,一些政客将失业问题、难民问题归咎于全球化,声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使得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工人失业或导致他们的工资下降。实际上,与这些国家从全球化经贸中获得的巨额利润相比,受到一定影响的就业问题是很小的,也是可以通过其本国的税收等政策来进行调节的。贫富分化的问题也是如此,应该更多地通过本国的宏观政策去进行调控,而不是拒绝全球化这一必然趋势。

行业产能过剩的国家,希望全世界买它的产品,喜欢全球化。比如中国钢铁。

产品技术含量高的国家,因自己国家较小的市场,需要世界购买他们的产品,喜欢全球化。比如日本,韩国,德国。

喜欢全球化的国家,技术强,市场小,出口竞争力强。还有一种就是产能过剩的大国。产品因为低廉,也具有竞争优势。

不喜欢全球化的,产品技术含量低,自己的市场又小。买买买会让他们国家变穷,加重负债。卖少买多的国家不喜欢全球化。

美国是个特殊的国家,技术第一,市场也大,他们反对全球化,不是跨国公司,而是工人。跨国公司因为全球化,把工厂放在国外,自己国家的工人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特朗普就是代表。

区域贸易流行,贸易顺差和逆差能基本做平。贸易规则大家遵守。贸易竞争公平。免关税。互补的多。

tpp瘦身版就是代表。

全球化中,只要不遵守规则,或者贸易竞争政策不公平,就容易摩擦。摩擦多,有的国家就不满意。所以,发达国家反全球化诉求和发展中国家不一样。理解不一样,国情不一样。

理论上讲,技术和市场相互需要,全球化是大势所趋。短暂的反抗之后,还是会再次全球化的。摩擦总会解决。

先说明一下没有一个国家会真正的反全球化的,因为那样只会把一个国家推向极端,先不说能不能在资源自给自足。没有全球化一个国家大量商品不能出口或进口导致国内经济危机甚至经济崩溃,出现大量失业人员。这样要不就是武力扩张,要不就是革命改朝换代。

反全球化本质上跟当年的义和团反洋人一样,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全球化对一个国家的普通国民有两种影响:

一是全球化之后生活越来越好了,越来越支持全球化。

二是全球化之后生活一天不如一天,那不反全球化才怪。

日本gnp在世界排名前五,但工资起薪近三十年沒涨了,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在某些国家(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国家。)里全球化的红利几乎都被精英们吃掉了,国民的生活几十年都处于不发展的停滞状态,国民是不会去问为什么的。他们只有被引导去猜策全球化的危害,在他们的逻辑里跟这事粘得上边那就反全球化了。

这样你们懂得了为什么国家要支持全球化,为什么国民要“共享发展成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