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看病难与看病贵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看病难、看病贵与医生的悲哀
一、医生的现况美国《纽约时报》在近期报道说“中国医院正在变成战场,原因是中国医院已成为危险的工作场所,中国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有5,500多名医务工作者受到过病人及其亲属的攻击。”。作为一名医生,我并不感到惊讶,因为眼下医患矛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在众多媒体报道上,在许多老百姓的心目中,医疗卫生行业已成为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另外两座是教育和住房)。如今的医院被描述成了草菅人命的地方;如今的白衣天使被形容成了“白狼”,所以中国的医院会被称为“战场”,也就不足为奇了。现在,社会上一方面是呼吁着如何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另一方面丑化医生的负面报道却愈演愈烈。许多人都把看病难,看病贵的矛头直指医生,却很少有人去倾听医生的呼声。事实上,中国的医生目前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因为“在中国用占世界2%的卫生总费用,解决了占世界总人口22%国民的健康问题”,就是这样一个守护生命的群体,却饱受社会舆论的指责,这究竟是谁的悲哀?
二、我眼中医生记得小的时候,医生在大家的心目中还是非常神圣的。我和许多人一样从小就立志将来医生做一个好医生。但不知从何时起(也许是十年前开始的吧)医患关系开始紧张起来。现在可以经常看见有纠纷的患者家人带着成群的人来医院闹事,也可以经常听见医生被打了的消息。只要是看见医院行政大楼的门被反锁,就知道一定是有大的纠纷发生,并且有一群闹事者在光临。主管医疗质量的医务处如今已演变成主要调解医疗纠纷和吵架、厮打的场所,保卫科也演变成了主要与闹事群体进行肢体抗衡的部门。作为科主任,最头痛的事之一就是经常处理科内的医疗纠纷,不仅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经常要站在最“前线”接受纠纷闹事方的责问、谩骂、威胁甚至是被打,在事态最严重时还要采取东躲西藏的办法,以免白白挨打。于此同时,医生的敬业态度明显开始走下坡路。如今,医学院才毕业的男医生已不再把外科、女医生已不再把眼科作为最理想的的科室,而是追求轻松、风险小、灰色收入高的科室。由于医院不得不以药养医,因此药品占医院总收入比例居高不下,伴随而来的药品回扣等不良现象在医院也成了公开的秘密,昂贵而滥用的药品也成为媒体和群众对医院不满的焦点之一。在欧美国家,医生一直是一种被人崇尚的职业,它不仅代表着为患者解除痛苦,也表示着付出艰辛的学习和工作、代表着高收入群体。医院的环境往往比较优雅,可以看见医护人员在不停紧张的工作,但医院里通常是那么的安静和井然有序,医患关系是那样的和谐。既然是高风险的职业,医患纠纷也不是没有的,但解决的方式通常是通过律师,大打出手的场面却是十分罕见。要想成为一名医生,你不仅必须是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你还必须人格健全、善于与人沟通、非常敬业的人,不仅如此,你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去学习和工作,经过层层选拔和考试。成为医生后你还必须一辈子兢兢业业并终生学习。对于制度健全、高收入的医疗行业来说,回扣、红包也是不曾听说。再拿南美洲的圭亚那这个最贫穷国家来说,,那里的穷人都可享受着免费基本医疗服务,在这个国家的公立医院门诊里你可以看见一排排病人安静的等待着,医生也十分受人尊敬,医生被病人谩骂殴打也是十分罕见,而且你也看不见回扣和红包现象。
三、我对问题的分析由于人类对生命和健康的无限追求,使得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了最高的重视,由此产生的日新月异的更有效的诊疗医疗技术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更多的福音,但同时也产生了医疗卫生的巨额开支。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本国的人民在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巨额开销所带来的沉重的经济负担,比如在美国,一方面仍有一些人享受不到充分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高额的医疗支出给美国的企业和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但在这些国家,矛盾并未演变成国民对医院和医生的不满,更不至于对国家的不满。相反,社会对医院和医生充满着理解和信任。然而,目前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公立医院实行的是“以药补医”,医院要想生存,就必须靠多卖药、多检查,或者过度采用高新技术——因为普通医疗服务大多是赔钱的。对于医生来说,由于劳动付出与收入严重不符,很多人的工作热情和效率大大降低。部分医生因无法从技术劳动中获得应有的收入,把私下拿取药品和医疗器械回扣等当成了合理补偿。这既败坏了医生的声誉,又加重了百姓的看病负担。因此,当前发生在国内医疗卫生的矛盾,一方面是是由于国内医疗技术发展已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和企业对医疗费用承担的过少,甚至与现有的生活水平远不成比例(发达国家占GDP的十几甚至二十几,而我国小于百分之四)。因此,当患者为了得到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服务而自己花光了自己的积蓄后,即便是看好了病,也不一定真心存感激,在医疗资源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却又能看到大量资源浪费比比皆是的情况:一到季节变换,各家医院看到的是急诊室、观察室人满为患,到处都在挂吊针,这是国内所特有的现象,在其它国家里,绝大多数的“感冒”是不吃药打针的;每年全国大量进口的检查诊断仪器设备中,有多少是在有严格适应症的情况下使用的;每年有多少老干部医疗卡成了亲戚朋友的免费购药卡;……。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来区别基本医疗和高端医疗的,既可以让看不起病的人享受基本医疗,也可以让富有人群享受昂贵的高端医疗。而目前在国内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两种服务是放在一起的,这就好比酒店不分星级一样。结果是穷人花不起钱,富人又抱怨低端的医疗服务。在中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只想通过强调社区服务来解决不同类型的医疗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至于看病难的问题,我认为在中国看病既难又不难。倘若欧美的病人都可以随时到最大的医疗中心去看病,看病肯定会比中国难得多,世界上决大多数国家都是采取的预约看病。看起来国内个人手机、家庭的电话是非常的普及,预约看病却是那样的难以大规模的实施,是社保的体制问题,还是国人的习惯和信用问题?看病难的另一条原因是不同级别的医院水平相差恨大,除了设备的因素外,医生技术水平相差也很大,加之没有预约体制,就导致病人无论病情轻重都想要到大的医院去接受高水平的服务,这就导致许多大医院中,轻的疾病也会占相当的比例。于此同时,在国内习惯于非急诊病人用急诊或周末的时间去大医院看病(在发达国家,员工非急诊看病都用每月法定的非周末时间),表面上看满足了病人任何时候都能看病的要求,实际上导致了大医院宝贵的资源被不合理的占用,反而间接加重了看病难的局面。再者,由于国家没有制订合理反映看病技术水平的收费标准,同时诸多的政策上也限制公立医院对医生采取按劳分配政策。由于医生看病技术收费异常的低廉,靠开药和机器检查来赚钱必然成了医院的主要经济来源,这不仅导致看病费用的提高,也导致医生看“病”积极性下降和看病质量的下降以及看病效率的低下,从而更加重了看病贵和看病难的局面。分析了上述看病难、看病贵的诸多问题后,对国内医生培养和教育体制不得不做一下分析,因为它也是导致社会对医院和医生不满的重要原因。在多数国家对医生的教育是采取精英化教育(八年制),无用多说,这是因为医生最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对医生的忽视,直接的结果就是对我们最珍惜的健康和生命的忽视。相比而言,国内主要采取快速培养的非精英化的教育(五年制),上世纪在九十年代前,尚能保持较严谨的教育培养风格。但随着九十年代末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学校不再看重的是教学质量,而是把学生看成了财源。医学院校也不例外,在教学设施和临床资源并没有跟进的情况下,成倍的扩招学生,甚至在同一学校内出现一本和二本的医学生,虽然许多医学院校开始了七年或八年的医师教育,但教育的质量并未见明显提高。加之医院的待遇不高等原因,社会上已经把医生的教育和培养看成是普通而又简单的事,医生已经成为什么样素质和水平的人都可以当得职业。面对这大量毕业的医学生,直至将来很长时间内医生这样的劳动力必将严重供过于求,医生必将成为越来越廉价的劳动力,如何指望廉价的劳动力的医生来全身心的关爱国人的健康和生命?又如何让社会对医生满意?美欧等许多国家对毕业后的医学生仍然有进一步的严格培养制度,从当住院医生一直到专科医生,都在国家一流的医疗中心继续学习和工作着,直至成为有营业资格的医生,这保证了所有具备独立看病的医生有着比较接近的技术水准。而国内医学生毕业后基本上一辈子呆在一个医院,尽管会有短期的进修,他基本上永远是他所在医院的水平,无论你当初毕业于那个医学院校,这也导致不同区域医院水平的较大差异。对于病人不足的小医院,医生看病数量少,因此水平就更低。病人涌向大医院就导致小的医院医生水平更低,越是水平低病人越是要到大医院,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另一值得注意的是,当国内医学院校一股脑全培养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大医院也是非博士学位医生不要的的时候,国外却培养越来越多的医生助理、技术员,在国外的诊室看到的是技术员和医生助理配合下的医生在看病治疗。这样做既没有降低医学院培养医生质量,同时也让医生做高效的临床工作。相比而言,国内在短时期大量培养的研究生、博士生,一方面上学期间科研和临床性质不分,出来许多年又主要是做的文书性工作,充其量相当于国外医院中的技术员甚至秘书。因此,国内的医学教育,不仅质量低,而且又大量浪费资源。再者,国外八年培养制中,在本科进入医学院预科和预科后进入医学院都进行了严格筛选,选拔的标准不仅是成绩,还要看你的敬业精神及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当然你还必须有健全的人格。今天在中国越来越被大家所熟记的特鲁多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医生的技术固然很重要,但医生常常需靠品德和敬业精神去治病才行。当医学院没有严格的选拔,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去当医生的时候,社会对医院和医生满意吗?
四、我的期望诚然,在医院所发生问题绝不仅仅是医疗卫生的行业本身的问题,它关系着全民的身心健康,也直接影响着群众对政府的基本态度。一味对医院和医护人员进行的指责和批评是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