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笑歌说馆阁体不是一个体,而是个概念。书法明白人给解释一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馆阁体是一个概念吗?那么概念是什么?就是乌、光、亮?那么,像浓墨宰相刘罗锅的书法就是馆阁体的概念了?
馆阁体书法是实用书体,没有概念只有信念,必须写得工工整整漂漂亮亮而已。不过,馆阁体书法,也不是人人都写的一模一样的,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由于是实用大于艺术,所以,只要是工工整整漂漂亮亮的书法,都是对的,其它艺术不艺术都无所谓,有没有创新也无所谓,这就是馆阁体书法的信念,所以,作为书法,馆阁体书法必须从书法艺术中死亡。只有追求死亡的艺术,才会欣赏馆阁体。
馆阁体书法不但是民国时代,被当做封建八股文一样批判的书法,就是古代也没有什么地位。
早在魏晋时代,那时还没有馆阁体书法呢,但是,书法家眼里的书法,绝不仅仅是工工整整漂漂亮亮的字。
例如,钟繇有一个外甥的书法就写的工工整整漂漂亮亮的,自以为书法很好了,就去请舅舅钟繇评点一下。
没想到,被舅舅臭骂一顿,说,你写的跟算盘子似的,这叫什么书法?
以后再也不要拿这种字惹你舅舅生气了。钟繇的外甥也不明白,怎么就叫写的如算盘子似的了?我们明明认认真真写的字呀。
后来这个外甥,学习了钟繇的书法理论,对笔法、墨法、章法都做了认真研究,终于再也不写那种死气沉沉,毫无个性趣味的书法了,书法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大家敬佩的一个书法家。
书法有公务书法,这种公务书法真的不需要你写得摇曳生姿,妙趣横生,而必须是工工整整、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就是最好的标准。
这是社会化公共交流平台的需要。就像我们今天的报纸手机,每一篇文章都是充满个性的书法行吗?一篇社论是草书,一篇通讯是行书,一首诗是狂草,你觉得这报纸手机上的文章还看的下去吗?不要说普罗大众,就是书法家还看的下去吗?
所以,一个公共交流平台,是绝对不允许“书法艺术”的,这是由文化交流的平台决定的。
所以,古代大量的馆阁体书法,是真正保存文化历史资料的必要书法。
作为在没有发达的印刷术以前的古代,馆阁体书法,就是最好的人工印刷术了,大量历史文献就是这样保存下来的,这就是馆阁体书法的功劳。
这是馆阁体书法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
但是,书法艺术是有二重性的。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实用性,一方面也需要书法的艺术性。
优秀的书法是兼有实用和艺术的双重性的。而只具备实用,不具备艺术欣赏的书法,就没有双重文化只有单纯的实用性了。
馆阁体书法,只存在于楷书,尤其只存在于小楷之中。因为,公共平台的书法,是不存在大量大字书法的,绝大部分都是小楷,也就是公文誊抄。
例如,赵孟頫也写了很多墓志碑版,但是,他的书法无论书卷还是碑版,艺术和实用性都非常高,所以,就兼有艺术和实用的双重性,而且能够成为书法的楷模。
如果同样是公文碑版,字字写的如算盘子也不是什么错,但是,想成为书法字帖,那就没有这个可能性了。
宋代科学家沈括这样评价馆阁体书法,他说:三馆楷书不可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则死无一笔是矣。窃以谓此种楷法为书手则可,士大夫亦从而效之,何耶?
沈括所说的“三馆”是广文馆、大学馆、律学馆。这些地方都是为皇帝办公的“文馆”,主要产生和处理文件,所以,对书写的要求,必须符合严格的规范。这些规范,决定了“三馆”书法,不需要摇曳生姿,妙趣横生。
沈括对“三馆”书法的批评,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馆阁体书法,作为艺术欣赏的对象是根本不值的。
馆阁体书法,在清代也是被置于书法艺术欣赏之外的书法。
当代一些人搬出馆阁体,为馆阁体书法摇旗呐喊,说馆阁体也是书法,有些人的书法还不如清代馆阁体。千里马觉得这是鱼目混珠,颠倒是非。
馆阁体书法的定性决定了不属于书法的师法书法,只有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学不到书法的精华,才堕落为馆阁体,怎么可以颠倒过来,去学习馆阁体书法呢?
如果说,古代把馆阁体书法,仅仅作为写字而排斥在书法艺术之外,那么,写的书法连馆阁体生存的空间也没有了。
例如,我们抄书,人工成本还不如印刷便宜,例如,你写了一本小说要出版。
古代没有办法,只能手抄保留作品。现在,就是处于保留作品的成本都很高。
例如,如果你的小说不是在电脑上完成,那么,就要重新打在电脑上保存。这样保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可以向全世界传播的文件了。
如果你是手稿就无法传播出去。所以,现在,写小说都没有人愿意用钢笔写,更不可能用毛笔写,而是直接在电脑上写作。
至于办公和公文更是为了效率,直接在电脑上写作发布,纸张都不用。
那么,我们哪里还有使用馆阁体书法的空间呢?
我们今天学习书法,即使是钢笔字,那也不是以馆阁体书法为字帖的,因为馆阁体书法的艺术趣味太低,学习这种书法的过程都是毫无生气的。
不过,如果为了写字,把字写得像馆阁体一样,这也不是什么错。
但是,书法艺术写得像馆阁体一样,真的可休矣。
何为馆阁体
馆阁体又称台阁体是正楷书法的一种写法,是从明初开始官方使用的专用字体,明朝起科举考试考生均写馆阁体,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流传下来的状元的书法大多属馆阁体,所以馆阁体讲究黑密、圆润、规范、规整。书写时必须横平竖直,工工整整,大小一致。
馆阁体的形成
馆阁体是以欧、赵两种风格渐渐演变而形成的,由于明朝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及至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至永乐时,翰林院侍讲学士沈度,其书法风格秀润华美,正雅圆融,深受成祖朱棣赏识,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纸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争相仿效,遂成标准书体。正统年间,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先后入直翰林院和文渊阁,写了大量的制诰碑版,以姿媚匀整为工,号称“博大昌明之体”,即“台阁体”。士子为求干禄也竞相摹习,横平竖直十分拘谨,所以明初书法的形成,以及风行,是由于统治者大力干预的结果。
馆阁体的影响
馆阁体书写规范规整,流行至今成为人们练习书法的基础,现在学校书本上和报纸上的楷书均接近馆阁体,我们经常在抖音视屏及其他视屏软件上看到的一些人书写的楷书也大都是馆阁体写法,可见馆阁体对后世影响至深,但馆阁体的缺陷性,就是书写基本都是千篇一律。
我觉得大师说的对,馆阁体既不是真草隶篆的书体,也不是张王李赵的个人字体,而是一个概念,应该是一个综合概念。
为何是综合概念?从社会实用角度看,馆阁体有自己的意义,从艺术角度看馆阁也有自己的意义,从文字发展看,馆阁也有自己的意义。
很多人误以为范笑歌反对馆阁体,那就错了,范笑歌是文字与书法专家,他知道馆阁体的优与劣。范本身也会写馆阁体,但范笑歌不只是一个馆阁体书法家,他的领域非常广阔。
书法,是人寻求社会生存意识理性即文化哲学的借助形式。中国文化以书法形式表现人的寻求形式可分楷书出现之前“以气而流形”的包括大篆、小篆、汉简、古隶、汉隶、魏体的变化过程;楷书登堂尊位由而“以形而传气”是由汉字的形态审美变为汉字的气韵审美。是因楷书完全抽象了人处之封建社会的“仁”性潇洒。馆阁体是官方认定的“工作”文件传递的规范体,无疑这种体带“中和”性而为众之认之,无疑是中和性之审美。
中国书法代表着文化哲学又必是个求变,以“变”为生命性,所以,中和性为“一”之得到又必然是个实而又虚寻变为生命的。唐之后宋四家的书法态度走在、走向行、草书体,就是分明的厌倦了堂正的以楷而组的馆阁体,寻求人性的消逸与自由。
如此说“馆阁体”是在适应之社会性下的人性综合审美,它在中国书法里岂能是被后人批判出局?它是文化哲学的抽象,是中正、中和之审美抽象。它是不以任何人个性审美而尊崇在庙堂而抽象述之文化理性。
范笑歌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