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快答

羌族民间音乐简介

羌族民间音乐简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羌族民间音乐简介

生活在岷江上游高山深谷地带的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古老民族,由于悠久的历史和较闭塞的生活环境,羌族的传统文化里保留下许多淳朴厚重的古风遗韵。今天小编为您介绍一下羌族的民间音乐,欢迎阅读。

羌族民间音乐

羌族人民自古能歌善舞,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高度的音乐成就。当前羌族的传统音乐主要有民歌、民间歌舞和民间器乐三类。因为羌族习尚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和祖先,其信仰属民间信仰范畴,故羌族各种民间祭祀等活动中使用的音乐也可以归于民间音乐的范畴。

羌族民歌的品种和曲目非常丰富,有用于各类生产劳动的劳动歌【直布苗热木】、在山间自由抒怀的山歌【喔都惹木】、老人在火塘边吟咏的叙事歌、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风俗仪式歌【祖惹木】和酒歌【西惹木】、用于各种民间信仰仪式活动的巫师祭祀歌和舞蹈歌,以及仅在黑水、松潘等少数地区流传的古老二声部民歌等等。内容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式多样,甚受人们的喜爱。

羌族音乐特点

【喔都惹木】的节奏自由、曲调优美动人,在民间流传最广,各地存在许多歌种,其中以【纳吉纳娜】最为典型。【纳吉纳娜】主要流传于南部方言区,羌语中有【我们祖先的歌】之意。它的旋律古朴深沉,自然舒畅,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有一句俗语说【汉民唱歌,爱唱盘古开天地;藏民唱歌,爱唱纳里西莫;羌民唱歌,爱唱纳吉纳娜】,足见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其它地区流传的山歌,还有【呀纳拉依】、【苕西】、【瓦耶纳】、【花花勒】、【纳勒谐莫】等,内容或表现世俗生活或者是爱情等。汶川县一带受到汉族民歌影响的【花花勒】,以及受藏族民歌影响较深的【纳勒谐莫】等,反映出羌族与周围汉族、藏族等民族在文化上的互动。此外,最近三十多年间才发现的二声部民歌【古纳】和【尕啰】也属于山歌。据说它们已有千年历史,多用于劳动生活及婚礼仪式和舞蹈的伴唱,唱法和音乐风格独特,因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羌族人有歌必有酒,有酒必有歌,酒歌【西惹木】的曲目丰富、用途甚广,成为羌族特有的民歌体裁之一。每逢婚丧嫁娶、喜庆年节、修房造屋甚至宗教祭祀等聚会的场合,众人皆席地围坐,中间摆青稞酒数坛,主客轮流以细竹入坛吸饮,此谓饮咂酒。至酣时,主客乘兴唱起酒歌,内容有祝贺、劝酒助兴之类,也有的是叙述家史或赞颂古代英雄等。唱时一领众和,有时也伴以简单的舞蹈,情绪热烈、感人。

风俗歌曲【祖惹木】,有婚恋嫁娶、满月或庆贺丰收等喜庆场合演唱的【勒鲁惹木】,以及丧葬、祭祀活动中演唱的【卡尔勒格惹木】、【纳斜日国惹木】等两类。传统的羌族婚礼仪式歌曲成套,贯穿了从议婚到结婚的整个过程。其中,以新娘出嫁前一夜与女友们演唱的伴嫁歌【花儿那姐】最具特色。此外,青年男女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耍寨子】活动中唱的耍山调【余曲惹木】,也是一种颇有特色的风俗歌。它全套共12首,唱时依长幼分为两队领、和,每首歌先坐唱继而歌舞,最后齐唱一遍。

民间最有特色的乐器,应首推羌笛为最。早在汉代应邵的《风俗通》中,就有对【羌笛】的记载;诗人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著名诗句,更令它闻名遐迩。不过,今天流传在民间的羌笛并非文献记载的模样,而是一种由油竹制成、双管双簧、竖吹的五孔或六孔吹奏乐器,羌语称【切勒】或【咒】等。它以双管发等音,音色柔和、纤细,多为独奏,民间【鼓腮换气】的循环换气法和指法装饰等演奏技法,使羌笛有着特殊的表现力。

羌族现状概况

现代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羌族男子武县,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黑水、九寨沟、马尔康等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甘肃南部,陕西西南,云南部分地区。据2005年统计,户籍登记为羌族的人口为32.65万。

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灾难中,羌族人口损失将近10%。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的高度重视下,羌族文化的拯救与保护正在稳步进行中。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百余支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支系。现代羌族自称【日麦(四川话发音mei,入声)】、【麦】、【尔咩】、【尔玛】、【玛】,书面多用【日麦】与【尔玛】(如网络名人天仙妹妹就叫尔玛依娜),意为【本地人】、【人民】,【日】为发语词,无实意,【麦】或【玛】为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