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迎战7·12特大暴雨令人眼前一亮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说这个事情之前,我们先说说2012年的北京721特大暴雨悲剧。这起悲剧,是首都的治理之殇,也是首都城市运行迈向高品质提升的转折点。正是因为那次重创,使得北京知耻而后勇,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来补短板,提升整个超大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时左右,中国大部分地区遭遇暴雨,其中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截至8月6日,北京已有79人因此次暴雨死亡。 根据北京市政府举行的灾情通报会的数据显示,此次暴雨造成房屋倒塌10660间,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4亿元。
当时,我也在北京,并且是亲历了这场暴雨。雨大概是中午时分下的,故宫公交车站那里暴雨如注。我当时冒着大雨回到了六里桥那边,第二天早上起来,虽然是大晴天,但是,看到北京特大暴雨带来的悲剧,心情是沉痛不已,久久不能忘怀。从后来的分析看,无论是城市常态化的治理,抑或是风险或者危机预警、处置和恢复来讲,都是存在不少硬伤的。正是因为这些硬伤的叠加,形成了蝴蝶效应,一场暴雨,就形成了首都之殇。
但是,同样是在北京的7月,九年之后的北京迎战特大暴雨,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北京市的基础设施搞得越来越好了,通过常态治理、落实新总规、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和筹办冬奥会,进行了大手笔的投资和建设。当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北京市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方案(2012—2015年),决定利用4年左右时间,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全力保障,坚决打好水利工程建设攻坚战。随后,又搞了相关的三年行动计划,压茬推进、滚动实施,使得整个城市的河道和给排水设施都得到了系统加强。
其次,我们的风险预警机制得到了全面加强。比如,北京的气象预警能力得到提升,曾经只能进行1天至3天的大尺度天气预报,但是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研发的睿图系统打造了0-12小时、1公里水平分辨率、10分钟快速循环更新的网格化分析和预报系统。这一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其中针对降水预报最核心的是临近数值预报集成子系统和短期预报子系统:前者每10分钟更新一次预报产品,主要关注未来2小时内天气,是气象预报员对雷暴等灾害性天气做出临近预警的重要参考;后者重点关注未来2-12小时,是短时天气预报预警的重要参考。比如,北京从2013年采用分区预警,对精准灾害防御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针对一次天气过程,如果其在延庆地区发生或进入北京,那延庆区气象台会率先发布相应的预警;随着天气过程的演变和推进,受影响的区逐步采取预警方式分区响应;如果全市大部分地区都受到了影响,预警会上升到全市级别。这次712特大暴雨迎战中,就是采取了这种模式。比如,北京建立了“大北方区域数值模式体系协同创新联盟”,2016年11月,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华北、东北、西北等10个省市的气象部门,以睿图模式系统为统一技术框架组建。2017年,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加入;2018年,山东省、河南省气象局加入;2019年,青海省气象局加入。至此,大北方联盟成员单位已有15个。在这样一种态势之下,北京的预报覆盖面更大。
第三,我们的指挥体系十分灵敏和果决。在充分汲取教训的基础上,特别是经过迎战新冠肺炎疫情的淬炼,这种指挥体系达到了高度灵敏的状态。对此,我们看看市委、市政府主官的举动,就可见一斑了。7月10日以来,市委书记蔡奇连续作出批示,要求各区和市防汛指挥部进入应急状态,全面应对最强降雨,山区防止地质性灾害,城区防止内涝,提醒市民做好自我防护。7月12日一早,蔡奇又通过视频系统进行检查调度,强调雨一刻不停就一刻也不能放松,各区各部门各单位要闻“汛”而动,坚持在岗在位,加强应急处置和工作巡查,层层压实责任。比如,7月11日晚,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四不两直”来到市水务局,检查调度全市降雨应对工作,并通过全市应急指挥调度系统,连线市排水集团、市交通委、市公安交管局、市应急指挥中心和东城、西城、房山、门头沟、海淀、昌平等重点区,详细了解防汛工作情况。
第四,我们的执行体系行动是很坚决的。比如,我们学校系统,直接停课一天。比如,我们政府部门明确发出通知,公务员系统弹性和错时上班。比如,我们的排水集团,直接采取了特级备勤的级别,提前制定预案,采取措施,疏通积滞水点。比如,我们的交通部门加强交通疏导,确保周一早高峰道路交通安全有序。比如,我们的公园主管部门直接关闭了一些公园……种种迹象之下,都体现了一种联动的态势,确实是如臂使指、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