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的砥平里战役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砥平里战斗集合3个军的4个主力师(而不是什么8个团)5万余人,力图包围全歼砥平里的美军一个加强营(不是一个团) 加一个法国营,加上一个炮兵中队,一个坦克中队,共4千人。5万对4千,若在国内,冲锋号一吹,2小时就解决战斗了。可这次志愿军碰上了硬钉子。 美军这个营和法军均是职业军人,是二战的老兵,被围后并不慌乱。在美军中校营长指挥下,全部火力搭成一个环形圈,榴弹跑,坦克炮对付志愿军外层后续兵力,重机枪,掷弹筒,冲锋枪构成内层火网,火力远近搭配,密不透风,结果让志愿军摔了大跟头。砥平里战斗是志愿军人海战术的典型之作。集合3个军的4个主力师(而不是什么8个团)5万余人,力图包围全歼砥平里的美军一个加强营(不是一个团) 加一个法国营,加上一个炮兵中队,一个坦克中队,共4千人。5万对4千,若在国内,冲锋号一吹,2小时就解决战斗了。可这次志愿军碰上了硬钉子。 美军这个营和法军均是职业军人,是二战的老兵,被围后并不慌乱。在美军中校营长指挥下,全部火力搭成一个环形圈,榴弹跑,坦克炮对付志愿军外层后续兵力,重机枪,掷弹筒,冲锋枪构成内层火网,火力远近搭配,密不透风,结果让志愿军摔了大跟头。 看看志愿军是如何进攻的吧,用一个当年参战美军士兵的描述“当夜幕降临,四周响起了凄厉的军号声,他们(指志愿军) 从地平线满山满谷地涌出,不畏生死地往前冲。。。他们一排排地象麦捆子似的被机枪火力搁倒,后面又一排排地往上冲,又被搁倒。。。我们的机枪狂吐着火焰,枪管打红,臂膀打酸,看着满坑满谷的尸体,我对自己说,my God! 这不是战斗,这简直就是屠杀” 。 战斗结果,志愿军4个主力师强攻2昼夜,全被打残,伤亡超过1万5千人,而美军伤亡才几百人。战斗到后期,美军竟敢突出包围圈,反击伤亡惨重,兵无斗志,匆忙后撤的志愿军。据美军统计,志愿军没来得及带走或掩埋的战场遗尸就有4千多具。让人痛心的志愿军付出重大伤亡的砥平里战役我对李奇微这个人既痛恨又敬畏,痛恨的是如果非他来接替因车祸亡命的沃克,朝鲜战争的结局可能重写,而志愿军的伤亡不会如此之大。几十万优秀、纯朴、勇敢、年轻的华夏儿女不会牺牲在朝鲜;敬畏的是这个人仅仅在前线微弱的瓦斯灯下阅读了第一和第二次战役的记录,竟然揭示了志愿军的攻势是“礼拜攻势”和“月亮攻势”的实质,然后制定了“磁性战术”并运用这个战术一直把志愿军打回三八线。并使志愿军无法再发动大的战役攻势。并不得不使用实际上只能防守的“坑道战”。一直到签停战协议。 尤其是他下令坚守的砥平里,成了熟悉朝鲜战史人们心中一块无法抹去的伤痛。那一战,在那么短的时间,在那么狭小的空间,竟然牺牲了那么多采用人海战术冲锋的志愿军战士。不能不看出铁血较量的差距与后果。 砥平里是一个盆地,在这里防守的是一个美军的弗里曼团外加一个法国营一个炮兵营和一个坦克中队。总兵力约六千人。防守面积仅直径1。5千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里路。 而我们的攻击力量是多少呢?是来自三个军的八个团。这三个军是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军。都是能打的主力军。看起来,像是一只熊遇上了一群猛虎 战斗是在1951年的2月13日晚上打响的,主攻的是四十军119师的357和359两个团。指挥员是119师徐国夫师长。(后来知道当晚参加攻击的还有其它几支部队,只是通讯手段落后没有联系上)。 战斗一开始,我们的战士就以人海战术向敌人炽烈的火力扑上去。不惧死亡地顽强突击,无畏的献身精神在砥平里被炮火映红的夜空里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令人叹息的人海战术) 但从黑夜打到天亮。没有占领一块敌人的主阵地,部队伤亡比预想的要大得多。 14日敌军的飞机铺天盖地而来,志愿军入朝以来,还没有见过这么多这么密集的飞机。敌机在环形防御阵地周围整整轰炸了一个上午,下午砥平里的美军又兵分5路在坦克的掩护下出来反冲击。志愿军的伤亡巨大。 14日晚上,真正的决战开始了。所有的志愿军攻击部队都已到齐,他们从四面八方向这个直径仅1。5千米的环形阵地发起了前赴后继的攻击。 ――这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笔者为此实实在在查看了几本书。有国人的,有老美的,有日本人的,有韩国人的,得出的结论是,炎黄子孙尚武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战斗意志发挥到了极致。(我每每看到这里都要合上书本闭上眼睛默哀几分钟)。而美国人的物质效能和科学的综合指挥水平也发挥到了顶点。这是一场美国人的铁和中国人的血的较量。请允许我摘录一本中国作者出版的书中的描写片断: “在炮弹和手榴弹连续不断爆炸的闪光中,美23团各营的前沿阵地同时出现了激战状态。中国士兵冒着美军布置下的一层又一层的拦截火力毫无畏惧的冲锋,前面的士兵倒下,后面的士兵踏着尸体前进。环形阵地内到处是跃动的中国士兵的影子,这些身影因为棉衣的缘故。看上去十分臃肿,但他们滚动前进时瞬间即逝。美军所有的坦克和火炮用最密集的发射速度向四周喷出火焰,在中国士兵冲击而来的每一条路上形成一面面弹雨之墙。接近午夜时候,激战到达最高潮,与地面上流淌的鲜血相呼应的,是战场上空大约每过五分钟就升起的一群密集的照明弹,而由几十条曳光弹组成的光带,接连不断地平行或者交叉地穿过照明弹的白光之下。美军支援而来的夜航飞机投下了由降落伞悬挂着的更为刺眼的照明弹,长时间的如巨大灯笼一般在砥平里双方士兵的头顶摇荡……” 当然志愿军的落后的人海战术并非完全没有效果。弗里曼团的G连的阵地失守,环形阵地出现了一个较大的缺口。变成了一个凹形阵地。遗憾的是,天又一次亮了。铺天盖地的飞机又笼罩在志愿军的头顶。成吨的钢铁又朝着华夏战士的血肉之躯投下…… 15日志愿军的进攻势头顿萎。下午,停止了对砥平里的进攻。 停止对砥平里的攻击是在志愿军基层军官的坚决要求下决定的。在解放军的战史中,下级指挥员在战斗中向上级指挥员提出“不打”的要求。十分罕见,这是为什么呢?伤亡实在太大了。大到什么程度呢,参加攻击的八个团伤亡5000余人。仅40军参加攻击的三个团就伤亡1830人,359团3营的官兵几乎全部阵亡。营长牛振厚在撤退时怎么也不肯离开遍布他的士兵尸体的阵地,最后硬被拖下来。357团团长孟灼华在向上级汇报士兵伤亡时,因痛苦万分而泣不成声。相对而言,美军的伤亡小得多,阵亡仅数百人。这就是人海战术对火海战术的差距。 志愿军对砥平里的攻击是失败的。 战后,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为此做了专门的检讨。 此战役对志愿军的战略战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双方军队指战员的心理和士气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是研究和描写朝鲜战争不可回避的一场战役。让我惊讶不已的是,有个叫解力夫的作者写了本《朝鲜战争实录》的书,把这场战役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让人根本无法看到这场战役。我至今也不理解作者为什么会这样。 砥平里一战是朝鲜战争的转折,从此后美军不再怕志愿军穿插分割,不再一见志愿军穿插就后撤,而开始敢于建立环形防御进行防御,通常只要捱过夜晚,白天就能在空中掩护下突围了。朝鲜战争的书,我看了不少。每次看完了,没有高兴。感觉只有两个——震撼与钦佩!看到一个连的战士在埋伏时全部冻死,你的感觉是什么?看到战士们缺粮,缺营养,大量得青光眼,站着打晃,你的感觉是什么?看到历次战役中前线冲杀的战士断粮,甚至断粮五至七天,你的感觉又是什么?美国兵吃罐头,喝咖啡,中国兵吃炒面,饮雪水。美国兵坦克进行环形防御,冲锋枪打出扇形。中国兵以三八大盖儿冲锋(志愿军刚开始还没有苏式装备),手榴弹开路。迫击炮在坦克上印子都打不出来。中国的粮弹三分之二以上被飞机毁在运输线上。中国军队白天不能进行任何军事动作。团长派七个通讯员去联络同一个连队,七个通讯员死在敌人炮火封锁线上而完不成任务。你看到太多的战士去死人身上找子弹,你看到太多的战士以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军事家们,这仗是人能打的吗?又靠什么战略战术可解决?我对战例知道太少,只知道自冷热兵器差距以来,这是武器悬殊最大的战争。抗战的时候,中日陆军都靠脚丫子,是不折不扣的步兵,发生过一方接触不上另一方的事儿吗?太平洋战争,美日较量。日军虽丧尽海空优势。但他们有充足的粮弹。在海岛上角逐,也出现不了一方打不着另一方的问题。美国能在朝鲜撑住,靠的不是什么英明的战略,靠的是一个小小的“磁性战术”——我军进攻时,美军靠机械化能力一撤三十公里,恰是我步兵凭脚丫子穿插追击,黄昏到达的距离;然后坦克形成一环形防御圈,大打照明弹,凭火力优势顶住疲惫之师的夜间进攻。天明靠飞机支援,再把我军往回顶。我军重新发起进攻时,再重新来一遍。直到八天后,我军弹进,美军转持续进攻。不给我军整补时间。面对如此战术,军事家给咱们指点指点,我军以何种战略战术与此相抗?第三第四次战役,实际上就是一个大的“磁性战术”回合。第三次战役,美军机械化军队全线后撤,尽管是溃退,不是有意的战术,但事实上造成了我军打不着美军。第四次战役是李奇微意识到我粮尽,在整补而主动进攻。第五次战役,美军就明确用了“磁性战术”。美军是以其机械化能力,空间换时间;而我军只能以部分战士的顽强阻击来给主力争取时间。三十八军汉江阻击,几乎打光了一个师,才赢得了横城反击战的时间,最后稳定住三八线。我们追不上人家,退不开人家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物质作为基础。有哪个军事家能打这样的劣势战争?美国的哪个将军敢来指挥?美国为什么认为中国不会出兵?因为,没人认为这种仗能打。中国人民志愿军打了这仗,而且把美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了三八线(当志愿军后来获得整装苏联装备的时候。美军是绝不会再有胆量大规模过三八线的)。看到此结果,哪个人不佩服?看到我军的残酷条件,和军人的无畏精神,哪个人不佩服加震撼?看到我军的残酷条件和伤亡,我又怎么高兴得起来?何况伤亡的都是中国最优秀的军人,中国人中的精华。军事上,朝鲜战争中,单纯地反省具体的战略战术,争论哪个打早了,哪个打晚了毫无意义。应该总结的是人的素养,军事体制,和军事思路:一、彭总在大榆洞轰炸前,极不愿意钻防空洞,竟说出“你们胆小你们钻”这种话。志愿军的兵团司令们开会时,人人不愿进防空洞,洪学志副司令非得死劝才行。嘿嘿,大无畏的精神是这样表现的吗?现代战争的身先士卒难道是要司令们象电影中的巴顿一样,拿个小手枪打飞机?这事儿别看小,反应的却是冷兵器时的思维。皇帝亲临前线就士气大振?皇帝死了还振个屁士气(彭总离前线近,是我通讯不利,无法掌握军队造成的,但不能不说军人当时的观念还是有问题)。二、十三兵团得知九兵团东线冻死人而打胜仗时,很佩服。同时感慨华东部队无寒地作战经验。早干嘛去了?寒地作战,不光是棉袄问题,还有怎么睡觉,怎么休息等问题。兵团之间为何不能介绍些经验?十三兵团,九兵团积累了四次战役的经验,三兵团,十九兵团上来照吃亏不误。四野在辽沈战役积累了许多围歼大兵团经验,三野打黄百韬照吃亏不误。连团级的经验教训总结在我军成风。兵团级,野战军级呢?美军陆战一师防守经验,美军立即能传遍全军,全军照办。中国军队听到了,没准儿三野的经验,四野不服,四野的教训,三野笑笑当耳旁风。自己不吃亏不知道长记性。三、五次战役,三兵团,十九兵团新上。三兵团副司令王近山曾说“彭总,我们一个兵团消灭敌人一个师不成问题,还保证抓美军五千个俘虏。”邓华副司令婉转地劝了两句,无效,别人也不好说什么。毕竟除了彭总外,大家都是兵团司令级别。十九兵团六十四军第一梯队还未到出发位置,进功命令已到。为什么?杨得志,王近山等兵团司令在彭总面前豪气万丈,拍胸脯担保,战役提前发起。这反应什么?你王近山,杨得志表表自己的豪气,底下的兵就多死一批。荣誉感走到极端,就是“我保证完成任务”,结果士兵们为此保证旺送性命。三兵团,十九兵团难道是王近山,杨得志的?明知道轻敌要出事儿,你邓华,洪学智,宋时沦就为了点儿脸面保持沉默?军队正规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这种壁垒。就象十五兵团司令邓华带一个司令部到十三兵团就能令行禁止(可笑一帮别有用心的人却把正规化矛头指向政委制度)。四、三兵团曾打过国军整编七十四师,认为美械机械化部队没什么了不起。错了,大错特错了。机械化部队的威力不在于他“山炮当机枪打”,火力是它的一个侧面,最重要的是它的机动能力。七十四师的张灵埔实在是个土包子,浪费了现代化的装备。比新一军、新六军差远了。何况美军的火力,机动能力,空中助战能力又岂是七十四师能比。回过头来检视一下美方的“磁性战术”。美军如不用它的机动力后撤,中国的大口径炮运上去,它坦克环型阵地能有用?它后撤三十公里,我步兵冲上去了,我大口径炮一门也上不去。不是我一个军的重炮不如敌一个团多,而是真打起来,我军一门重炮也用不上。美军的回忆录里只有我军的迫击炮和手榴弹。老毛的运动游击战是弱势兵力躲着优势兵力跑,寻战机集中局部优势歼敌。美军是我优势火力也不和你弱势碰。要的就是你打不着我,我打得着你。西方手里有了火枪还会跟你拿大刀的拼武术?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科索沃。这种战术还不明显?我感觉西方一直重视战术胜过重视战略。一个“磁性战术”,用不着什么战略,就顶得住中国的战略。在电视剧《突出重围》中,A师师长曾喊过“你C师有种过来跟我真刀真枪的干一仗啊。”,这话我相信国军当年喊过,萨达姆也喊过,我们的FQ今天也在喊“X国敢入侵中国吗?这样的一厢情愿的毫无军事知识的口号!我不希望现代中国军人还这么喊第三次战役占领汉城、打到了三七线之后,远离祖国后勤支援的志愿军已几近强弩之末了,但由于清长之战(第二次战役)打得太出色了,从政治上有一种把敌人赶下日本海、统一朝鲜的愿望,而军事又必须绝对服从于政治,彭德怀在患得患失之中被迫打了第四次战役。位于朝鲜半岛的肚脐眼,也是这次战役美军东西线的结合部,战前只有一个法国营驻守,韩先楚提议首先对他实施攻击,得手后向西可解38军为了保障战役前的准备而在汉江南面苦守半月、几近全军覆没之危,向东可实施对美第10军的包抄而取得战役性的胜利。但邓华却为了打量歼敌而执意首先攻打横城,然后再打砥平里,致使美军为了保障西线的安全而下定了决心加强兵力死守砥平里。这也是邓华要作检讨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