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简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32年,戴望舒任《现代》编辑。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8年3月,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5月,抵达香港。8月,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
1949年3月,离港抵北平。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然而三位女性却并没有哪一位能与他相持一生,最后只留下令诗人的一生难以释怀的爱情悲剧。
扩展资料:
戴望舒著名文学创作介绍:
1、《我的记忆》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27年创作的一首新诗。此诗是诗人咀嚼过去生活的记忆,以其心境所作,此记忆忠实、亲切,是慰藉生活的密友,也是一种心酸而幸福的心境。使读者能直接地感受到诗人所传达的情感和精神,极富自由体诗散文美。
2、《灾难的岁月》是戴望舒最后一本诗集,收录24首诗。前9首诗写于游学法国后期到抗战前夕,为个人心境的抒写,其中交织着关于历史与个体,生与死,永恒和有限的人生沉思。后16首诗写于抗战期间,诗风转换,写出了个人的创痛和渴望,写出了民族的集体创痛和渴望。
3、《望舒草》诗集,戴望舒作。1933年出版。收诗四十一首。大多抒发忧郁、伤感的情绪和寂寞的心境。艺术上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和中国古典诗词影响,善于通过意象、情绪和节奏的自然流动来暗示个人哀愁。是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开拓者之一。
4、《戴望舒诗集》,戴望舒作,分三部分,一望舒诗稿,二灾难的岁月,三集外。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32年,戴望舒任《现代》编辑。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8年3月,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5月,抵达香港。8月,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
1949年3月,离港抵北平。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然而三位女性却并没有哪一位能与他相持一生,最后只留下令诗人的一生难以释怀的爱情悲剧。
扩展资料:
戴望舒著名文学创作介绍:
1、《我的记忆》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27年创作的一首新诗。此诗是诗人咀嚼过去生活的记忆,以其心境所作,此记忆忠实、亲切,是慰藉生活的密友,也是一种心酸而幸福的心境。使读者能直接地感受到诗人所传达的情感和精神,极富自由体诗散文美。
2、《灾难的岁月》是戴望舒最后一本诗集,收录24首诗。前9首诗写于游学法国后期到抗战前夕,为个人心境的抒写,其中交织着关于历史与个体,生与死,永恒和有限的人生沉思。后16首诗写于抗战期间,诗风转换,写出了个人的创痛和渴望,写出了民族的集体创痛和渴望。
3、《望舒草》诗集,戴望舒作。1933年出版。收诗四十一首。大多抒发忧郁、伤感的情绪和寂寞的心境。艺术上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和中国古典诗词影响,善于通过意象、情绪和节奏的自然流动来暗示个人哀愁。是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开拓者之一。
4、《戴望舒诗集》,戴望舒作,分三部分,一望舒诗稿,二灾难的岁月,三集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戴望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我的记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灾难的岁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舒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戴望舒诗集
编辑于 2019-05-03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32年,戴望舒任《现代》编辑。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8年3月,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5月,抵达香港。8月,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
1949年3月,离港抵北平。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然而三位女性却并没有哪一位能与他相持一生,最后只留下令诗人的一生难以释怀的爱情悲剧。
扩展资料:
戴望舒著名文学创作介绍:
1、《我的记忆》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27年创作的一首新诗。此诗是诗人咀嚼过去生活的记忆,以其心境所作,此记忆忠实、亲切,是慰藉生活的密友,也是一种心酸而幸福的心境。使读者能直接地感受到诗人所传达的情感和精神,极富自由体诗散文美。
2、《灾难的岁月》是戴望舒最后一本诗集,收录24首诗。前9首诗写于游学法国后期到抗战前夕,为个人心境的抒写,其中交织着关于历史与个体,生与死,永恒和有限的人生沉思。后16首诗写于抗战期间,诗风转换,写出了个人的创痛和渴望,写出了民族的集体创痛和渴望。
3、《望舒草》诗集,戴望舒作。1933年出版。收诗四十一首。大多抒发忧郁、伤感的情绪和寂寞的心境。艺术上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和中国古典诗词影响,善于通过意象、情绪和节奏的自然流动来暗示个人哀愁。是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开拓者之一。
4、《戴望舒诗集》,戴望舒作,分三部分,一望舒诗稿,二灾难的岁月,三集外。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32年,戴望舒任《现代》编辑。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8年3月,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5月,抵达香港。8月,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
1949年3月,离港抵北平。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然而三位女性却并没有哪一位能与他相持一生,最后只留下令诗人的一生难以释怀的爱情悲剧。

扩展资料:
戴望舒著名文学创作介绍:
1、《我的记忆》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27年创作的一首新诗。此诗是诗人咀嚼过去生活的记忆,以其心境所作,此记忆忠实、亲切,是慰藉生活的密友,也是一种心酸而幸福的心境。使读者能直接地感受到诗人所传达的情感和精神,极富自由体诗散文美。
2、《灾难的岁月》是戴望舒最后一本诗集,收录24首诗。前9首诗写于游学法国后期到抗战前夕,为个人心境的抒写,其中交织着关于历史与个体,生与死,永恒和有限的人生沉思。后16首诗写于抗战期间,诗风转换,写出了个人的创痛和渴望,写出了民族的集体创痛和渴望。
3、《望舒草》诗集,戴望舒作。1933年出版。收诗四十一首。大多抒发忧郁、伤感的情绪和寂寞的心境。艺术上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和中国古典诗词影响,善于通过意象、情绪和节奏的自然流动来暗示个人哀愁。是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开拓者之一。
4、《戴望舒诗集》,戴望舒作,分三部分,一望舒诗稿,二灾难的岁月,三集外。
1、简介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1905年11月15日(农历9月7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诗人,翻译家。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2、评价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 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7年,他的诗《雨巷》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而1929年所创作的《我底记忆》则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钱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