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快答

李菊藕的功效与作用

李菊藕的功效与作用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李菊藕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要说一下,李鸿章听不听从都不会改变历史,因为他没有权力决定是否对日本开战。其次单纯就张佩纶的建议来说,属于典型的无知清流,毫无可取之处。

很多人对晚清政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李鸿章有着很大的权力,可以左右朝廷决策。实际上慈禧是个权力欲非常强烈,而且擅长权谋的人,连恭亲王奕䜣都斗不过她,被赶出了中枢。

奕䜣是满清皇族尚且如此,李鸿章作为一个汉大臣更不可能被慈禧完全信任了。事实上李鸿章连军机处都没进去,对于朝政的影响力有限的很。只是因为李鸿章熟悉洋务,在和列强打交道时,慈禧也不得不咨询一下他的意见而已。不过最终拍板做决定的,还是慈禧。

在晚清时节,李鸿章只是重臣,从来不是权臣

因此是否对日开战,决定权在慈禧而不在李鸿章。很明显,慈禧这种人只会关心自己的权力和享乐,并不真正关心国家利益,因此绝对不会冒险和日本开战。而且对于李鸿章来说,提这种建议还会引起慈禧的猜忌。李鸿章一直知道自己作为汉大臣身份的尴尬,因此他也不会听从张佩纶的建议。

从这点来说,张佩纶真的是太幼稚了,和李鸿章相比差远了。

更重要的是,即使抛开这个因素,张佩纶的建议也存在极大的问题。

张佩纶的这个建议到底什么时候提出的有多种说法。但是既然他提到了“定远”,那么肯定是在中法战争以后。在“定远”、“镇远”服役、北洋水师成军一直到1890年之前,北洋水师确实一度强于日本海军,但是这个优势并不明显。北洋水师劳师远征的话,并没有把握击败炮台掩护下的日本海军。

而且日本海军的“浪速”、“高千穗”两艘防护巡洋舰服役以后,北洋水师只有“定远”、“镇远”的火力强于它们,但是速度却不如对方。唯二速度上能和“浪速”、“高千穗”相比的“致远”、“靖远”两舰在火力上又远不如它们,无法与之匹敌。因此日本海军依靠“浪速”、“高千穗”两舰袭扰渤海湾,就可以牵制北洋水师。北洋水师很难彻底夺取制海权。

“浪速”的260毫米巨炮,单从威力上来说,还超过了“定远”的305毫米火炮

更何况要击败日本光靠北洋水师还不够,需要陆军登陆日本才行。此时的日本陆军已经彻底按照西方军制完成改革,建立了七个师团。根据西南战争中日军的表现来看,其战斗力虽然还无法和老牌陆军强国的军队相比,但是已经远远超过了清军。张佩纶所谓日军“去中国准、湘各军远甚”这个看法不过是痴人说梦话而已。

甲午战争时的日军

所以即使不考虑清军运输能力的限制,如果真的按照张佩纶的建议直接攻击日本,那么估计清军要以惨败收场。而张佩纶这种货色在晚清还算才子,可见这清政府已经无知到什么程度了。

从照片中就可以看出清军和日军的差距

张佩纶乃一清流,只会空谈,日本绝非弱鸡,但是只有李鸿章明白,清朝出兵日本,只会两败俱伤。

但是,后来中日还是爆发了甲午战争,清朝惨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赔偿白银二点三亿两,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开放口岸,允许日本建立租界,给日本片面最惠国待遇及领事裁判权。

清朝因此沉沦,而日本因此而崛起,东亚格局从清主日从,变为日主清从。

如果李鸿章及清廷听从张佩纶之建议,进攻日本,即便战败,也不会如甲午战争败的那么惨,清朝不会因此沉沦,日本也不会因此而崛起,清朝会继续洋务运动,逐渐实现近代化,历史将会改写。

综上,张佩纶一生空谈,惟此建议乃良策!

民国才女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仕途不得意,却极得李鸿章的赏识,不顾张佩纶已娶过两次妻,而且年已40多,执意将最宠爱的女儿李菊藕嫁给他。张佩纶由此成为李鸿章的乘龙快婿。

李鸿章对张佩纶是真的好,《越缦堂日记》记载,嫁女后,李鸿章曾花费数万金行贿醇亲王奕譞,欲为张佩纶谋道台之职,但慈禧因其在前任上失职,导致福建水师被法军覆灭,没同意。

(李菊藕和生母)

此后,张佩纶长时间住在李府,充当李鸿章的幕僚。他曾给李鸿章提过一个建议,说日本外无战将、内无谋臣,军备也不怎么样,可乘其羽翼未丰抢先登陆日本,为清朝消除一大祸患。

那么,这是一个好主意吗?如果李鸿章听从,历史是否会改写?

这么说吧,张佩纶这建议,完全没有立足于现实,如同天方夜谭,既没有实施的可能,实施了也不见得会达成效果。

首先,咱们分析一下张佩纶是在什么时候提出这个建议。

先明确一点,这建议极为大胆,若不是关系到了一定程度,肯定不敢如此大放厥词。因而应当是在与李菊藕成亲之后,即1888年后,1894年之前。

(张佩纶)

为啥能确定1894年这个时间点?因为那一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若经历过此战,张佩纶对日本不会是那种评价。

1888年至1894年间,清朝实力如何呢?其实根本不用看这几年,在此之前,清朝就衰败了。

1884年,清朝和法国为越南主权爆发中法战争,清朝不败而败,被迫与法国签订《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务条约》《中法续议商务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很多利益。

法军还以印度为基地,侵入云南、广西和广州湾(今湛江市),使之一度成为法国的势力范围。

1885年,英国侵略清朝藩属缅甸,清朝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抗议无效,隔年被迫签订《中英缅甸条约》,承认缅甸为英国所有。

那个时期的清朝,已经如同一个病入膏肓的富裕老头,失去了自保能力,远处近处的强盗们都打算抢劫他。

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虽一度使清朝有中兴的假象,但因没有解决本质上的问题,国内各种矛盾并没得到缓和,因而没起到多大作用,只是种垂死挣扎,救不了清朝。

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已经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而此时的日本,进行着类似清朝洋务运动的改革,明治维新。并且成功了,国力得到极大增强。军事方面,更是以清朝的北洋水师为学习的榜样,天皇自己都主动削减用度,用于发展海军。

反观清朝,从慈禧开始,各衙门无不想方设法的从北洋水师身上撕块肉。可怜北洋水师出道即巅峰,最辉煌时就是创建时,号称亚洲最强,然后一年不如一年,很长时间没有维护更新其设备,技术落后,弹药储备也严重不足。

倘若张佩纶对北洋水师、日本进行过深入的了解,就不会是固有的刻板印象,也说不出日本舰队“铁蚀木窳,不耐风涛,余皆小炮小舟而已”这种话。

更何况那时的清朝处于各列强的虎视眈眈中,自保都难,若再轻启战端,不过是给列强开战的理由。可以想像,北洋水师一旦调动,还未出海英法等国就会进行干涉,甚至借着“主持公道”的机会,再次威逼清朝让出重大利益。

张佩纶登陆日本的建议听来很爽,但极不负责,属于信口开河,并没有经过考证。李鸿章眼界比他宽得多,会听才怪了。

其次,就算这建议可行,李鸿章说了也不算。

大家别看李鸿章受到清朝统治者的重用,实际上无论慈禧还是光绪,对于汉臣从没真正放心过。满汉之别,从清朝建立到灭亡都没有消失,满清对汉臣一直怀着警惕之心,李鸿章并不是满清的自己人。

说白了,清廷之所以对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等汉臣委以重任,不是信任他们,而是没办法,满清实在找不出能够取代他们的人才。清朝底蕴太低,不能不借助汉臣的聪明才智。

但用归用,在慈禧心里,一百个李鸿章大概也比不上一个平庸的满清王公贵族,那才是满清统治的基础。

假设日本真的不堪一击,再假设李鸿章真的采纳了张佩纶的建议,跟慈禧商议进攻日本。那接下来等着李鸿章的绝对是牢狱之灾,慈禧定然怀疑李鸿章有异心,想背弃清廷到日本称王称霸。这种事儿她是不能容忍的。

所以,从各方面来看,张佩纶这出的都是馊主意。但有一点值得赞扬,张佩纶有忧国忧民之心,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时他急得咳血升许。只是空有救国之念,缺乏相应的能力。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先不说这是不是个好主意。张佩纶和李鸿章可是翁婿关系啊,前者是后者的女婿。后者赏识前者,把女儿许配给他。这种关系决定了他们之间在“军国大事”方面是无话不谈的。

现不知道张佩纶什么情况下对李鸿章出的这个袭击日本的“主意”,是明治维新初年,还是日本羽翼渐丰的甲午战争之前。

说张佩纶是清流也好,说他是纸上谈兵也罢,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清朝的综合实力比起明治维新初期的日本要大的多,北洋水师在日本的“长崎事件”中,态度强硬,日本“服软”就是很好的证明。如果这时候乘日本没有做大之前抢先登陆日本,不但可行,而且很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甲午战争了。

当然如果是1888年左右再献这样的“计谋”,就是自不量力了,中日军事力量已经“反转”,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了。

张佩纶是大秀才不是奸臣,他可能对日本的实力和狼子野心认识不足,因而是不切实际的,但有这样的“建议”也属“难能可贵”了。

垃圾主意

这个主意的关键是,李鸿章说了能算吗?

攻略日本,你李鸿章想干什么?

没看到我慈禧为了忌惮你,把你北洋水师的军费,都一减再减。

你要攻略日本,你想干什么,想在海外划地封王?

这就好比当初给光绪出主意变法的那些人,光绪说了能算吗?

李鸿章要是听从这个主意,他还没来得及出兵,他的人头就被慈禧拿下了。

李鸿章能拍板吗?说了能算吗?

他说了不能算,你给他出这个主意,就是要李鸿章的命,你说是不是垃圾主意。

首先说一下李鸿章有没有决定权,李鸿章作为一个汉族官员,有保卫国家的职责,但是对于这种主动进行战争的行动,他还没有这个权利。清政府主要任务是维护国土完整,内部社会稳定,没有重大危机,一般不会进行对外战争。

其次当时北洋水师虽然拥有“定远”和“镇远”这样的铁甲巨舰,但是进行远洋作战,还是缺乏一定实力,面对当时的联合舰队,没有绝对战胜的把握。登录作战也不现实,日本海港陆上炮台也很先进,清国陆军作战能力有限,当时日本已经建立现代化陆军,建制十分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