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什么是唯心所现?

什么是唯心所现?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什么是唯心所现?

唯心所现,佛教术语,梵文svacittadṛśyamātra,dṛś这个词根是看见的意思,加ya构成必要分词,也就是将来被动分词,其实就是可被看见的意思,所以svacittadṛśyamātra意思是“只有心自已的显现/所见”。这是佛陀三时教法教理体系的一个词语,与“境界自心现”是同义词,是三时教法的核心词汇之一。佛陀在三时教法给我们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个道理,目的就是要让我们这些凡夫、这些众生能够很好地知道“唯心所现”(境界自心现)这样一个义理。

这里的“唯”字,是一种肯定的表达,表明“只是心或者只有心”。这里的“心”,梵文是citta,表示精神活动。在佛陀三时教法里,佛陀立足圣者境界安立了“心”这个名言,这个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凡夫跟圣者怎么区分呢?我们知道大乘佛法,把一个众生从凡夫到最后成佛整个的修行历程,有一种划分方法,是分成了五个阶段,分别起名叫做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这五个阶段。其中见道位是第一个关键点、第一个转折点,是第一个分水岭。也就是见道之前是一种特征,见道之后是截然另外一种特征。见道位之前就是凡夫,他的心就是凡夫心;见道位之后,就是圣者,他的心就是圣者心。

但是要注意,这里的凡夫心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的凡夫心,不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讲的凡夫心。换句话说,在三时教法里的凡夫心,不是我们这些凡夫当下自己所能感知到的此时此刻的这个心的活动。在三时教法里的凡夫心,也只是圣者才能见,凡夫境界的凡夫见不到也感知不到圣者境界的凡夫心,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个凡夫心在三时教法的经典里也被叫作“识”,对应的梵文就是vijñāna。这里的圣者心,同样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表述的,立足于凡夫境界,在凡夫境界根本无法领受、测度圣者心,这个圣者心,在三时教法的经典里也被叫作“智”,智是圣者心,梵文是jñāna。“现”,是显现的意思。

“唯心所现”的第一重含义:凡夫依靠感官,依靠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心外的世界,比如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它们无非都是凡夫心的显现而已,并不是心外真的有真实的世界的存在。可是,我们这些凡夫无明所障,非把佛陀认为只是心的显现,并不是独立于心,在心外真实存在的这些事物,坚定不移地认为这是心外的真实存在,而且死死地执著着这个世界不放手。凡夫犯的这个错误,佛教里给了一个专有的名词叫“增益”。所以佛陀讲“唯心所现”就是在纠正凡夫这个增益的错误,破增益

“唯心所现”的第二重含义:佛陀亲证的真实性——真如,就是圣者心的显现。对于凡夫而言,真如是凡夫靠着凡夫的感官所感知不到的。既然感知不到,那凡夫就不承认有佛陀亲证的真正真实性的存在;不仅不承认,而且还生起诽谤,说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真如,不存在。那么,佛陀看凡夫除了增益的错误之外,还犯了第二个错误,这个错误,就是不承认圣者、佛陀有亲证的真实性,也就是把真实性在我们凡夫心中给丢掉了,因此把这个错误起名叫“损减”。所以佛陀讲“唯心所现”就是纠正凡夫损减的错误,讲圣者有真实性可见、可证,而且能见、能证的心与真如不分离、不二。这就是补损减。

因此“唯心所现”的两重含义就是佛陀在纠正凡夫增益和损减的这两个错误,纠正这两个错误,就叫破增益和补损减。其实整个佛法无非就是讲两件事情—破增益和补损减,没有第三件事情。

“唯心所现”,不管凡夫境界还是圣者境界,都是自心的显现。所以佛法的根本的法门就是“心自性的法门”,这个法门有四个特点:第一,无我;第二,离见,就是远离一切的凡夫见解;第三,离垢,远离污垢;第四,证智之所知,就是是佛陀的自内证的境界。总结一下,“心自性法门”的四个特点是:无我、离见、离垢、是佛陀内证的法。

凡夫在资粮位和加行位第一阶段的修行可以用“思惟观察,离诸分别”来表达。思惟观察什么?思惟观察心外一切法,如梦如幻,唯心所现,从而远离分别。

参见:心、凡夫心、圣者心、增益、损减、破增益、补损减、五位三阶段、凡夫境界、圣者境界、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