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琵鹭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黑面琵鹭小档案
中文名:黑面琵鹭、黑脸琵鹭、黑面仔
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
学名:Platalea minor
特色
已知的纪录显示,它们的族群数量并不高,全世界的数量可能少於1000只,是面临全球性严重威胁的鸟种
【分类、形态和分布】
分类
黑面琵鹭(Black-faced Spoonbill, Platalea minor),属於鹳形目(Ciconiifomes)、朱鹭科(Threskiornithidae)。本科的鸟类,全世界仅有28种,其中同为琵鹭属(Platalea)的种类仅有6种,大多分布於欧洲,只有黑面琵鹭与白琵鹭(White Spoonbill, Platalea ieucorodia)出现在亚洲地区。鹭科、鹳科、朱鹭科、鹤科—夜鹭、绿簑鹭、黄头鹭、岩鹭、小白鹭、中白鹭、大白鹭、苍鹭、大麻鹭、黑冠麻鹭、黑面琵鹭
形态
如汤匙般形状的鸟喙是黑面琵鹭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搭配全身雪白的外衣、一对修长的黑色脚ㄚ,再加上优雅的外貌与动作,总是令人眼睛为之一亮;到了即将北返繁殖时,它们头部后方会长出黄色的饰羽,与黄色的颈圈相互辉映,形成另一种容貌。觅食时以扁平的嘴直接插入水中,左右扫动捕食水中的鱼或其他食物,这种奇特的觅食方式,与其他鹭科鸟类有很大的差异!
分布
黑面琵鹭是一种迁移性鸟类(也就是候鸟),夏天时出现於温带的繁殖区,秋、冬时南下至亚热带及热带的渡冬区,春季时又北返回到繁殖区。辽宁外海与南韩、北韩西部外海的岩石小岛是目前已被确定的黑面琵鹭繁殖地点。此外,西伯利亚以及中国的东北一带是可能的繁殖地点,如长白山、兴凯湖、札龙、向海等地。
而在渡冬地点上,台湾曾文溪口、香港后海湾的米埔沼泽及福田保护区与越南的红河三角洲为已知的主要渡冬地点,另外於中国的南方诸省、南韩、日本均有出现记录,但是其中中国大陆自东部沿海到中越边境的资料仍十分缺乏。
根据2000年黑面琵鹭全球同步调查结果纪录显示,目前全世界的黑面琵鹭数量为772只,其中有488只在台湾的七股渡过冬天,足见在黑面琵鹭保育工作上,台湾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出现在台湾的黑面琵鹭,可见于台湾沿海许多湿地里,如宜兰兰阳溪口、台北关渡、新竹客雅溪口、台中大肚溪口、嘉义鳌鼓、屏东龙銮潭…等,但是出现数量均不多,停留时间也不长,仅有台南七股这一块湿地,受到大群黑面琵鹭的青睐,是它们的主要渡冬区域,也是近年来非常受到重视的保育要闻。
就其数量而言,我们重各种资料上收集了黑面琵鹭的观察数量,若以每年所观察到的最大量而言,在香港米埔沼泽区的变化,而在台湾七股的数量。基本上,黑面琵鹭出现於这两各地区的黑面琵鹭有稳定成长的趋势,且出现于台湾七股的数量远高於香港。2000年的全球统计显示七股拥有63%全球渡冬的族群量。
【迁徙路缐】
每年初春3月,黑面琵鹭陆续分批离开渡冬地区,返回北方繁殖地,准备完成人生的大事;一直要到10月,才能再度看到它们活跃於渡冬地区。如此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令人不禁好奇它们到底来自何方?长途迁徙过程中会经过哪些地方?南迁北返走的路缐一致吗?不过这些问题目前并不完全为人类所了解。就迁移路缐而言,目前仅知部分族群会穿过南韩及日本,沿著大陆沿海与东南沿海迁移,并经过台湾部分地区。
一般推测黑面琵鹭有三个北返迁移路缐:一是沿大陆福建、浙江沿海,北飞汉城;二是沿琉球、日本、韩国一带北返;另一则是自香港直接经由中国大陆内陆飞往北韩。
国内的研究人员於1999年,为10只黑面琵鹭戴上追踪器(卫星及区域性无缐电),其中一只取名为「乌龟」的黑面琵鹭,於3月14日离开七股后,途中经由大陆福建、浙江、江苏沿海,於3月31日辗转抵达北韩汉江外海的海州岛。这是全球第一次成功追踪到黑面琵鹭的迁移路缐,跨出揭开黑面琵鹭神秘面纱重要的一小步。
【渡冬区的栖地与食物的选择】
在渡冬区,黑面琵鹭主要栖息在水深约10至25公分的浅水区域,它们在这些地方觅食、休息、理羽、洗澡等。渡冬地点多在在海岸附近地区,例如河口、潟湖、海埔地、咸水沼泽、红树林或潮溪等地,偶尔也会出现在水稻田、红树林及已经抽水过的鱼塭中。
以曾文溪口为例,黑面琵鹭日间主要成群栖息於七股堤防内的潮间带泥滩地及浅水区,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偶而会随著潮水移动,或者洗澡、理羽、玩耍;而邻近的浅\水之鱼塭(如东方鱼塭、北方鱼塭、龙山鱼塭、树北鱼塭等)或者河口地区则是它们晚上大快朵颐的地方。因此它们需要无污染的觅食区提供它们足够的食物来源,也需要安静、安全的休息区进行长时间的休息
黑面琵鹭的食物包括小鱼(2至10公分或10公分以上较细长者)、甲壳类(主要是明虾和小虾)及其他食物(如青蛙及大型昆虫的幼虫等)。根据1992年在曾文溪口惨遭射杀的两只黑面琵鹭的胃内含物分析发现,胃内食物95%以上都是鱼鳞及骨头,另外利用胃内发现的鱼类小型耳石进行分析,确定它们只吃小鱼。
【繁殖】
黑面琵鹭的繁殖一直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谜,早期的观察资料大多零星散布各处,且多为局部性,近年来这些资讯被汇整后,有关黑面琵鹭的繁殖情形,逐一被解开,1999年夏天,一群台湾的爱鸟生态摄影者组团赴中国大陆的辽宁省长海县,让大家逐渐了解黑面琵鹭在繁殖区的生活情形。
有关黑面琵鹭的繁殖区域,很早就有报导,在「黑面琵鹭保育行动纲领」中,曾有详尽的整理,大致而言,这些区域多位於大陆(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外海的小岛,均在黄海和渤海湾内,且多在无人居住的小岛。以1999年在辽宁省外海的小岛而言,此处地形险峻,海拔高约100公尺,岛长200公尺,宽约130公尺,为岩石性岛屿,岛上有些区域有植被覆盖。
黑面琵鹭筑巢於悬崖附近。巢是由枯树枝及树叶所筑成。每个巢均有一只亲鸟担任守护工作,同在此岛繁殖的鸟类包括唐白鹭和小白鹭。此外,观察者也看到游隼的出现,并推测游隼可能是黑面琵鹭繁殖时期的重要干扰者,当然,人类也是干扰者,人们会至此拾取鸟蛋。摄影人士在8月10日所发现的3个巢中,有一巢已成功孵化,幼鸟已离巢,另二巢中,分别有2和3个蛋。蛋的数量可从2-6颗不等。蛋呈白色,上沾有亲鸟的排泄物,比鸡蛋稍大些。这次所发现的巢应属於第二梯次的繁殖,在六月中旬时则为第一梯次。
回到繁殖地的黑面琵鹭,大约在5月后即进入繁殖期,在六月初开始完成求偶、交配、产卵的工作,孵化期约需30天,幼鸟出生后在35天后可离巢,但仍和亲鸟留在繁殖区,再约30天左右才离开亲鸟,独立活动。
再详细点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