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奥斯陆协议问题

奥斯陆协议问题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奥斯陆协议问题

奥斯陆协议,指1993年8月20日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秘密会面后达成的和平协议。9月13日,双方于美国白宫草坪签署了《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被认为是以巴和平进程中的里程碑。但在协议签署后两年,拉宾遭以色列极端分子剌杀,其后巴勒斯坦极端势力亦连续发动针对以色列的袭击事件,街头冲突逐渐演变成双方武装对抗,奥斯陆协议的执行遭无限期搁置。

1991年10月的巴以和谈,虽然是在利库德领导人沙米尔任以色列总理时开启的,但由于以方态度强硬,并未取得

任何进展。1992年,作为工党领袖的拉宾再次出任以总理。以色列与巴方共同努力,以实际行动拓展了马德里和会关于“以土地换和平”的和谈原则内涵,进一步构建了有关中东和谈的双边会谈和多边会谈基本框架。

1993年伊始,拉宾解除禁止与巴解组织接触的命令,以巴双方开始进行单独和直接的秘密谈判。经挪威政府居中斡旋,巴以双方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先后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进行了14轮谈判,终于取得重大的历史性突破。同年9月9日和10日,拉宾和阿拉法特互致函件,宣布双方相互承认。9月13日,巴以在华盛顿签署《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这就是著名的《奥斯陆协议》。

《奥斯陆协议》好似一束耀眼的阳光,照射到风雨如磐的中东大地。按照协议精神,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巴以谈判连连取得进展:巴勒斯坦以加沙和杰里科为先行自治城市,其后再延伸和扩大自治范围。《奥斯陆协议》及其成果,为解决因领土纠葛、宗教纷争和政治冲突而导致的巴以矛盾创造了良好开端,使巴以冲突这场二战之后持续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烈度最强的热点问题开始呈降温之势。

然而,中东的局势恰如变幻无常的天气。《奥斯陆协议》对一些问题先易后难的处置顺序,日渐显现出它的先天不足,以方的安全要求和巴方关于改善生活的要求,一时都无法得到完全满足,失望情绪遂在双方渐渐蔓延。巴以双方对协议都有不同的解读,谈判立场渐行渐远。同时,两边的反和阵营和极端势力开始“发作”。拉宾也倒在自己同胞的枪弹之下。

以色列利库德集团上台之后,巴以局势出现波折,中东和平进程步履蹒跚。始于2000年9月底的巴以大规模流血冲突,致使以《奥斯陆协议》为引擎的和平列车严重脱离轨道。伤亡数字攀升,经济损失加剧,给双方都造成了强烈的心灵冲击和震撼,连绵不断的冲突更使人们心中的阴影挥之不去,人们对和平之光能否再临巴以大地疑虑重重。

有人说,《奥斯陆协议》已经寿终正寝。这种说法不免偏颇和武断。诚然,从客观上看,持续4年的暴力冲突无情地打破了协议勾勒的谈判框架和时间表,原本被视为“指路明灯”的协议现已成为一纸空文,巴以之间的互信也随之渐消渐散。然而,《奥斯陆协议》所体现出的和平追求以及“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不会消亡。眼下,倾覆的中东和平列车基本复轨,尽管局部的零星冲突仍在继续。当此敏感之际,人们更需要重温“奥斯陆精神”,因为只有对和平的不懈追求,才能使巴以冲突这一跨世纪之痛得到缓解和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