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庄子《逍遥游》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庄子《逍遥游》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庄子《逍遥游》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此文中心思想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腐败的社会背景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并且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特点:

1、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真实性。

在庄子的思想中,构成人生困境的生死之限、时命之囿、哀乐之情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庄子理想人格所趋向的精神境界就是对这种人生困境的超脱,即摆脱各种精神纷扰,建立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这是真实和理智的。

2、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理想性。

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的本质内容是对个人精神绝对自由的追求,因而具有理想的性质。庄子主要是从个人的无负累的心境状态、或逍遥自在的心情感受的角度来认识和描述自由的。这种感受只能以某种感性的、直观的形式显现;这种心境也只能是缺乏现实基础的、个人孤独生活的精神理想。

3、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幻想性。

庄子人生哲学所追求的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精神自由,是一种情态自由,一种理想性质的心境,它本身因为缺乏具体的、用来作界定的理论概念,而难以得到更明确的表述和更深入的揭示。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借助超凡脱俗的神话形象来表达“道”的思想观念,描绘“逍遥”的精神境界。

作者简介: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参考资料来源:

庄子的逍遥游实质是自由主义洒脱精神。

与西方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相一致。

比黑格尔要强的是自由主义的实践论,也是我们中国人喜欢回归自然,对田园生活的那份农家情感,对返朴归真后心灵的那份宁静与轻松。

庄子并不是虚言于外表的语言争论(他与名家学派有深厚的情意,不能说庄子不懂争论)而求“自明”以及绝对精神自由上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舍弃形器而保其内在精神,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以观照宇宙人生。

一、逍遥的涵义及逍遥思想的引入

“逍遥”一词,据查并非庄子首创,在其成书之前的《诗经》、《礼记》等文著中都有出现;比庄子稍后的屈原,在其名作《离骚》中也有“折若木以扶日兮,聊逍遥以相羊”之句。不过这些所谓的“逍遥”并不是庄子所崇奉的精神境界里的绝对自由,而有安闲自在之意。庄子的逍遥,与其说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操守,不如说是精神境界的享受——放怀万物,以心灵去感知宇宙人生的幸福。

我们可以大致地把《逍遥游》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通过逍遥思想的小大别来判别人或事物受物质形体束缚下的相对自由,这一层面的意思到“此小大之辨也”为止,借鲲鹏游弋与翱翔以及鲲鹏与蜩鸠的对比来描绘逍遥的物象、逍遥的小大之别以及逍遥受形体束缚表现出来的相对幸福。受形体束缚的相对逍遥是算不上逍遥的极致的,真正的精神领域的自由才是逍遥的最高境界。描绘逍遥的最高境界(即绝对逍遥)的部分是逍遥游的第二个层面的内容,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为止,也是逍遥游全篇的中心。第三个层面主要以一些小故事来阐述第二层面的思想,如“尧让天下于许由”、“藐姑射之山的神人”、“惠子忧瓠落无所容”、“置大本之木于广漠之野”等等。这些可以说是对第二层思想的推衍和证明。

《逍遥游》三个层面的思想的联接是非常紧密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三个层面各自包含的思想内涵来内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下面分别对三个层面的思想进行阐述。

二、对《逍遥游》三个层面思想的分析

(一)物质形体束缚下的相对逍遥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分析庄子的《逍遥游》,认为获得幸福有不同的等级,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得到一种相对幸福。这一观点很有道理,我且根据我的理解把这一观点加以阐述。

《逍遥游》在开篇展示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恢宏阔远的气势挟带的一个广阔无边的意境:一条叫鲲的巨大怪鱼悠闲自得地游弋在浩渺无边的大海。这怪鱼是如此之大,也许动一下都会翻起巨大的波浪,可是因为有广阔无边的大海和深不可测的海水承载,大鲲可以游得无比的惬意和舒适。和第一个意境一样,大鲲转化为大鹏之后,凭借着大风的力量,大鹏翱翔于九天之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大鹏在海运之时都要飞往南溟:“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不仅飞往南溟,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象,浩渺的天空里,大鹏凭借着风力极力舒展着自己的羽翼,先是“水击三千里”,然后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振翼的同时探索着宇宙的浩阔,猜测着这天地到底有没有尽头;从天上望地下,那苍苍的颜色是不是天地的正色。这是一种十分愉悦的逍遥,然而这种逍遥受到了自然物质条件的束缚,受水和大风的制约,不能算作逍遥的极致,只能算作相对的逍遥。

除了受到自然物质条件的束缚,形体的束缚也能限制真正的逍遥,使人或事物只能在一个相对的境内领略到相对的快乐。正如大鹏和小鸟的对比,大鹏能飞九万里,而小鸟只能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于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两者虽然不同,可是都享受了飞之至乐,可见虽然“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充分而自由的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他们将是同等幸福的”。(引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道家思想第三阶段――庄子》)

但是,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给我们分析庄子《逍遥游》思想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问题,即顺乎自身内在自然本性的相对逍遥虽然能够带来相对幸福,但这种相对幸福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同等幸福;同等幸福只表现在个体自身的自我满足程度,即双方充分而自由的发挥了其自然能力之后,感觉其自身是畅快的。小的逍遥境界需要的个人内在修行的积聚少,大的逍遥需要的积聚多;“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因为你在通向大的逍遥的过程中投入的自身修行的筹备较多,因而也能收获更大的快乐。正如你聚三月之粮去千里之外旅行,见闻的广博程度无论如何也比到近郊游玩了一日,回来肚子仍饱饱的多一样。只是相对逍遥在不同程度上能给大家带来快乐,满足各自一时的喜好,这是不言而喻的。

(二)逍遥的极致—精神境界的绝对逍遥

因为逍遥受形体的束缚很容易受到限制,所以真正的逍遥是不依赖于形体的,而仅仅只是精神境界的逍遥自在。不仅如此,真正的逍遥还要注重内在的修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一定是庄子的思想,也许是范仲淹从庄子或道家思想中演化而来的;但一定可以看做是庄子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则是一个人内心修持脱离了功利枷锁,不为外物左右,超出凡俗而渐渐与道相合的境界。“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自得,表现出了站在高处俯看众人在名利之间争持的不屑与志得意满。即便到了这样的境界――不为形体、功利枷锁束缚,还不能算是逍遥的最高境界,还有需要树立的,即从“有待”到”无待”。

列子御风而行,飘飘然很是快乐,走了一旬又五日然后回来,这在精神上已是很高的逍遥了,但是还需要凭借外力。只有到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才无可借待,可以任意逍遥。怎样才能无待呢?“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才无所待,无功才无所依,无名才无所求,眼中无物,目中无人,心中无己,心便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虚室,虚室可以生出光明,由此洞察万物,生命的意义也便在这里显现出来了。这是庄子逍遥游的最高境界,以心的空明,游于无穷达到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

(三)逍遥思想的阐述

逍遥游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着力于对第二层思想的阐述,即创造一些涵义深刻的寓言故事来对第二层思想作形象的说明。尧让天下于许由,一方感到自己的力量已尽,思退位让贤;另一方不贪图名利,认为“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表现的就是一种不贪图人世功名、不为功利枷锁束缚的豁达、淡泊。“藐姑射之山的神人”一节着力描绘的是个人内心修持,强调修养人的内在德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突破凡俗的束缚,不以天下为事,最后与自然融合,与宇宙同化,达到一种极尽逍遥的境界。个人修行达到这个境界,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鱼四海。当他神力凝聚之时,可以做到任何想做的事;万事万物都伤不了他,也不能动摇他坚如铁石的心志。

第三个故事涉及一个“有用无用”、“大用小用”的问题。惠子对庄子说魏王给了他一个大瓠之种,种植后结了一个能装五石的果实。用它来乘水浆,它的坚硬程度不够;把它剖了做瓢,瓠落之后没有容纳的地方。总的来说,他培养了一个没用的东西。庄子怎么回答?他说惠子太拙于用大了。宋国有善于做不龟手的药的人家,世世把它做为纺织漂染之用。有一个外国人听到了,用百金把药方子买了下来,用来游说吴王。吴王任他为将,冬季与越人水战,那个人凭着他的不龟手之药,率军队打败了越国,得到了裂土分疆的待遇。同是一种药方,有的人能够裂土分疆,有的人只能世代漂染,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惠子有一个能装五石的大瓠,为什么不考虑让它作为一个大樽在江湖中漂游,而担心它瓠落无所容呢?惠子又问了一个问题,他有大树,人谓之樗。其树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于路中,匠者不顾。照庄子的说法,那不是大而无用吗?庄子说他有大树,担心没用,为什么不树在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所害,有什么困苦的呢?这两个提问,说来说去都是一个问题,即不管什么东西,我们都能给他找到一个或无数个用处;且物用在不同的地方,其用处也自不同。“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并非实有其处,只不过我们在精神境界里创造的一片空明,可以用来应对现实里所有的问题。

三、逍遥游思想的影响

逍遥游的思想是庄子的一种处世思想,他希望通过个人内心道德的修持来达到一种内在逍遥的理想境界。这种理想境界可以使人不受外界风雨及个人形体的束缚,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这是一种逍遥型的理想人格,他鼓励人们开阔视野,充分张扬个性,培养不为物累,不随世迁的独立风骨。这种逍遥思想,其中蕴含着催人奋进、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引导人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以独立的人格寻求人生的不同答案。庄子《逍遥游》的精神重在体认自我,追求人生的真谛,这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在学习中求得精神境界的提高,因而也能奋发向上。不过这种真正的逍遥是超出我们物质形体所能达到的高度的,在社会现实中行不通,只不过是我们内心的一个理想,可以说是我们东方的超人思想。这种思想除了使我们更加注重自我的修养,让胸襟变得更加豁达,基本上起不了大的作用。但在历史的潮流中庄子的思想无疑给我们的心灵竖起了一座丰碑,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参考文献: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麦克米伦公司出版.

刘博宇.庄子《逍遥游》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4).

庄子的逍遥游实质是自由主义洒脱精神。 与西方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相一致。 比黑格尔要强的是自由主义的实践论,也是我们中国人喜欢回归自然,对田园生活的那份农家情感,对返朴归真后心灵的那份宁静与轻松。 庄子并不是虚言于外表的语言争论(他与名家学派有深厚的情意,不能说庄子不懂争论)而求“自明”以及绝对精神自由上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舍弃形器而保其内在精神,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以观照宇宙人生。 一、逍遥的涵义及逍遥思想的引入 “逍遥”一词,据查并非庄子首创,在其成书之前的《诗经》、《礼记》等文著中都有出现;比庄子稍后的屈原,在其名作《离骚》中也有“折若木以扶日兮,聊逍遥以相羊”之句。不过这些所谓的“逍遥”并不是庄子所崇奉的精神境界里的绝对自由,而有安闲自在之意。庄子的逍遥,与其说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操守,不如说是精神境界的享受--放怀万物,以心灵去感知宇宙人生的幸福。 我们可以大致地把《逍遥游》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通过逍遥思想的小大别来判别人或事物受物质形体束缚下的相对自由,这一层面的意思到“此小大之辨也”为止,借鲲鹏游弋与翱翔以及鲲鹏与蜩鸠的对比来描绘逍遥的物象、逍遥的小大之别以及逍遥受形体束缚表现出来的相对幸福。受形体束缚的相对逍遥是算不上逍遥的极致的,真正的精神领域的自由才是逍遥的最高境界。描绘逍遥的最高境界(即绝对逍遥)的部分是逍遥游的第二个层面的内容,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为止,也是逍遥游全篇的中心。第三个层面主要以一些小故事来阐述第二层面的思想,如“尧让天下于许由”、“藐姑射之山的神人”、“惠子忧瓠落无所容”、“置大本之木于广漠之野”等等。这些可以说是对第二层思想的推衍和证明。 《逍遥游》三个层面的思想的联接是非常紧密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三个层面各自包含的思想内涵来内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下面分别对三个层面的思想进行阐述。 二、对《逍遥游》三个层面思想的分析 (一)物质形体束缚下的相对逍遥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分析庄子的《逍遥游》,认为获得幸福有不同的等级,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得到一种相对幸福。这一观点很有道理,我且根据我的理解把这一观点加以阐述。 《逍遥游》在开篇展示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恢宏阔远的气势挟带的一个广阔无边的意境:一条叫鲲的巨大怪鱼悠闲自得地游弋在浩渺无边的大海。这怪鱼是如此之大,也许动一下都会翻起巨大的波浪,可是因为有广阔无边的大海和深不可测的海水承载,大鲲可以游得无比的惬意和舒适。和第一个意境一样,大鲲转化为大鹏之后,凭借着大风的力量,大鹏翱翔于九天之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大鹏在海运之时都要飞往南溟:“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不仅飞往南溟,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象,浩渺的天空里,大鹏凭借着风力极力舒展着自己的羽翼,先是“水击三千里”,然后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振翼的同时探索着宇宙的浩阔,猜测着这天地到底有没有尽头;从天上望地下,那苍苍的颜色是不是天地的正色。这是一种十分愉悦的逍遥,然而这种逍遥受到了自然物质条件的束缚,受水和大风的制约,不能算作逍遥的极致,只能算作相对的逍遥。 除了受到自然物质条件的束缚,形体的束缚也能限制真正的逍遥,使人或事物只能在一个相对的境内领略到相对的快乐。正如大鹏和小鸟的对比,大鹏能飞九万里,而小鸟只能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于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两者虽然不同,可是都享受了飞之至乐,可见虽然“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充分而自由的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他们将是同等幸福的”。(引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道家思想第三阶段――庄子》) 但是,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给我们分析庄子《逍遥游》思想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问题,即顺乎自身内在自然本性的相对逍遥虽然能够带来相对幸福,但这种相对幸福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同等幸福;同等幸福只表现在个体自身的自我满足程度,即双方充分而自由的发挥了其自然能力之后,感觉其自身是畅快的。小的逍遥境界需要的个人内在修行的积聚少,大的逍遥需要的积聚多;“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因为你在通向大的逍遥的过程中投入的自身修行的筹备较多,因而也能收获更大的快乐。正如你聚三月之粮去千里之外旅行,见闻的广博程度无论如何也比到近郊游玩了一日,回来肚子仍饱饱的多一样。只是相对逍遥在不同程度上能给大家带来快乐,满足各自一时的喜好,这是不言而喻的。 (二)逍遥的极致-精神境界的绝对逍遥 因为逍遥受形体的束缚很容易受到限制,所以真正的逍遥是不依赖于形体的,而仅仅只是精神境界的逍遥自在。不仅如此,真正的逍遥还要注重内在的修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一定是庄子的思想,也许是范仲淹从庄子或道家思想中演化而来的;但一定可以看做是庄子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则是一个人内心修持脱离了功利枷锁,不为外物左右,超出凡俗而渐渐与道相合的境界。“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自得,表现出了站在高处俯看众人在名利之间争持的不屑与志得意满。即便到了这样的境界――不为形体、功利枷锁束缚,还不能算是逍遥的最高境界,还有需要树立的,即从“有待”到”无待”。 列子御风而行,飘飘然很是快乐,走了一旬又五日然后回来,这在精神上已是很高的逍遥了,但是还需要凭借外力。只有到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才无可借待,可以任意逍遥。怎样才能无待呢?“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才无所待,无功才无所依,无名才无所求,眼中无物,目中无人,心中无己,心便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虚室,虚室可以生出光明,由此洞察万物,生命的意义也便在这里显现出来了。这是庄子逍遥游的最高境界,以心的空明,游于无穷达到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 (三)逍遥思想的阐述 逍遥游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着力于对第二层思想的阐述,即创造一些涵义深刻的寓言故事来对第二层思想作形象的说明。尧让天下于许由,一方感到自己的力量已尽,思退位让贤;另一方不贪图名利,认为“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表现的就是一种不贪图人世功名、不为功利枷锁束缚的豁达、淡泊。“藐姑射之山的神人”一节着力描绘的是个人内心修持,强调修养人的内在德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突破凡俗的束缚,不以天下为事,最后与自然融合,与宇宙同化,达到一种极尽逍遥的境界。个人修行达到这个境界,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鱼四海。当他神力凝聚之时,可以做到任何想做的事;万事万物都伤不了他,也不能动摇他坚如铁石的心志。 第三个故事涉及一个“有用无用”、“大用小用”的问题。惠子对庄子说魏王给了他一个大瓠之种,种植后结了一个能装五石的果实。用它来乘水浆,它的坚硬程度不够;把它剖了做瓢,瓠落之后没有容纳的地方。总的来说,他培养了一个没用的东西。庄子怎么回答?他说惠子太拙于用大了。宋国有善于做不龟手的药的人家,世世把它做为纺织漂染之用。有一个外国人听到了,用百金把药方子买了下来,用来游说吴王。吴王任他为将,冬季与越人水战,那个人凭着他的不龟手之药,率军队打败了越国,得到了裂土分疆的待遇。同是一种药方,有的人能够裂土分疆,有的人只能世代漂染,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惠子有一个能装五石的大瓠,为什么不考虑让它作为一个大樽在江湖中漂游,而担心它瓠落无所容呢?惠子又问了一个问题,他有大树,人谓之樗。其树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于路中,匠者不顾。照庄子的说法,那不是大而无用吗?庄子说他有大树,担心没用,为什么不树在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所害,有什么困苦的呢?这两个提问,说来说去都是一个问题,即不管什么东西,我们都能给他找到一个或无数个用处;且物用在不同的地方,其用处也自不同。“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并非实有其处,只不过我们在精神境界里创造的一片空明,可以用来应对现实里所有的问题。 三、逍遥游思想的影响 逍遥游的思想是庄子的一种处世思想,他希望通过个人内心道德的修持来达到一种内在逍遥的理想境界。这种理想境界可以使人不受外界风雨及个人形体的束缚,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这是一种逍遥型的理想人格,他鼓励人们开阔视野,充分张扬个性,培养不为物累,不随世迁的独立风骨。这种逍遥思想,其中蕴含着催人奋进、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引导人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以独立的人格寻求人生的不同答案。庄子《逍遥游》的精神重在体认自我,追求人生的真谛,这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在学习中求得精神境界的提高,因而也能奋发向上。不过这种真正的逍遥是超出我们物质形体所能达到的高度的,在社会现实中行不通,只不过是我们内心的一个理想,可以说是我们东方的超人思想。这种思想除了使我们更加注重自我的修养,让胸襟变得更加豁达,基本上起不了大的作用。但在历史的潮流中庄子的思想无疑给我们的心灵竖起了一座丰碑,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参考文献: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麦克米伦公司出版. 刘博宇.庄子《逍遥游》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4).

看看庄子的书,也许是最好的理解方式,我自己觉得,逍遥乃是在人世间的自然之道。

庄子的<<逍遥游>>的主要思想是嫌人的头太大了,最好是变成鸟类的头,那么慢慢的我们人类就能自己飞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