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4-2克罗地亚具体赛况怎么样?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7月16日报道,继1966年世界杯之后,决赛再次出现打进6球的情况。在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背后,克罗地亚攻防战术充分诠释了“一个硬币正反面”的深刻哲理,影响了全场比赛的走势。
关键战术点1:克罗地亚上半场的逼抢和快速边路进攻
关键战术点2:克罗地亚下半场体能下降引起连锁反应
关键战术点3:莫德里奇和格里兹曼两大球星的攻防价值
两队在决赛的舞台上都保持阵容和阵型不变,433对433,但具体站位有不同。法国三中场坎特稍微拖后,马图伊迪和博格巴分居左右。锋线姆巴佩抱紧右路,格里兹曼相对后撤居中。克罗地亚中场一点向后两点向前,布罗佐维奇拖后保护,拉基蒂奇和莫德里奇在他两边更靠前的位置,特别是莫德里奇。锋线三人组,佩里西奇和雷比奇各自主打一条边。
比赛开始阶段,克罗地亚占据了主动。控球时,他们通常快速把球分边,依靠边路小集团推进给法国施加压力,然后传中找机会。在防守中,他们在丢球后的反抢非常凶狠,并着重对博格巴和坎特进行压迫,再辅以法国反击时必要的犯规。克罗地亚的针对性布置,导致法国出球失误较多,攻守转换提速艰难。
但克罗地亚开场的攻势并没有形成绝对的机会,法国15分钟之后开始重点攻击克罗地亚相对薄弱的左路防区。他们的套路是,用长传找到支点吉鲁,利用他的身体对抗优势和前场反抢把球拿住,然后姆巴佩和格里兹曼抓第二点攻击。法国取得领先的任意球,就是在右侧连续施压后获得的。
但法国队领先后,比赛的优势并没有来到他们这边。核心原因在于,克罗地亚的前场压迫和反抢抑制了法国的中后场出球和反击,特别是给博格巴比较大的压力,使他发挥不佳。而法国在反击时,格里兹曼的位置比较靠前,协助回撤出球不够,也影响了球队由守转攻的效率。克罗地亚的进球虽然来得有些突然,但根源是法国中场失误造成任意球,然后利用博格巴的解围失误得分。
从创造机会的角度说,法国做得远不如克罗地亚。但他们的优势对上了对方的劣势,运气也算不错。维达由于过分忌惮姆巴佩的速度,结果出现头球解围失误,送给对方角球。而在角球攻防中克罗地亚再次暴露问题,送给对方点球。连续四场在定位球方面丢分,这确实是克罗地亚的软肋。
上半场克罗地亚能够占据主动,依靠是以大范围跑动为基础的攻防路数。除了无球时的不断施压和针对法国反击点的控制外,控球时中场快速转移配合不断插上,在边路形成绝对优势后传中。加上抢点效率较高,所以给法国造成的威胁很大。
下半场开始后,克罗地亚增加了直传打身后。这样一来,造成法国防线更多的失误。德尚的第一个调整是换下有黄牌在身的坎特,用恩宗齐加强中路的拦截。在此之前,法国对莫德里奇的限制比较失败,让他可以从容拿球进行串联组织,只是没有再丢球而已。
但随着克罗地亚阵线压上,特别是边后卫大幅度助攻,造成两肋空当不断较大。法国针对这一点大做文章,博格巴两次直塞姆巴佩,让他形成和维达一对一的局面,速度优势充分发挥。在克罗地亚体能下降之后,前场逼抢和快速退防都不及上半场,使得法国的前插终于可以释放威力。法国的第三个进球,集反击、身后、速度和前插之大成。博格巴几乎是本场第一次前插,就有精彩进球。
另一个需要指出的关键球员是格里兹曼。他在防守时开始更多去给莫德里奇施加压力,而在进攻的时候,增加了回撤拿球和出球,和博格巴打出了半决赛时的反击套路。因此让克罗地亚更难防范,比分优势得以进一步扩大。
克罗地亚的变招,是用克里马里奇换下雷比奇打左边锋,佩里西奇移到右路。在洛里出现低级失误让他们追近比分后,莫德里奇开始更多向右前方移动,一是摆脱格里兹曼的盯防获取空间,而是靠近佩里西奇形成右路的绝对优势,然后从这一侧发起进攻。
之后达利奇又换上皮亚察,用曼朱基奇和克拉马里奇组成双人锋线。而德尚则继续德尚式的调整,先后用托利索替马图伊迪、费基尔换吉鲁。比赛进入到半场攻防和开阔地反击的模式,形势再无改变。
本场最核心的战术要点,就是克罗地亚采取的攻防战术,以及这种战术的优势和弊端。他们进攻的核心思路,是快速转移球到边路,然后利用边路兵力优势突击对方,之后传中抢点。这一招在法国中后场多名主力状态不佳的情况下屡屡奏效,可惜错失了多次机会。他们防守的主要策略,是前场不断压迫及反抢,让法国最有威胁的反击失效,让博格巴和坎特难以出球,这一招在比赛的很多时间里也让他们占据了上风。
但这种踢法的重要基础是跑动和体能。在下半场比分落后和体能下降的双重压力下,克罗地亚开始出现漏洞。一是无法持续给对方施压,让法国的出球和前插都开始变得顺畅;二是不得不给对方空间,让姆巴佩终于可以加速驰骋。本来,克罗地亚经常采用三人协作联防姆巴佩的策略,但随着比赛进程深入,逐渐变成了中后卫和姆巴佩一对一的局面。如此一来,被打爆也就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