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你在读博士期间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是什么?

你在读博士期间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你在读博士期间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是什么?

我是2003-2006年读的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传播学博士。

现在回想,于我,博士就读期间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莫过于:不要妄自菲薄自己过往的人生,不要轻易被别人的外在光环黯淡了自己的思想和人生。输在了起跑线上并不意味着会输在终点。在平等的新起点上,只要你足够努力,你的表现不会比任何人差,而且,可以比别人更优秀。

为何如此说?首先说一下我就读博士期间的一个学术背景和工作经历。

我本科毕业于山西雁北师范学院历史系,研究生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即分配到天津财经大学基础课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从这个履历看,本科到研究生,出身都非“名门”。2003年,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博士以后,这份学术履历在就读的同届博士同学中,显得格外黯淡。不夸张的说:同届的博士生同学,要不985,要不211,要不就是央视、或台湾知名大学、电视台的教师、主播等。不仅如此,很多同学就读博士之前,学术成果已经“硕果累累”、在学界和业界小有名气。黯淡的学术履历,跨专业的学科背景(从历史到中文到新闻传播),再加上博士期间本身的学术压力(发表阶段性学术论文、确定博士选题、写作博士论文等等),使得在最初就读博士的前半年内,自己一度深陷“自怨自艾”、“妄自菲薄”、“想要中途放弃”的心理中无法自拔。

所幸,在同学、朋友和导师的鼓励帮助下,选择了坚持。当然,既然选择坚持,就一定要有一个结果。

现在回看博士后两年的经历,就是一个奋起直追的过程(大量读书,大量写作)。当然,依照现在我已经“习惯成自然”的学术习惯和追求标准,当时的努力程度还远远不够。这样努力的回报就是:2006年博士毕业的时候,三年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数量达到10篇以上,在一大群名校背景的同学中间,这个成绩属于中上吧。博士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也收到了好几家985、211名校伸出的橄榄枝,但最后综合权衡比较还是选择了现在的学校。

上博士之前,由于自己一直就读于非名校的履历,对名校的一切一直是一种“高山仰止”的心态,上了名校后,发现名校不过就是一道虚幻的光。不可否认名校的确在名师、资源方面占有优势,但这些都是很外在的东西,它能成就你的东西其实很有限。最终能够成就你的,其实还在于你自己,包括你的心态、你的努力程度、你的人生态度等。

1. 英语是基础。读博期间也要坚持英语的读、听、写。

2. 大量的阅读文献,做好文献总结。这些总结在后面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博士毕业论文、基金、项目申请等材料撰写中会用到,会省去不少时间。

3. 有一些想法一定要和导师讨论。听听导师的意见,让导师把关会少走很多弯路。

4. 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很重要。论文的录用和发表会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使自己更自信。所以,如果觉得自己第一篇论文的研究工作达不到顶会和顶刊的质量,就不要多次尝试去投这种级别的会议和期刊,被拒多次会严重打击科研新手的自信。可以先投一些一般的会议和期刊,增加自信,后期的研究再慢慢提高质量,向顶会和顶刊发起冲击。

5. 尽快确定自己未来的工作大方向,比如高校、研究所、政府机构、企业等等。这样在读博期间就能朝着这些方向努力。去高校的,要提高自己的论文质量和数量;去企业的,要提高自己的项目和动手能力等等。

6. 读博期间会有机会出国一年,尽快发一些论文,然后申请公派留学。

另附本人做文献总结的一些经验

文献管理软件:mendeley。该软件可以对下载的论文pdf进行管理,载入pdf之后自动获取论文相关的信息。利用该软件可以边阅读论文边在其中做笔记,非常方便;还可以创建文件夹对论文进行分类,比如按照会议、期刊或者研究方向分类等等。

每篇文献需要总结的内容,主要分为5个部分:

(1)通过精炼的语言(几句话)描述该论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达到的效果。这部分很重要,因为读博过程中会撰写很多和你研究内容的相关文字材料(如开题报告、中期报告、毕业论文、项目申请书等等),你总结的这些内容可以直接放进去,大大节省时间;

(2)论文的Introduction。这一部分建议要好好总结,因为这部分对于一篇论文来说至关重要。你通过总结Introduction可以学习领域大佬们的写作方法,学习怎样把故事写好,怎样吸引审稿人的注意。同时,总结这一部分可以了解该论文的创新点。

(3)论文方法具体实现。这部分可以稍微详细地总结,包括整体架构,架构中每个模块使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4)论文实验。该部分主要记录该论文实验中所使用的的对照方法,评估指标,以及相应实验结论等等。你自己撰写论文、进行实验时,可以参考这些实验方法。

(5)总结论文中的不足之处,尝试提出自己的idea(头脑风暴)进行改进和实现。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不需要对论文进行逐字逐句地翻译,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总结即可,一些你比较了解的内容可以一笔带过。对于自己之前未了解的技术和方法可以稍微详细的总结一下。

1.若非醉心学术,或是有不得已的生存需求,不要轻易读博。

2.最大的敌人是拖延症。

3.在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就要着手小论文。

4.文献要反复读,读一遍和读三遍,宛如两篇不同的文献。

5.多和导师沟通,有关论文,要确保和导师百分百理解对方的想法。

6.女生尽量不要在读期间生孩子,容易抑郁。

7.要相信,付出会有回报。男同学不要为了别的同学赚钱买房娶妻生子而焦躁,女生不要为了年纪大没男朋友而焦虑。博士的未来更精彩。

8.健康第一。

我06年博士毕业。读博期间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是,一个人的能力真的有天花板,并不是靠拼命就能达到所有的高度,接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那个不太令人满意但自己已尽力了的结果,不丢人。

我来总结几点,肺腑之言,字字珠玑,请君斟酌。

1.科学没那么神秘

读到博士,你会觉得科学研究没那么神秘。真实生活中的科学家,跟电影里面的完全不同。科学研究的过程一点也不高大上,大家都戏称自己是科研民工。

每天看不完的英文文献,做不完的实验,算不完的公式,改不完的论文,写不完的本子。

大多数人研究的课题,远远称不上有多重要,也不一定马上能解决实际问题,最多也就发几篇论文。从这个角度,很多博士都快成了搬运工,辛苦都为几篇paper,有可能还是灌水。外面觉得科学家高大上,自己觉得书生百无一用。

2.学历没那么重要

博士学位,是中国的最高学历了。是不是毕业了就人生巅峰了,瞬间成为了眼里别人家的孩子。

现实的情况是,学历远没有那么重要。社会是很现实的,如果你研究的东西不能马上转换成生产力,那么你也最多就获得一个工作而已。起薪会高那么一点,但是跟你的时间成本远远不成正比。读完博士,年近30,马上面临结婚,买房,生子等等的压力。

如果说35岁是中年危机,那么博士的青春饭只能吃5年。

不论去高校当青椒,还是去科研院所保老。5-7年的黄金时期,你要怎么把握,有没有试错机会。

3.选择比能力重要

同样的时间成本,都是做科研,不同的专业方向,不同的研究领域,出来的薪酬待遇有天壤之别。

如果你的研究领域靠近算法,数据库,芯片等,毕业以后你可以去华为等大企业拿高薪。如果你选的冷门专业,还不是海归,那只能去一些二本高校,准备慢慢熬吧。

顺带提一句,就算选择了芯片等热门专业,也要赶上产业升级,重视芯片,不是什么时候学芯片都吃香的。

毕业以后流的泪,都是当初脑袋进的水。当然,你工作了可以换专业,可是成本太大,毕竟已经投入了那么多年。不像本科生,他们时间还多,有很多试错机会。

4.没有兴趣的工作是煎熬

科研的过程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如果没有兴趣,很难坚持下来。

比如做实验,连续几个月就为得到一两个数据。有时候数据出来了,也很不满意,可是又要写论文,就要用其他的论述说服自己,然后再说服别人。

“审稿人虐我千百遍,我待审稿人如初恋”。为了一两篇paper顺利毕业,多少博士通宵达旦。

没有兴趣,你是否能坚持。

5.世界很大,我很渺小

高中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可以像爱因斯坦一样思考。读完博士,你会觉得自己一无所知。

科学研究的领域太多,分支太细,随便一个细节进去,就够你钻研一辈子了。

你会感叹,这个世界太复杂了,永远也研究不完。人类太渺小了,岁月太短暂了。看看那么多教授,年纪轻轻就白头了。做研究太难,实验室几个月,外边好像已经过了好几年。

接触的越多,未知的越多,不懂的也越多。读了博士,就准备活到老学到老吧。

谢谢一灯博士的邀请。

我在读中国国科学院的在职博士,目前在努力毕业中。

虽然读博士的时间不算长,但我从事科研工作已经有10多年了。这段期间我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是,一定要有个健康的体魄,健康是指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

读博士不是一段好走的路,甚至可以说是一段布满荆棘,跌宕起伏的路,要想走完,没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是很难的。而这段路之所以难走,不仅仅是因为路程中的不平坦,还因为这一过程中对人的精神上和意志上的考验和折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套用一下毛主席的话,身体是一切的本钱。

今年年初,一则复旦女教授积劳成疾,42岁因病去世的新闻刷屏了。随手在百度上搜一下,近年因病去世的年轻学者经常见诸报端,写癌症日记的32岁女博士于娟,37岁的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副研究员张哲,36岁的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晖,35岁的“青年千人计划”教授何智,等等…… 这些是新闻报道出来的,还有一些身边的人,(他)她们都很年轻,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有人疑惑,大学老师压力这么大吗?其实不是,是科研压力真的这么大。一周7天,一天12小时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实验失败,重新设计实验,画图,查文献,读看不懂的文献,永远看不完的文献,写论文,被拒,改论文,每一个标点,每一个图表,每一个字体大小,每一个用词,每一句英文……这就是一个博士4年或者6年,每一天的日常。一般人都以为读书是件轻松的事,在研究室里只要动动手指,做些脑力劳动而已。但实际上,读博士绝对是一场智力加体力的比拼,没有强健的体魄,怎么能完成这日复一日的科研目标呢?

所以建议打算读博或者正在读博的博士们,一定要发展一项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的爱好,不仅能够锻炼身体,也可以发泄不良情绪,调节心中的郁闷。我的研究生导师常年游泳,我的博士导师常年打羽毛球,很多大人物也都保持健身的习惯。

不用别人的评价来否定自己,就算没人为你鼓掌,也要学会为自己喝彩

博士研究不同于做一个普通的工程,一般的工程项目只要坚持做下去,总会有结果。博士研究很多的结果可能都是失败的,当你拿着你的研究结果很可能得到的是别人的质疑甚至是否定。辛苦了那么久,最后得到一个全无意义的结果,光是想想,就会让人很挫败。科研压力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如果再不幸遇到一个刻薄严厉的导师,大部分人都会经受不住这样的折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博士生群体的抑郁倾向非常严重。有相关调查表明,有47%的博士生有抑郁倾向,而博士生患抑郁症的几率是一般人的2倍。关注博士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前几日西安交大自杀身亡的博士杨宝德,去年犹他大学自杀的女博士唐晓琳,这两位的轻生都是与导师有关。不得不说,读了博士,导师的影响确实很大,遇上人品正直,学术水平高,对学生关心尊重的老师,是博士生的幸运,可是万一没有呢?万一导师一直压着,不让毕业呢?万一导师以毕业为名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呢?万一不能换导师,学校也不愿调节呢?很多时候轻生了的人以为自己已经走到了绝路,但其实,在路的尽头总会找到一条小路。就算以上种种的阻碍都存在,博士毕业无望,博士们,你们也可以不毕业。

博士只是个头衔,要不要都行,读博期间的历练和能力的提高才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读书已经读到博士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底气还是该有的。发现自己郁闷了,调节一下,或者暂时逃避一下也未尝不可。发现此路不通了,回到原点,换条路再重新出发。人生和我们做过的博士研究一样,没有什么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什么是非得到不可的。

如果问我在读博期间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人生最宝贵的是健康和生命,其他都是浮云,包括博士学位。

邀答。我读博时身心疲惫但铭记父亲的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1. 哇,这篇论文写得这么简单都能發,老子照样画葫蘆豈不輕鬆來个十篇八篇?后来才知道發篇文章真不易。

2.论文投稿有时候原来真的看运气。

3.博士其实是极易失业的群体。

4.看到別人牛逼的研究后發現自己其实不适合搞学术。

5.国内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太差。

6.找不到需要的文献时感觉学校图書館弱爆了。

7.博士生活费真心不夠活。

还有太多,无法尽录⋯⋯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以前读书考试,一帆风顺,从未体会过难的问题,总以为只要努力就有结果,只要奋斗就能成功。可是,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忽然间体会到了什么是江郎才尽。你把写好的论文给导师看,自认为已经很好了,可是导师说,观点还不够,再琢磨琢磨。好吧,再去写,问题是怎么写呢?感觉智商已经不够了,看见前面有个坡,就是爬不上去,各中的痛苦,只有同道能够明白。当然,反反复复,又不断去找文献,最终论文还是不错的,答辩时7个A——就是全A。现在回想起来,不是智商不够,还是读书看文献差了点火候,再加上年轻,做科研的经验也比较少,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对全局的把控能力都还不够。经过一场博士论文的历练,我后来告诉别人,人生不会有比这个更难的了,从此皆是坦途。的确如此,今天做课题,写报告,和当年完全不能比。

谢谢邀请!前几日没有及时回答,抱歉!

我读博有很多感悟,不仅有学业上的感悟,也有很多生活或者说人生感悟。

首先,我的学业上的感悟主要有:第一,不要闷着头自己干自己的活,自己搞自己的科研。很多事情是可以和朋友合作的,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和别人讨论交流可以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还有很多问题是需要多请教有经验的朋友的,尤其是要多和自己的导师多多交流,往往他们的一句话可以让我们醍醐灌顶。第二,不要因为科研任务而忘记了体验生活,感知人生趣味。读博期间,我们会有很多老师交待的工作,有时候会为之忙得熬夜,甚至通宵,更有些朋友为了科研任务而把其他的一切的一切都抛之脑后。因为科研工作而抛弃了生活,忘了运动,忘了交际,那么我们迟早必将被生活所欺,为科研所累,甚至还将累垮了自己的身体,这是非常不值得的。第三,扩大视野,开拓思维,不要局限于某个小研究而把自己困住。我们的确应该聚焦自己的研究方向,但是不能过于狭窄,在自己能力尚可的情况下应该敢于做交叉性研究,通过异样的角度去深入探究同样的问题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第四,要以学徒的心态而非学生的心态去学习。学徒的心态能让我们学习时更有目的性,也更有针对性,为了生活去学习,我们或许更容易学进去,学有所成。只有真正学到东西,在机会来临之际,我们才能把握住。学生的心态往往会得过且过,需要老师等人来推动自己。

其次,我的生活上的感悟主要有:第一,喜欢一个人是正常的,但是不要轻易说爱,如果真的爱就应该慢慢来,逐步去感知。爱情有时候来的快,也会去得快,只有经历过风雨,被时间洗涤过的爱情才能真正久远。喜欢她就默默地陪着她身边,在她需要的时候尽力帮助她,只要你付出真心,你们也有缘,那迟早你们会走到一起。第二,一个懂你的朋友值得你用心去珍惜。读博就已经是走向社会了,在如此的高压学习下,能交到挚友实属不易,用诚心去对待在你身边的朋友,多交流多关心,彼此的支持能够让我们更加充满力量。

最后,以上仅是我一家之言,望与君多多交流!也望君多多支持,多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