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冈庄八的《德川家康》值得一看吗?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司马辽太郎你都看不进去建议别看山冈庄八了。
这人的书当然不是一无是处,但要叫人一下子罗列出优点倒也挺难。他书里的主人公就是各种伟光正,输了赢了都在御屋形样的计算之中,写织田信长纳个妾都要写的煞有介事,要和“麻痹今川家”这个大权谋呼应上。相比之下新田次郎的武田信玄居然算得上有血有肉了,起码人家纳妾时会考虑一下卿卿我我。
总的来说,山冈小说里的主人公都是为了达到历史目的而能忍耐一切、算计一切的“超人”。对比之下,司马辽太郎在他创作的前中期也会写一些“超人”,但起码司马会在书里点明一下这些政治超人“非人”的地方,且会加入一点小缺陷、小尴尬来调和这种非人感(如《城塞》里的德川家康,算计敌我双方所有人的同时,也是一个注重养生、需要做做按摩的老爷子),但山冈庄八则是毫不吝惜他的激情,逮住了主角就往“超人”这方面塑造,结果导致要写主角吃瘪的时候只能强行圆,而他圆场的方式又没突破什么格局,依然是日本传统的“XX也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守护XX”的那一套。这就导致看他的书很容易审美疲劳,看完一本觉得“原来战国豪杰可以这么写”,看完十本就觉得“战国豪杰怎么全是一个样”,这算得上是山冈庄八写书的最大问题。
哦对了,我记得这本书的中文版上面还有柏杨先生的一句评语,“中国有两部书可以和《德川家康》相比,一是《 资治通鉴 》,一是《 三国演义 》。”当初我就是冲这句话开始读的,结果到现在我对柏杨印象都非常差。。。
这书吧, 你把他当做王道向小说来看,那是极好的;但如果你把它当正史来看,那可能还不如去看看司马辽太郎的书或者日本战国的专著。因为此人写传记小说的宗旨是——写谁夸谁,而且是不顾一切的,会把所有污点全部洗白的夸。
这里摘录几段:
比如一路高歌猛进,突然胜着胜着就被溃兵击败了的三方原大战
比如残忍成性残害良家妇女的武田胜赖——以及威武不能屈的少女(实际上是奥平贞昌用一个十五岁小女孩掉包了自己老婆,结果因为谋反人质要被处以磔刑,于是小姑娘就遭了殃)
比如大阪之战前听说家康来攻,直接当众失态的淀夫人
其余的桥段还包括:战争贩子真田幸村只值10万石、原配夫人濑名姬是被忠于家康的家臣在主公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掉的、家康原本想饶恕秀赖全家结果怎奈自己儿子秀忠想永绝后患——总之只要能把锅甩掉,甭管你是敌人的大将,还是家臣乃至自己儿子,都可以背锅。
首先我不否认,小说允许虚拟创作,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是为了描绘主角伟光正而 不分青红皂白的 抹黑其他角色,这种事情是我所不能苟同的
因此如果你喜欢读爽文,喜欢高尚无暇的主角,喜欢王道向的内容的话,那么这本书你算是找对了。如果是为了体会战争当中的人性,体会战乱中的权谋,体会真实的历史的话,最好还是按照我一开始说的,找找别人写的书吧。
再说说山冈庄八这个人:
山冈本人属于 很保守的日本人,个人经历方面又带有非常典型的旧式日本人特征 ——比如勇敢无畏,比如多次经历死亡或者类似死亡的经历(十二岁那年在河里游泳被石头撞到脑袋,险些丧命;十五岁那年又在海里游泳遇上涨潮,全靠自己拼命地游才没有被淹死,十七岁时父亲去世,抱着父亲的尸体过了一夜),比如踏实肯干(此人十四岁时独自去东京闯荡去印刷厂当学徒工,十八岁的时候便和别人合资开了属于自己的印刷厂),间战期期间一直在创办印刷厂以及写作,期间获得了不菲的评价。
不过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1941年爆发的太平洋战争 ,那一年他36岁,被大本营征召成为了海军报道组记者,随军辗转南洋以及马来亚,写了很多颇受好评的官样文章(也就是海军的捷报一类),并很幸运的活到了战后(毕竟从他小时候总是和水过不去的经历来看,能在海军安然活下来,实属不易)。但是这场战争带给他的并不仅仅是官样文章的写作经验,而是在他随军过程中,结识到了各阶层的军人,这些人在战争中的热枕和所谓的“昭和魂”给了山冈极大的触动。
在战争即将结束的前夕,也就是1945年六月前后, 山冈作为报道人员派驻到第721空驻地,和那些驾驶樱花的特攻队员们同吃同住了两个月 。这样的经历深深影响了山冈对于战争的看法,以至于在战争结束那天写下了“ 十三日的夜晚,没有轰隆之声,无声的流下眼泪 ”这样的俳句。而对于这些年轻人,山冈在日后的访谈中一旦谈起此事眼泪就不住上涌,并在每年都会在家中纪念。
这些难以忘却的经历以及在战争期间所灌输的价值观在他最后的遗作《太平洋战争》三部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这部作品中,其所叙述的内容,让作者在阅读过程中达成了一种接近于魔幻的阅读体验:一方面本书对于史料的挖掘倒是做到了明察秋毫(比如冲绳战役中提到了很多相拥自杀的村民的名字),而另一方面整本书都传达出一种,对于战争失败的屈辱感和惋惜之情,以及对(一大部分)英米鬼畜的控诉(这在东京审判那几章体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和《德川家康》一样,出现了一些令人难以评价的桥段。这样的内容,使得这部作品在其他日本人写的反思战争的著名作品当中显得格外突兀。
类似的内容不胜枚举,总体而言就是“日军除了几个笨蛋之外,都是可歌可泣的英雄”,相对应的,“美军除了那些可耻的混蛋之外也有几个大豪杰”。颇有《拔刀队之歌》里面,会津藩士对西乡隆盛的评价的风韵:
再说说本书出版之后的事情:
晚年的山冈庄八因为《德川家康》的热销而成了富有的大作家,1966年仅稿费收入就赚了9000万,位列所有作家之首——老爷子倒也淡泊名利,这里面有6000万捐给了国家。
1950年也就是他四十四岁那年和妻子看中了一套花园公馆,当时《德川家康》这本书才刚开始出版,然而他二话没说就把家里所有的钱投进去买了下来,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一掷千金吧。
大概是因为经常介绍德川家康的缘故对那段历史产生了共鸣,1964年他购置了一栋柳生家曾经居住的房子,这栋房子在他去世后交给了柳生家的遗族会。
山冈除了作家之外,还是一名出色的能剧和狂言演员,其演技至少没什么大问题——就是爱哭,或许是因为前半生经历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做关于信长的演讲时情到深处突然哭了出来;演剧的时候也经常会哭——在《日本最长的一天》中饰演陆相阿南惟几,这戏几乎是从头哭到了尾。
1964年2月17日,山冈参加了海军俱乐部举办的活动——这是一个旧海军人员举办的叙旧大会。据后来媒体的报道,“唱着军歌的山冈特派员”在那天哭个不停。
1978年9月30日晚上7点2分,因病发肺炎,病逝东京 池袋 癌研究会附属医院,享年72岁。
参考资料:
太平洋战争——山冈庄八著,金哲译,金城出版社
一本书值不值得看,取决于这本书对于每一个读者自身有没有“影响”和“作用”。 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诉求,自然会有不同的评判和价值。
客观地讲,《德川家康》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实在没啥意思,一则是书分十三部,冗长、啰嗦、庞杂,大量的人物故事情节夹杂在絮絮叨叨的叙事中,读起来显得异常乏味。我个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大阪风云》那一部,整个小说围绕着大阪方面和幕府方面的叽叽歪歪,夹杂着一些儿女私事,显得非常多余和冗杂,读之生烦。
二则整部书既然是小说,难免是要塑造主角光环的。对于家康的诸多历史行为都予以了美化,甚至到了有些惺惺作态的地步。印象最深的还是《大阪风云》这一部,小说从头到尾都在塑造家康努力保全太阁殿下骨血的“托孤”形象,而秀赖最后在不知天高地厚、心胸狭窄的老妈淀夫人蛊惑下反抗德川幕府的统治,而家康被逼无奈才对大阪动手;最后大阪城破,秀赖和淀夫人在大阪城米仓内自杀,竟然把锅算在了井伊直孝和藤堂高虎身上,说这二人是“妄揣圣意”,逼死了太阁殿下的遗孀和骨血,家康大人竟然来晚了一步(“我来晚了.....”),没能阻止悲剧发生。如此跪舔,真得令人不禁作呕。这样的历史观,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然而,今人看史,最重要的目的是以古鉴今,从过往中找寻潜藏在史实中的规律和经验,以资当下和未来。因此,山庄冈八是在用《德川家康》这部小说来解读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部小说中贯穿始终的是三种东西:
其一、人生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 这句德川家家训展示了这部小说最显而易见的精义。家康一生虽然不如信长、秀吉那般波澜壮阔,但也是历经沧桑,尝遍百味。对于苦难和不公最好的抗争不是以死明志,而是忍辱偷生,活到自己能顶天立地地站起来的那一天。想起来,当时读《德川家康》正是大二的下半学期,当时时值六月,刚好跟女朋友分手,外教课跟白左老太闹掰挂了科,天气又异常炎热,那段时间可谓人生一个不小的谷底,百无聊赖,又异常苦闷,就只能整日趴在宿舍的地板上就着我的MP4(暴露年龄)看TXT版的《德川家康》。就这么一个又一个难眠的夜晚和酷暑难耐的白昼,我愣是把前三部看完了。当时读到家康自幼丧父,母亲分离,被当作人质辗转于织田今川两家时,竟萌生心有戚戚之感。情感上的共鸣换来了我的个人代入,那种悲鸣后的无声坚韧令人动容不已;也陪我度过了最难过的那段时光。
其二、崇高的统一使命。 从信长到秀吉,从秀吉再到家康。山庄冈八反复借这三位时代骄子之嘴反复诉说着结束几个世纪的乱世,恢复天下一统,还世人和平的时代终极任务。我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主义理念,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一种价值观。要知道,从小说一开始,家康他爹还在世的时候,日本已经饱经战乱长达四五百年之久了。而安土桃山时代的三位时代骄子前仆后继,最终终结了这个乱世,可以说这是伟大光荣而正确的。至少从这个层面来说,立意是非常高远的。
其三、神佛之心。 山庄冈八反复在小说中强调“神佛之心”,比如信长杀伐过重,革新步伐太快,违逆了神佛之心,所以才遭本能寺之变;秀吉一统日本后,盲目扩张,作死侵朝,违逆神佛之心,最终身死国灭;所谓神佛之心,就是历史规律,任何人,任何集团,任何国家都无法违逆历史潮流,超越客观规律。所以坚持“中道”的家康,懂得审时度势,知道可为和不可为,顺应了日本民族和时代所向,最终修成正果,成为日本战国时代最终的“三个代表”。我觉得这是难能可贵的,历史小说容易受限于个人英雄主义观的桎梏,或者是落入历史虚无主义的窠臼;而能提炼出时代洪流和历史规律的必然性对英雄人物的影响,这是一部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无比正确的小说。
历史本质上是一个充满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所在,不管是科班教条,还是稗官小说,只要能从中汲取到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书都是值得一读的。
记得第一遍读完《德川家康》已经是第二年的暮春初夏了(也是花了蛮久才读完的),那晚关上MP4时,夜风微凉,外面的天空繁星闪烁,正好应了小说结尾的那句话:
“临济寺的夜空,群星灿烂。”
不值得。
这其实是一本言过其实的书。
虽然有不少优点,但缺点也是非常明显:
1. 过于冗长,很多地方文字的堆积没有意义。
2. 主角塑造的太高大上,各种伟光正。(家康11岁就连御二女我就不说了)
3. 各类人物脸谱化太严重。
小说言过其实了。是我看过的日本战国小说里:情节最拖沓,内容最冗长的。
很多章节是毫无意义,比如家康父母的婚事就几乎占了一册书的篇幅,应该可以删减掉,几句话就交代了。后面类似的情节取舍不当,过于啰嗦的还有很多。
山冈庄八是言过其实的代表人物。和司马辽太郎相比,司马的文字精悍锐利,几个字就把故事讲得清清楚楚。
山冈庄八真的是又臭又长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不是缺点,关键是废话一大堆,核心内核全是塑造“圣人”的洗地文字。
不论是历史性还是文学性都很差,比吉川英治还差。
说实话我以前把他当日本二月河看待,但是现在就越发觉得二月河好歹故事逻辑能够自圆其说,洗地有,人情世故的东西也有,不是一味完全洗地。
如果你想通过《德川家康》去严谨的学习历史,那么,这套书不值得看。但是,如果你想学习的是日本的文化,日本人的情感,日本人的思维方式,那么,这套书是必读的。里面有很多东西是用我们的观念很难理解的东西,似乎是显得很冗长,但是,却真实的反映出了日本名族文化的独特性。它是小说,不是历史,它能带给你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些能让你受用一生的道理。说这书不好的,我估计,要么对这书的定位不准,要么是没读透。毕竟,再好的书,也不会适合所有人。
你需要拥有家康一般的耐心,才能看完这部书。。。。。。
不值得 山冈庄八把家康一个腹黑的老狐狸美化成圣人 无论是价值观还是艺术手法都是毫无可取之处的平庸之作 读这本纯属浪费时间
小说缺点很明显,情节冗长,废话极多。不过你要是看了日本其他的历史小说,你就会发现都一个样。
我看这部小说是我在西藏的时候,当时是在下乡,村里远离市区,无网无电无信号,方圆二十公里没有人。但好在有一块太阳能版,手机可以充电(但没信号不能打电话)。于是我就靠着moto defy的屏幕,在下乡的6个月看完了这部书。可以说书中所宣扬的精神,陪我度过了那段难熬的日子。
这本书从语言角度真的不出色,但是你读完之后,会对人生有一个新的认识。值得推荐
本人看到第十二本,是补以前的坑的,上了大学才觉得要补完这本书。
简单说说自己的感受吧,因为自己也接触过太阁立志传等游戏,所以是对丰臣秀吉,织田信长这一跨度比较熟悉的,所以前面吉法师的生活经历比较容易阅读,一直到本能寺之变都是对自己过往的丝丝点点的知识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但是在丰臣秀吉死后,对于大阪以及江户的斗争就有点看不懂了,往后了说,明明关原合战之后德川家康就有了铲除丰臣氏的力量了,为何还囿着太阁的遗命硬是在后来还由着淀夫人坐拥秀赖,还跟洋人扯上关系了,弄得国家又到了分裂的边缘。
整体上讲,山庄冈八的这部书写的是巨细无遗,有了很多人物的刻画和描写,语言直白朴素,但我觉得德川家康晚年太圣人化了,不似凡人所想,而且他一步一步登上征夷大将军之位,所靠仅是那种隐忍和佛肠就感觉说不过去了。
本书确实给我们了解日本战国时期的风貌有了很大的帮助,但作者亦有拖沓之嫌,把线扯得太长了,对家康人物的塑造有点圣人化,可能我还太年轻,理解不了晚年的德川的良苦用心吧。
相信我,《织田信长》最好看。
其他的
我都不记得写了啥,太特么琐碎了
以前初中的时候特别喜欢山冈庄八的书,有中文翻译的基本都看了。现在看的话感觉他描写的每个主角都美化光环过于严重了,几本书之间还有不少的重复情节,相比德川家康感觉他写的织田信长更有意思
个人更喜欢司马辽太郎的看了一集,感觉他写文的风格我个人不是很读得进去,相较而言,个人喜欢司马辽太郎的作品多些。
推荐织田信长——菊与刀还有写伊达政宗,丰臣秀吉的都可一看,不过看的时候最好时刻告诉自己这只是小说,否则就会像三国演义一样对历史有不必要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