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黄光裕的成功,用了哪些策略?

黄光裕的成功,用了哪些策略?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黄光裕的成功,用了哪些策略?

黄光裕喜欢读《孙子兵法》,并且深有研究,兵法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这句话影响了黄光裕的一生。

“买电器,到国美”1991年的黄光裕,就开始利用《北京晚报》打广告,当时最初每次仅为800元,非常便宜,黄光裕一包就是10年。因此获得一个称号“中缝大王”。

1998年,国美实现市场零售总额14亿元,在北京的市场占有率高达54%,“买电器,到国美”这句话已经从广告语变成了京城百姓的口头禅。

“醉心资本,借壳上市”1999年,黄光裕创办了鹏润投资,准备筹划上市,开始大举并购,2006年国美以52.66亿港元“股票+现金”的形式并购永乐。

2007年,国美以36亿元通过第三方曲线收购大中电器。

2008年,黄光裕以430亿财富登顶“中国首富”。

2004年、2005年以及2008年,三次荣获“中国首富”的黄光裕,其商业才能确实很高,但是在资本市场,黄光裕涉嫌“操纵市场”,关进监狱,从天堂到地狱,黄光裕的经历让人痛惜!

首先,源于黄光裕本人的商业敏感及敢于创新的个性。可以说,国美的每一步跃进都体现了黄光裕敢于创新的思路。他最早尝试新的供销模式,脱离中间商,而与厂家直接接触;他最早在媒体投放广告等等。

回顾国美发展史,有三个关键点:统一品牌,树立品牌;主推国货,顺应时势;全国连锁,跨域经营。

1988年19岁的黄光裕在北京创立国美电器店,这是国美的前身,在1993年黄将北京的几家门店统一为"国美",拥有了自己的品牌。这时黄光裕在国美发展极具奠基性的一次创新。

第二次创新,在1996年下半年,以长虹、海尔等为首的国内家电企业崛起,国产家电品牌发展势头势不可挡。26岁黄光裕感受到中国家电制造业所具备的特有优势以及所带来的巨大潜力,国美产品结构根据形势调整为以国产为主,这种商业的嗅觉与前瞻性是与生俱来的,这就是马云所说的智慧而不是知识。国产品牌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国家的支持,这是立场问题。现在,国产、合资品牌已占国美所售商品的90%。

第三次是在1999年,国美走出京城,30岁的黄光裕开始全国性的跨地域经营,国美抢城掠地拉开序幕。

以上是黄光裕在国美发展路上,战略性的举措,非常具有开创性的。另外,黄光裕在企业发展的战术性策略也是非常犀利和具有攻击性的。

黄光裕是出了名的“价格屠夫”,在零售业不少商家正采用"抬高售价、以图厚利"的经营方式,黄光裕却始终坚持"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以求扩大市场,打出品牌,用现在互联网的思维来说就是:增加流量,圈用户。这种做法听着似乎没有什么创新性及复杂度,但这其实是对一个商人决断力及目标的考量,当时很多的同行只图眼前利益,挣一笔是一笔,而黄光裕则是在考虑未来。事实证明,他的策略是对的,为他争取了海量的用户。

1999年7月10日,国美在天津的第一家店开业。由于国美所售商品的价格比天津市场上便宜数百元,引来津门百姓抢购。这在当地零售业中引发了一场强烈地震,当地十几家商场联合起来对国美进行封杀。他们成立了"商业联合体",发布《关于统一电讯商品零售标价的联合声明》,并要求"厂家不要因一时之利,而影响我们多年培育的关系……否则,我们将联合提出抗议采取相应的措施……"但是,正是这样一份声明,反而使得消费者趋之若鹜,国美日销售额飙升至140多万元。一年后,国美在天津的分店就增至5家,市场占有率保有绝对优势。

天津的价格战只是国美扩张史上的一个缩影,黄光裕的国美每到一个城市就发生一场价格战,在黄的个人魅力下,整个公司的高层大多喜欢在打价格战时用“干,打等字眼”,外人听来丝毫没有什么儒雅字词,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就是靠着这些战略战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出身农村的黄光裕成就了国美帝国,在过去的访谈节目中,也可以看出,黄光裕确实不善言辞,并不像现在的大佬们,长篇大论滔滔不绝,说的人云里雾里,但是黄光裕简单的语句中却总能敲中要点,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这就是天分,一种与生俱来的经营天赋,即便没有后天知识的熏陶,照样可以打天下。所以,知识是工具,而智慧是能力,不可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