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女科学家获2016年国家最高科技奖!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今天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 五项大奖结果公布,其中,赵忠贤和屠呦呦共同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三大奖共评选出279个获奖项目,另外,还有5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万里挑一”
国家科学技术奖设有5个奖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科技界最高奖项。能摘取这项桂冠,要经过推荐、评审、报批、颁奖等环节,称得上是“万里挑一”。
首先,有推荐资格的单位和科学技术专家进行推荐。由国内著名的专家、教授组成评审组,他们通过听取推荐单位汇报、以记名投票表决方式进行评审。
为保障评选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工作并向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提出评审建议。
对奖励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以会议方式对最高奖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以记名投票表决方式进行审定,需有到会委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含三分之二)通过。
同其它四个奖项不同,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最终需要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屠呦呦系获该奖首位女科学家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17年来首次授予女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5年10月,她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 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也因此成为 首个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如今,她成了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首位女科学家。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国家科技奖的一大特点,就是女科学家成绩突出大放异彩。
他说,每年领奖台上都不乏女科学家的身影,今年更是领军人物荟萃——
除了国家最高科技奖首次授予女科学家外, 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15个项目由女性领导, 包括首项由女科学家挂帅的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3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该负责人说,还有多个获奖项目团队,女性成员占到一半,她们的研究成果,既有色彩斑斓的新型活性染料,也有我国首艘海洋无人测量艇,称得上巾帼不让须眉。
“北京的赵”:我就是一个普通人
赵忠贤生于1941年,辽宁新民人, 中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坚持高温超导研究已有40余年。
超导研究史长达百余年,其间高温超导有两次重大突破,赵忠贤及其合作者都取得重要成果。说起“超导”,你可能觉得陌生,但说起 核磁共振和磁悬浮列车 ,你就会觉得“超导”其实离我们很近。
上世纪80年代,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引发了全世界范围的“超导热”。在这一波热潮中,赵忠贤带领中科院物理所团队,和国际上少数几个小组,几乎同时在钇钡铜氧中获得了9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从而打破了传统理论计算断定的超导体临界温度极值。
从那天开始,赵忠贤这三个字,不再普通。他被称作“北京的赵”,开始在国际著名的科学刊物,乃至大众媒体出没。
那一年,赵忠贤作为五位特邀报告人之一,参加了美国物理学会的“三月会议”。 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有这样的待遇,在当时是极其罕见的。
那次会议后来被称作 “物理学界的摇滚音乐节” ——被高温超导突破吸引来的物理学家们挤满了整个会场,容纳1100人的大厅里挤进了3000多人,分会场也是人满为患,就连走廊里的闭路电视也被团团围住。报告从晚上19:30开始,一直讲到凌晨3:15。
赵忠贤后来回忆,面对几千人参加的年会作演讲,他向世界展示中国超导研究的重大突破,这让他感到光荣与骄傲。但回到家,赶上蜂窝煤没了,他便脱下西装,蹬上板车载着儿子去买煤。
这样的形象反差,真实地发生在这位“北京的赵”身上。他说,“是有点反差,但生活里我就是个普通的人。”
但这位“普通人”曾在1987年获得 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 ,1989年因“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电性的发现”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集体一等奖 (排名第一),又在2013年因“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今天,这位带领着团队突破超导研究禁区的东北汉子,已过古稀之年。身边已经凝聚了一支世界领先的中国高温超导研究队伍, 中国的高温超导研究也已走在世界前列。
他们是中国科学事业的领路人,是社会进步的开拓者。 他们用尽毕生的精力,只为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靠大嗓门,也不是靠拼数量,更不仅凭一腔爱国热血…… 更重要的是有一支先进的科研队伍,研发出领先于国际的技术!
希望我们的科研事业能再上一个台阶,也希望我们 每一个人都能为科研工作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合自:封面新闻、来点科学、中国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