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快问快答

“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

“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

“负荆请罪”这个历史的小话剧来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蔺相如的顾全大局、款如大度、深明大义和廉颇的知错就改的精神。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幕呢?这还得慢慢道来。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王得到了无比珍贵的“和氏璧”,眼馋得不得了,他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拿15座城来换这块“和氏璧”,赵王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赵惠文王进退两难,只好派蔺相如为使者,带着“和氏璧”去了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恭恭敬敬地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和妃子们去看。蔺相如一个人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一点诚意也没有。便以玉上有一点小瑕疵为理由把“和氏璧”拿到手,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不相信秦国,认为是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秦国是强国,怎么会不守信用呢?赵王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可大王确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秦王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假惺惺地拿着地图,指着准备交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蔺相如心想,可别再上他的当!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一到宾馆,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最后,秦王不好翻脸,便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了。

而后,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想在渑池之会上羞辱赵王,便让赵王鼓瑟助兴。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当场纪录下来。与赵王随行的蔺相如也不甘示弱,以性命要挟秦王敲缶,也让赵国的御史,记录下来。秦王没有占到任何的便宜。一直到酒筵结束,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勇敢地同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不屈不挠的斗争,挫败了秦国的图谋。 蔺相如两次都凭着机智和勇敢,立了大功,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使得赵惠文王对他更加器重。这可气坏了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拼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就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给他点颜色看看!”廉颇的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后,蔺相如就装病不上朝,坐车出门遇到廉颇也尽量避让,直到廉颇认识到蔺相如的苦心,才有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