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快问快答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相约星期二》讲述的是是一位年逾七旬,身患绝症的社会学心理教授莫里,当他知道自己即将因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与自己的学生,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每个星期二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的名字是人生,课程的内容是这位社会学教授对人生宝贵的思考,课程总共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老人的葬礼。每一堂课相隔一周,一周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短暂,但是对一个已经踏上死亡直通车的人来说,每过一周都有新的感悟,她的学生把这些感悟记录下来,与我们分享,从一个比我们人生阅历丰富无数的学者身上,我能学到很多。在谈论对衰老的恐惧的章节中,作者问莫里有没有害怕过变老,莫里说他乐于接受老,衰老的过程也是阅历丰富的过程。如果人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那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衰老并不就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意识到这一点,生活会因此变得更美好。作者又提出,如果变老是那么有价值的话,为什么人们总说,“啊,但愿我变得年轻。”从来没有听人这么说过,“但愿我已经六十五岁了。”莫里说,这反映的是生活的不满足,生活的不充实,生活的无意义。一个人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他想往前走,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想体验六十五岁的那份经历。如果一直不愿意变老,那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人终究是要变老的。“生活的不满足”并不是要求我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要我们追求心灵上的安慰,让我们不再为现实生活的种种不尽人意而悲天悯人。“生活的不充实”不是让我们去做那些我们想做缺不能做的事情来充实自己,而是要我们从现有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乐趣,留心我们前进路上的风景。“生活的无意义”不是说我们不做些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的生活就单调无味,而是让我们思考活着的意义,人何活?小小少年很少烦恼,无忧无虑地生活,现在想起来真想回到从前,不用承担现实生活的压力,但是如果真的回到从前,心态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小小地身体多了很多生活的经历,还能否像从前一样无忧无虑?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那么就让现在的生活变得更满足,变得更有价值,找到生活的意义才是我现在应该做的。与从前相比,我们身上多了责任,为了自己活得更好,为了父母安享晚年,为了朋友亲人幸福安康,为了祖国母亲的繁荣昌盛的责任。我们不是为了一个人活着,我们活着是为了寻找幸福,传递幸福。幸福不是转瞬即逝,而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寻找,去感受的,他蕴含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寻求心灵上的满足和幸福,是我一直追求的所在。追求幸福,我们做我们当前应当做的事情,而不是我们想做却不能做或者我们想做却怕我们做了后悔的事情,但是,应当做的事情并不是让我们只能安于本分,只能做所谓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些事情看别人做出来了看似很简单,但是提出事情的想法却不是个简单的过程,这要求我们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承担失败的代价。而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充实,体会到了满足,这个思考创新的过程是我们感受生活意义的过程,而最重要的是,回想自己思考奋斗的过程,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心灵上的满足与幸福,我们不想回到从前,不想体会之前的无知与空虚,所以,奋斗是我们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我们感受幸福的敲门砖。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看着他们一天天地老去,难免摸一把辛酸泪,儿行千里母担忧,远在异地他乡的我应该给他们送去更多的温暖。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多抽出一些时间关心问候父母,今天是母亲节,我向母亲送上最真挚的问候,母亲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