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仁寿寺
仁寿寺,建于1935年,位于现佛山市区祖庙路。它始创于密后归于禅,一向为佛山及附近四乡释门子弟授戒道场。1938年由虚云大和尚亲自主持开光仪式之如意宝塔颇有特色,塔身为七层八角汉式塔,却镶有藏文碑匾,塔内所供奉的陶制红绿度母佛像为石湾冠华窑作品,由名家潘玉书手塑。1993年12月,佛山市人民政府正式发文批准修复仁寿寺为开放的佛山教活动场所。
仁寿寺乃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由密宗上师纵堂首建,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路。 康熙八年(1669年),僧人玉琳重修山门,至咸丰元年(1851年),僧人仁机又作重修。仁寿寺几度重修后,规模较前拓展。仁寿寺内之如意宝塔,1935年由佛山佛教密宗徒李佩弦等捐资兴建,并于1938年由虚云大和尚亲自主持了开光仪式,盛极一时。此塔颇具特色,塔身为七层八角汉式塔,镶有藏文碑匾,塔内供有瓷制佛像十余尊,其中所供奉的陶制红绿度母佛像为石湾冠华陶窑作品,由石湾陶艺名家潘玉书手塑。 历史上,仁寿寺内高僧辈出,纵堂、玉琳、祗园、慈云等高僧皆出于此。 2003年11月30日,敬邀新成大和尚、觉光大和尚等粤港澳高僧大德举行大殿落成圣像升座开光大典。 在林畲盆地的东端、距墟市约里许的舒曹村边,平展展的稻田中突兀着一座海拔600余米的石山,这就是仁寿峰。石山的东、西、北三面是刀削斧凿般的绝壁悬崖,只有南坡稍缓,一条水泥铺就的小径逶迤通向山顶。登顶而望,远处是延绵无尽的群山,近前是个广阔平旷的田野。绿野田畴、交通阡陌、农舍田庄,尽收眼底。山顶有一座砖木结构、古色古香的寺庙,因山而名仁寿寺。该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几建几毁、屡毁屡建。据说该寺的前身是当地邱氏开山祖邱丁郎之庐冢,至成化年间,族中一耆老梦见五谷真仙从外地到此要借地居住,因神农氏是华夏各族(当然也含邱氏)的老祖宗,且尝百草、制医药、教农耕、育五谷,有恩于万民,邱氏族人不敢不依,便商议将邱丁郎墓另行迁葬于荷树下,而在仁寿峰上建庙敬奉神农氏,以佑族人平安吉祥、五谷丰稔。所以,仁寿寺又称“五谷真仙庙”,祀奉的正神就是五谷真仙神农帝主。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仁寿寺因了五谷真仙的“灵验”而享誉四方。自建庙以来,由于“有求必应”,百姓感恩,口口相传,以至于仰慕钦敬、朝拜奉祭的范围逐渐超出了邱氏族人和当地的百姓,在周边的明溪、宁化、永安、将乐、建宁、泰宁、三明、沙县、连城甚至更远的上杭、长汀、武平、永定、建阳、南平、顺昌、尤溪等县、市的善男信女都会成群结伴、络绎不绝地前来顶礼膜拜。他(她)们不辞艰辛,怀着虔诚的心愿来到这里,或求签问卜,或焚香祈福,或许愿祷告,精诚所至,终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因而就有了堂前数不胜数的感恩颂佛条幅,也成就了数百年来没有庙资田产的仁寿寺总能香火不断、绵延不绝。仁寿寺最热闹的日子是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五日。据说这天是五谷真仙的生辰,因而庙里特聘高人设坛做醮,举办庙会。是日自晨至晚,庙外香客熙攘,纷至沓来,川流不息,庙内红烛高照,炉香袅袅,锣钹铿锵,钟鼓齐鸣。鞭炮、神铳之声不绝于耳。由于小小的庙堂无法同时容纳几百成千的人众,多数香客烧香朝拜之后便即行离去,以至于下山的人流和上山的.人流交错而行,犹如蚂蚁搬家一般排成数百米长龙,摩肩接踵,鱼贯而行。即便如此,山上仍是人山人海。庙会之喧嚣、热闹由此可见一斑。?近年,仁寿峰南侧山麓新发现两处溶洞,其中一处洞深达200余米,可直通山顶。洞中怪石嶙峋,有的如仙如人,有的如禽如兽,石柱、石笋、石幕、石狮、仙人田等诸多景观浑然天成,却都神形毕肖、栩栩如生。洞中还有4个侧洞,仿若4个大厅,最大的高达三四米,宽约二十平米左右,洞内石桌、石椅齐备。洞、山、寺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山中有洞、洞外有山、山上有寺、寺下有洞的独特景观,供人们揽胜探幽。
仁寿寺位于现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路。1935年由佛山佛教密宗徒李佩弦等捐资兴建,并于1938年由虚云大和尚亲自主持了开光仪式,盛极一时。它始创于密后归于禅,一向为佛山及附近四乡释门子弟授戒道场。正门石匾"仁寿寺"三字乃名士手书,字体纤细清秀,被称作"鹤形"书法。寺于民国中叶已衰败。 仁寿寺乃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由密宗上师纵堂首建,康熙八年(1669年),僧人玉琳重修山门,至咸丰元年(1851年),僧人仁机又作重修。仁寿寺几度重修后,规模较前拓展,前至佛山涌将军桥头,后达文华里尾,左邻镇南街。右连三官街,寺内除四座主殿外,还有后殿、左右偏殿、龙华堂、方丈室、齐堂、客室以及僧舍99间和花园一个,花园内有彩桥两座。仁寿寺内之如意宝塔,此塔颇具特色,塔身为七层八角汉式塔,镶有藏文碑匾,塔内供有瓷制佛像十余尊,其中所供奉的陶制红绿度母佛像为石湾冠华陶窑作品,由石湾陶艺名家潘玉书手塑。历史上,仁寿寺内高僧辈出,纵堂、玉琳、祗园、慈云等高僧皆出于此。
该寺相传创自明初。西山村邱氏始祖澄源,子时绕,倡率乡人建寺,施出腹陂水田一段为香灯之费,草创居室少许。历代有修建,已知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乾隆丙子(1756)僧本怡主持修建。1952年起改为谷仓。1982年起,新丰供销社干部、潮阳人许业萍居士,积极发动捐资修寺。后请释达善(弘禅徒弟,潮安县庵埠人,今住汕头市区精舍,任达濠区紫峰岩住持)来住持,往返饶、汕,修补古刹,主持塑佛,建天公亭等。从1997年至越年重建了大雄宝殿、僧舍等,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另有般若堂、功德堂因缺资而未完工。在重建而拆屋顶时,发现栋梁头埋有5张布条,各写逢甲子年重修,十分奇妙。
1993年12日,佛山市人民政府正式发文批准修复仁寿寺为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及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市区佛教协会会同市宗教局联合组成“重修仁寿寺筹建委员会”开展重修工作。1996年11月,仁寿寺举行了重修奠基典礼。开始了殿堂修建工作。并在市民宗局领导下成立了“佛山仁寿寺管理委员会”,进一步推动仁寿寺的重修工作。现已建成大雄宝殿,敬塑诸佛菩萨圣像,维修如意宝塔,整治拓宽寺内环境使仁寿寺初具十方丛林的规模,并定于2003年11月30日,敬邀新成大和尚、觉光大和尚等粤港澳高僧大德举行大殿落成圣像升座开光大典。 广东潮州饶平县饶洋镇水口山坡“象地”的仁寿寺,创自明朝,1997年至越年重建,1998年6月29日被批准登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