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快问快答

秦时明月!万里长征!王昌龄《出塞》深度解读!

秦时明月!万里长征!王昌龄《出塞》深度解读!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秦时明月!万里长征!王昌龄《出塞》深度解读!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①长征:长途出征。

②还:回来。

③但使: 假如。

④飞将: 指汉朝名将李广(前?—前119),以英勇善战著称,先后与匈奴人作战七十余次,匈奴人数年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

⑤教:让,使。

⑥胡马:胡人骑兵。

⑦阴山:山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山间缺口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

【题解】

诗, 唐·王昌龄作。王昌龄系唐代七绝圣手,而其“盖言师劳力竭, 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 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息”的《出塞》(其一) 则被明代诗人李攀龙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诗一开篇就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汉”, “月”、“关”四者错举见义,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以自秦汉以来边塞战争连续不断,无数兵士不得生还的历史,引起人们无限的沉思。发兴高远,奇警挺拔。三四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着眼现实,感叹边塞守将的无能;并借对历史上名将李广的怀念,抒发自己希望朝廷任用尽忠为国的“龙城飞将”来加强边防,确保国家太平的爱国激情,圆满地完成了全诗的主旨。全诗意境高远,气势雄浑,感情深沉,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令人常读常新。

【译】

秦汉时的明月呵,照耀着绵延的边关。

万里之遥的征程呵,征人未归还。

如有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在呵,

骄横的敌军就无法越过阴山。

【赏析】

《出塞》,是乐府旧题,属于《横吹曲辞·汉横吹曲》。据传,此曲系汉武帝时,李延年据西域乐曲改制而成,声调雄壮。曲已亡,存有歌辞,都是南北朝以来文人作品。唐人乐府中,除《出塞》之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和《塞下曲》等题,均从这一曲调演变而来。

《出塞》旧题,内容多写将士的边塞生活。这类诗大都含有非战意味。王昌龄依此旧题,写了二首诗,此为第一首。这首诗,秉承传统题意,借士兵思归而嗟叹久戍不返的方式,来表达诗人关心国家、同情士兵,渴望边将任用得人和平息边患的迫切愿望。因此,它是一首具有讽刺性的“非战诗”。

* * * *

从诗体上看,这首诗是利用乐府旧题写成了唐近体诗的七绝。它是边塞诗中的“神品”,向来为人们所赞颂。究竟“神”在何处,为什么久经传诵而不衰?待细读了作品之后去分析、去体会。

先看首句,实写边关夜景,即“关城夜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是说,自秦以来,就筑城防“胡”,边疆一直不宁,无休止地进行战争,月照关塞,战士戍守,自秦至唐,千百年来就是如此。这就表明了边境多事,战氛难靖的历史现象,也显出当时边地的荒凉和士兵的艰辛。

这里需注意的对秦月、汉关,两词的理解。在各通行注本中,对此歧见较多,至少有四说:一是“割裂”说,“诗言秦时明月,仍照沙场;汉时雄关犹横绝于塞”;二是“合指”说,“秦汉在字面上分属‘月’和‘关’,但在意义上是合指的”;三是“互文见义”说,认为“言秦言汉,文义错举互见,并非专属”;四是“有今不如古之叹”。认为“此地在汉是关塞,明月犹是秦时,时代虽变,形势也非从前可比,有今不如古之叹”。

对于这种种异说,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不能用散文观点去看待诗歌语言,不能把它们理解为:“明月是秦时的”,“关城是汉时的”。如果把这句诗作如此机械的理解,那就有悖于事理。难道在汉代就没有明月?于秦时就无关城? 因此,我认为唯一正确的认识是,把秦与汉、明月与关城,看成是互文,“错举见义,并非专属”(朱编“读本”的见解)。这是当诗人从明月临照苍莽沙漠中的关城,伴着士兵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寂寞夜晚时的情景而引起诗情时,选出他认为最具典型意义的字眼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已。因此,我们解诗,千万不可拘泥于一般的散文说法。其实,将词序调换成“汉时明月秦时关”,也未尝不可。

不过,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明月”与“关城”这些景物,却是十分重要的,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们既是边卒眼前景物,同他们的生活和心情息息相关。同时,还由于明月与关城是早已存在的现象,过去、现在、将来,此情此景都将存在。这样,就使诗人便于“对景生情,抚今追昔”,为诗歌下文作好必要的铺垫。

且看次句,明写征夫怨情,即“思归怨情”——

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是首句的继续,发展了诗意与诗情,且又使首句所写景物蕴含的丰富内容得以更好显示。因为征夫离乡背井,万里迢迢,远戍边关,久不归家,面对“关城夜月”,难以抑制心头怨忿。当然,也很自然地由此遭遇联想到民族家国的命运。首句写景就是为次句抒情服务的,其目的就是要达到“抚今追昔”的艺术效果:边境多事,今昔略同;边卒艰辛,素来如此。

这句“万里长征”,对后来诗人影响至大。稍后的李白在自己的《战城南》一诗中,就曾多处出现了类似的诗句,如:“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等等,可见影响之深广。

历来边事之多,今昔略同。然而,今昔所任之边将,却大有异处,国家、民族的命运也就不同了。这就是下边续写的两句诗所申明的主要思想。

再看三、四两句,即明忆昔,暗讽今,即“讽不露,微而显”——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注者对此解释纷纭,有四说: ①指匈奴龙城; ②误 “卢城” 为龙城; ③未必实指,只是沿用乐府旧辞而已; ④指古北平治所龙城。

从此诗的整个内涵和 “龙城飞将” 合为一词来看,应以第四说为是。因为此诗最后两句是点化了 “汉李广威震匈奴” 之典入诗,字面上的意思是说——

只要有汉代李广那样的英勇善战、体恤士兵的 “飞将军” 在,边境烽火即可平息,久戍边地的士兵就可以归家团聚,过着和平生活了。

但是,事实上现在是唐代而不是汉代,边关守将也不是“飞将军”,而是无能家伙,不能击溃和威慑进犯的敌人,胡马常常轻而易举地度过阴山来侵犯。阴山,在今内蒙境内的一座山脉。它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全区,同西兴安岭相接。汉时,匈奴常从此处出动,向中原进犯。

这是一种以想象境界来反映良好愿望的表现方法,也是一种“明忆昔,暗讽今” 的讽诫诗的艺术手段。这种讽刺,是一种 “微而显”、“婉而成章” 的含蓄的讽刺。因此,我们说,王昌龄这首《出塞》,倒是一首地道的讽诫诗佳作,也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非战之边塞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