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蛙??????????????????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996年10月,美国动物生态学家雅各布·米尔带领一支8人科学探险考察队,在巴西亚马孙河上游流域的原始热带雨林进行实地考察。当他们来到一个水塘边,考察队员休斯顿博士发现了两只特异的双色小青蛙,背部3/4通红,如红漆似火焰;而1/4背部、四肢及腹部呈紫灰色。两色界限分明,没有过渡色,休斯顿将其命名为"血蛙"!他伸手捕捉,猛然,一只血蛙跳到了他的手上,恶狠狠地咬了一口。人们惊呆了,青蛙也会咬人?!休斯顿发现这只血蛙长着尾巴,尾巴末端有一对黑色球状物,他不由得用手指触摸了一下那对球状物,突然一股黑汁立即从球状物喷出,直射休斯顿的眼睛。休斯顿眼前一黑,疼痛异常,待人们相救时,他已昏了过去,之后双眼残疾。
当时另一名考察队员,不顾战友劝阻,抓起这只可恶的血蛙,猛地摔在一块石头上,这只血蛙凄惨地怪叫了一声,蹬直了双腿,嘴里吐出一股黑水,死了。
这只血蛙凄惨的怪叫,如同一声号角,考察队员四周,血蛙越叫越响,越聚越多,片刻便包围了考察队。包围圈越逼越小,有只血蛙"头领"怪叫一声,无数只血蛙尾巴处的"秘密武器",一齐向人们射来黑色毒汁。人们吸取了休斯顿的教训,用手遮住面部,随米尔冲出包围圈。于是,巴西密林里出现了这样怪诞的一幕--血蛙在后面追,人在前面逃,而且逃的是一群身强力壮的男人--一群探险家,"追杀"的则是一群小小的血蛙。
米尔带领的探险队,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终于甩掉了血蛙的追击。米尔决定队员们原地休息。
一名叫史迪夫的考察队员没有休息,他独自带着照相机去拍大森林的珍贵照片。他在一段树林繁茂的地方,发现一只雄性血蛙和一只雌性血蛙正在亲呢。史迪夫十分激动,悄悄地贴近那对血蛙,拍下这珍贵的一瞬间。猝然,一只他从来没有见过的浑身金黄、有脸盆大小、体重足足有10多公斤的巨大青蛙,慢慢爬向这对血蛙"情侣",猛地伸出长舌把这对"情蛙"送入腹中。随后,它发出一声震耳的鸣叫,没有准备的史迪夫,吓得将照相机从手中滑落下去,正好打在巨蛙身上。史迪夫拼命向营地跑。
史迪夫终于跑回营地,然而考察队被巨蛙团团围住了,包围圈越缩越小。巨蛙和考察队僵持着,一只头蛙怪叫一声,几百只巨蛙纷纷从嘴里喷出一股股粘液,像雨点一样扑射过来。
“难道我遇见了被巴西人传说的神乎其神的食人巨蛙?”米尔命令队员们:“快,跟我冲出去!”他们用树枝、木棍、匕首开道,一条血路被杀开了。
巨蛙们紧追不放,考察队员有些气力不支,米尔下令所有的人爬上大树,米尔和史迪夫一上一下将眼部受伤的休斯顿也推上树。巨蛙追到树下,向树上喷粘汁。但是,热带大树很高,它们如何用力也喷不到树上的人。那只首领巨蛙默默地“想主意”,突然它发出一声特异的叫声,巨蛙们“心领神会”,奇迹般地一个个像码砖头那样摞起来,越摞越高,离人越来越近。情况紧急!米尔决定用火攻。他命令折下树枝,用打火机点燃后,朝下投向正在"增长"的巨蛙梯队。这一招果然灵,被火烫着的巨蛙连滚带爬,“梯队”被破,但巨蛙仍不肯离去。
考察队紧张抢修了仅存的一部移动电话,与总部取得联系,确定求援措施:一方面向巨蛙喷洒一种对两栖动物有特别杀伤力的药剂;一方面派直升机将队员们救出。就在这时,成群结队的血蛙也从密林中汇集而来,血蛙与巨蛙不同--血蛙会爬树,“再用火攻!”可血蛙对火攻并不感到恐惧,况且乱投火把会引火烧身。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两架救援的直升机飞来,机长命令考察队员用衣服遮住眼口鼻,随后向他们脚下的树干、树枝、树下喷洒药剂。血蛙和巨蛙被药剂喷得乱逃乱窜。飞机放下悬梯,大树上的考察队员一个个登机脱险。其中有3名队员部分肌肉被巨蛙咬食,脸部、手臂皮肤溃烂。
由于血蛙、巨蛙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美国、巴西有关部门派全副武装的探险员再入热带雨林,企图捕获活的血蛙和巨蛙,但连个血蛙、巨蛙的影子也没有找到。尔后,米尔亲自率领武装探险队,又从原途寻去,只获得上次杀死的一些血蛙和巨蛙的尸体。
经过对死蛙的解剖鉴定,美国和巴西的专家都认为,皿蛙、巨蛙不是未被人类发现的新蛙种,而是青蛙的两种特异变种。
那么,为什么原来可爱的小青蛙会变成令人毛骨惊然的可怕“杀手”呢?美国和巴西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血蛙、巨蛙生存区域的水质和大气状况进行化验分析,其结果震惊了生物学家:这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种下的恶果。生物学家分析,原来,这两种青蛙的生存环境良好。因为近几十年的化学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森林水源遭到化学污染,水源中能引起动物发生变异的有害重金属含量增长迅速;热带森林中的水蒸发又快,有害重金属含量越来越大。青蛙的从卵、蝌蚪、小青蛙到成蛙发育过程比较特殊,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异。不断的变异,累积起来就会产“小变种”,而“小变种”的不断突变,就可能成为"大变种"。这样,普通的两种青蛙,就变成了人们见所未见、行为凶猛的动物。
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专家亚伯拉罕·史密斯闻讯,发表了一段发人深思的谈话:“如果说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绝对不会伤害人类,并且以消灭害虫闻名的青蛙,会变得如此可怕,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倘若生态环境继续恶化,那么其他一些原先温驯的动物,也会变异成触目惊心的恶魔。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青蛙的这种变异不能不是一个振聋发聩的大警钟。”另据报道,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产生核泄露后,该电站附近的环境受到化学核破坏,为适应被破坏的环境,陆续出现一些生物变异现象,比如,那一地区的一些老鼠体态猛增,居然长得像小野猪一般硕大凶猛,这无疑又是一桩动物大变种的案件......生物变种,就这样在环境污染地区悄悄地进行。人类自身如果不保护生态环境,就将长年生存于变种生物的包围圈中,将受到莫大的威胁;到几十年、几百年后,人类将会不认识这个变异的世界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蛙类都是整吞猎物的,它们本身较小的体型决定了不能吃很大的东西,所以食人蛙是不存在的。
没有食人蛙,只有箭毒蛙:
箭毒蛙
箭毒蛙科有6-8属130-170种,分布于拉丁美洲从尼加拉瓜到巴西东南部和玻利维亚一带。箭毒蛙(poison dart frog, poison arrow frog)毫无疑问是拉丁美洲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蛙类,这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属于世界上毒性最大的动物之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们拥有非常鲜艳的警戒色,是蛙中最漂亮的成员。箭毒蛙科的成员并非全部有毒和色彩鲜艳,有毒的成员彼此之间的毒性也有差异,其中毒性大的种类一只所具有的毒素就足以杀死两万只老鼠。箭毒蛙多数体型很小,最小的仅1.5厘米,但也有少数成员可以达到6厘米。
箭毒蛙是一种个体很小的蛙类,它的整个体躯也不超过五厘米,也就是说只有两个手指那么大,可是它在背上藏着的毒液,足可以使任何动物活活毙命。箭毒蛙的皮肤内有许多腺体,它分泌出的剧毒粘液,既可润滑皮肤,又能保护自己。箭毒蛙的毒性非常强,冠于一切蛙毒之上。取其毒液一克的十万分之一即可毒死一个人;五百万分之一克,可以毒死一只老鼠。任何动物只要去吃它,只要舌头粘上一点毒液,就会中毒,以致死亡。
箭毒蛙的剧毒物质为什么能见血封喉呢?
人们作了一系列复杂的研究之后才知道,这种蛙毒物质能够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其主要作用形式是:阻碍动物体内的离子交换,使神经细胞膜成为神经脉冲的不良导体,这样用神经中枢发出的指令,就不能正常到达组织器官,最终导致心脏停止跳动。不过,箭毒蛙的毒液只能通过人的血液起作用,如果不把手指划破,毒液至多只能引起手指皮疹,而不会致人死命。聪明的印第安人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捕捉箭毒蛙时,总是用树叶把手包卷起来以避免中毒。
印第安人很早以前,就利用箭毒蛙的毒汁去涂抹它们的箭头和标枪。他们用锋利的针把蛙刺死,然后放在水火上烘,当蛙被烘热时,毒汁就从腺体中渗析出来。这时他们就拿箭在蛙体上来回摩擦,毒箭就制成。用一只箭毒蛙的毒汁,可以涂抹五十支镖、箭,用这样的毒箭去射野兽,可以使猎物立即死亡。
箭毒蛙主要分布于巴西、圭亚那、智利等热带雨林中,通身鲜明多彩,四肢布满鳞纹。其中以柠檬黄最为耀眼和突出。举目四望,它似乎在炫耀自己的美丽,又像警告来犯的敌人。除了人类外,箭毒蛙几乎再没有别的敌人。
楼上说的也并不存在,那黑汁就是箭毒蛙的毒汁
食人鱼
学名:Pygocentrus nattereri (Serrasalmus nattereri)
英名:Red piranha
分布:安地斯山脉以东、南美洲的中南部河流;巴西、圭亚那的沿岸河流。在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盖亚那、巴拉圭、乌拉圭、秘鲁及委内瑞拉有发现的纪录。
食人鱼(又名食人鲳)栖息在主流、较大支流,河宽
甚广、水流较湍急处。成鱼主要在黎明和黄昏时觅食,以昆虫、蠕虫、鱼类为主,但其有些相近种只吃水果和种子(***吃植物的不是近似种 是同科不同属也不同种的克罗索马(Colossoma)属的黑银板红银板)。活动以白天为主,中午会到有遮蔽的地方休息。
成熟的食人鱼雌雄外观相似,具鲜绿色的背部和鲜红色的腹部,体侧有斑纹。有高度发展的听觉。两颚短而有力,下颚突出,牙齿为三角形,尖锐,上下互相交错排列。咬住猎物后紧咬著不放,以身体的扭动将肉撕裂下来,一口可咬下16立方公分的肉。牙齿的轮流替换使其能持续觅食,而强有力的齿列可引致严重的咬伤。
繁殖期时会将卵产在水中的树根上,卵具黏著性。一次可产上千颗的卵。亲鱼会有护卵的行为,受精卵在9~10天之后孵化(***这里写9~10天孵化 后面写36~48小时孵化 真的是前后自相矛盾 )。河水的氾滥情形会影响其繁殖的成功率。
食人鱼常成群结队出没,每群会有一个领袖,其他的会跟随领袖行动,连攻击的目标也一样。在乾季时,水域变小,使得食人鱼集结成一大群,经过此水域的动物或人就容易受到攻击。
(***当旱季来临时 水域变小 这时的食人鱼当然是最危险的 每条鱼都很饥饿 它们会先把水中的鱼吃掉 但是如果碰到游泳比较慢或是在水面挣扎的动物例如蜥蝪 水蛇 水豚(南美洲最大的啮齿动物) 被同巢欺负而掉入水中的白鹭鸶幼鸟…等 一定会整群的把任何入水的动物 吃到只剩下一堆白骨)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血的气味是引发大群食人鱼攻击的主因,但也有人认为是受伤动物所造成的噪音和水花引起它们的注意。
揭开“食人鱼”的神秘面纱
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原产亚马逊河,共有20余个不同品种。其中具有代表性也是目前在国内各市场俏销
的品种被称为红腹食人鱼,它们体型小巧,一般为25公分左右,色彩美丽,拥有墨绿色的鱼背,浅绿色的鱼体,火红色的腹部,性格却极为残暴。食人鱼长著锐利的牙齿,一旦被咬的猎物溢出血腥,它就会疯狂无比,用其锋利的尖齿,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一般疯狂地撕咬切割,直到剩下一堆骸骨为止。
在巴西的亚马逊河流域,食人鱼被列入当地最危险的四种水族生物之首。在食人鱼活动最频繁的巴西马把格洛索州,每年约有1200头牛在河中被食人鲳吃掉。一些在水中玩的孩子和洗衣服的妇女不时也会受到食人鲳的攻击。食人鱼因其凶残特点被称为水中狼族、水鬼。
在亚马逊河流域,牧民放牧牛群,遇到有食人鱼的河流,就会把一头病弱的牛先赶进河裏,用调虎离山计引开河中的食人鱼,然后赶著牛群迅速过河。而作为牺牲品的老牛,不到10分钟就被凶残的食人鱼群撕咬得只剩下一副白骨残骸。当地土著人借用其凶残的特点,在护城河中放养食人鱼,以抵挡猛兽的侵袭,并把它们供为神。
食人鱼颈部短(***一般的硬骨鱼类 大部份都无颈部 ),头骨特别是腭骨十分坚硬,上下腭的咬合力大得惊人,可以咬穿牛皮甚至硬邦邦的木板,能把钢制的钓鱼钩一口咬断。平时在水中称王称霸的鳄鱼,一旦遇到了食人鱼,也会吓得缩成一团,翻转身体面朝天,把坚硬的背部朝下,立即浮上水面,使食人鱼无法咬到腹部,救回一命。(***这段真的蛮夸张的 )
记者在南宁市海底世界亲眼目睹了食人鱼的“残暴”。数百尾食人鱼在一个长20多米的玻璃池内成群结队畅游。这些食人鱼自身不过七八厘米长,却在短时间内将管理人员放入的一条重达1公斤的草鱼吃得仅剩骨架。为了观赏者的安全,这个鱼池的外面专门标上了“危险请勿伸手入内”的警示语。
文章说,食人鱼在亚马逊河流域的河流裏去猎食其他鱼类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因为河水实在混浊,能见度通常不超过1米,而食人鱼发起攻击时离猎物的距离不能大於25厘米。另外,为了对付食人鱼,亚马逊河流域还有许多鱼类在千百年的生存竞争中发展了自己的“尖端武器”。例如,一条电鳗所放出的高压电流就能把30多条食人鱼送上“电椅”处以死刑,然后再慢慢吃掉。另一鱼种刺鲶(**也就是异型 琵琶鼠家族 Loricariidae )则善於利用它的锐利脊刺,食人鱼要想对它下口,刺鲶马上脊刺怒张,使食人鱼无可奈何。
广东省环保局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处助理调研员云永利对记者说,目前环保部门对食人鱼可能对我国生态造成破坏的担忧主要有几个方面,其一是担心水族馆一旦管理不力,容易造成食人鱼流入当地江河湖水中;其二是担心作为家庭宠物,食人鱼一旦失宠会被人们拿到野外放生;其三,由於食人鱼在我国国内有较大的市场,且饲养容易,利润丰厚,会有人建立大型或较大型的人工饲养基地,而这种基地一旦经营不善,或食人鱼在国内市场失宠,大量食人鱼流入自然环境就很难避免。(***在美国渔业署 这些食人鱼是被列管的是严格禁止进口的)
根据资料显示,食人鱼是卵生鱼类,繁殖并不困难,且一年可繁殖多次。食人鱼对水质没有特殊要求,弱酸性水质即可饲育良好,
雌鱼在产卵期可产出3000至5000粒鱼卵,受精卵经过36至48小时就可孵化出仔鱼,而仔鱼在48小时后吸收完体内的蛋黄素后就会自己摄食(**这一段好像跟我写的很像… )
,幼鱼经过15至18个月即发育成熟.
食人花
近些年来,许多报刊杂志不断刊登了有关吃人植物的报导,有的说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原始森林中,也有的说在印尼的爪哇岛上。虽然这些报导对各种不同的吃人植物的形态、习性和地点方面作了详细的描述,但十分遗憾的是,在所有的报导中,谁也没有拿出关於吃人植物的直接证据——照片或标本,也没有确切地指出它是哪一个科,或哪一个属的植物。为此,许多植物不家对吃人植物是否存在的问题产生了怀疑。
追踪有关吃人植物的最早消息是来自於19世纪后半叶的一些探险家们,其中有一位名叫卡尔•李奇的德国人在探险归来后说:“我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上,亲眼见到过一种能够吃人的树木,当地居民把它奉为神树,曾经有一位土著妇女因为违反了部族的戒律,被驱赶著爬上神树,结果树上8片带有硬刺的叶子把她紧紧包裹起来,几天后,树叶重新打开时只剩下一堆白骨。”於是,世界上存在吃人植物的骇人传闻便四下传开了。
这些传闻性的报导使植物学家们感到困惑不已。为此,在1971年有一批南美洲科学家组织了一支探险队,专程赴马达加斯加岛考察。他们在传闻有吃人树的地区进行了广泛地搜索,结果并没有发现这种可怕的植物,倒是在那儿见到了许多能吃昆虫的猪笼草和一些蜇毛能刺痛人的荨麻类植物。这次考察的结果使学者们更增添了对吃人植物存在的真实性的怀疑。
1979年,英国一位毕生研究食肉植物的权威,艾得里安•斯莱克,在他刚刚出版的专著《食肉植物》中说:到目前为止,在学术界尚未发现有关吃人植物的正式记载和报导,就连著名的植物学巨著,德国人恩格勒主编的《植物自然分科志》,以及世界性的《有花植物与蕨类植物辞典》中,也没有任何关於吃人树的描写。除此以外,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华莱士,在他走遍南洋群岛后所撰写的名著《马来群岛游记》中,记述了许多罕见的南洋热带植物,但也未曾提到过有吃人植物。所以,绝大多数植物学家倾向於认为,世界上也许不存在这样一类能够吃人的植物。
既然植物学家没有肯定,那怎么会出现吃人植物的说法呢?艾得里安•斯莱克和其他一些不者认为,最大的可能是根据食肉植物捕捉昆虫的特性,经过想像和夸张而产生的;当然也可能是根据某些未经核实的传说而误传的。根据现在的资料已经知道,地球上确确实实地存在著一类行为独特的食肉植物(亦称食虫植物),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国,共有500多种,其中最著名的有瓶子草、猪笼草和捕捉水下昆虫的狸藻等。
艾得里安•斯莱克在他的专著《食肉植物》中指出,这些植物的叶子变得非常奇特,有的象瓶子,有的象小口袋或蚌壳,也有的叶子上长满腺毛,能分泌出各种来消化虫子体,它们通常捕食蚊蝇类的小虫子,但有时也能“吃”掉象蜻蜓一样的大昆虫。这些食肉植物大多数生长在经常被雨水冲洗和缺少矿物质的地带,由於这些地区的土壤呈酸性,缺乏氮素营养,因此植物根部的吸收作用不大,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它们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变成了一类能吃动物的植物。但是,艾得里安•斯莱克强调说,在迄今所知道的食肉植物中,还没有发现哪一种是象某些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样:生有许多长长的枝条,行人如果不注意碰到,枝条就会紧紧地缠来,枝条上分泌出一种极粘的消化液,牢牢地把人粘住勒死,直到将人体中的营养吸收完为止。
关於吃人植物是否存在的谜团,现在还不能下肯定的结论。有些学者们认为,在目前已发现的食肉植物中,捕食的物件仅仅是小小的昆虫而已,它们分泌出的消化液,对小虫子来说恐怕是汪洋大海,但对於人或较大的动物来说,简直微不足道,因此,很难使人相信地球上存在吃要植物的说法。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虽然眼下还没有足够证据说明吃人植物的存在,可是不应该武断地加以彻底否定,因为科学家(不包括当地的著居民)的足迹还没有踏遍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许,正是在那些沉寂的原始森林中,将有有某些意想不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