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写作文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
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
《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
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
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
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
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
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
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
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 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 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 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 ... 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 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 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 军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 ... 引向了政治,实际 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 国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 路的。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炙业。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各国人士 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 ... 定居 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为 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 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 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 性的。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谁说“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财富 呢?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说战争胜败的关键在于人心是否团结,而能否获得人心,则决定于统治者是否 “得道”。这是一毋庸置疑的客观真理。
公元前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当时,曹操虽占据兖豫二州和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屯粮积骨,发展生产,但势力远不如实力雄厚的袁绍军阀。公元前199年,袁绍集中精兵10万人,骑万匹,准备进攻曹操,而此时他的谋士许攸因袁绍用人过疑而投奔了曹操。曹操闻之,高兴得从床上爬起赤脚迎接许攸,继而许攸给曹操献上了火烧乌巢计,烧了袁绍的军粮。袁军大乱,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完全崩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而袁绍打败的根本原因就是用人过疑,失去了人心。
所谓“ 得民心者得天下 ”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统治者好比是舟,人民士卒好比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楚汉争霸之时,西楚霸王项羽势力雄厚,英勇过人,但生性残暴。他进入咸阳城之后就不顾百姓安危,便烧 ... 伤抢掠,从而失去了民心。而刘邦却恰恰相反,他懂得体恤民心,体察民情,进入咸阳城之后就四处安抚百姓,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打败了项羽,成为了霸主,而项羽却无奈自刎乌江而亡。
如果袁绍能够用人不疑,得到人心,就不会导致全军覆没,凭借着他雄厚的势力,很有可能成为三国时期最强大的统治者。而西楚霸王项羽若能够懂得“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这个道理,就不会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 ... 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老.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北京高考作文题 以“说‘安’”为题材,“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自行选定角度写议论文. 以《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 “安”是一个美好的词汇,由她产生的联想总是让人心情舒畅的,比如安全,安宁,还有安静.总之,她表达了我们一切美好的愿望,国泰民安,人们安居乐业,都是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基石,也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前赴后继无悔地为之奋斗的. 对安全与安宁的追求,化作中国人民的团结勇敢,改变了中国内忧外患的历史,创造出现在胜过李唐盛世和康乾盛世万倍的和谐安定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人民描绘自己美丽的生活,建设我们深爱的祖国;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人民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大的奇迹. 范仲淹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不仅是警示,也是教训.历史上中国曾经因为一时的强大,安于现状,看不清国内,看不到世界,放慢甚至阻碍了中国的发展.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为一些那时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所困扰.安逸是毒药,会让我们忘记前进的脚步.不安于现状,才能推动我们进步.就像刘翔在雅典说的:“谁说亚洲人跑不进奥运会前八,我就是奥运会冠军!”掷地有声,我们就是要打破所谓的和谐,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 和谐安定的历史环境和不安于现状的追求,推动中国人民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从“神一”到“神五”的跨越,让中国的声音和五星红旗的问候从太空传到地球;她让小巨人飘洋过海,出现在美国NBA的赛场上,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入选NBA全明星的亚洲人;她邀请世界的客人来中国参加APEC会议、博敖亚洲论坛和财富论坛;她让海峡两岸的双手握在一起;也让我们对世界不和谐的声音说不;她让奥运会和北京携手…… 现在,我们即将成为这个和谐安定的环境的维护者和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历史赋予了我们安宁的生活,我更渴望我的祖国变得更加强大,人们更加安乐,这将促使我坚定“不安”地奋斗下去. 今天我学习了《中华古诗文读本》的第一首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首诗对我的教育很深. 诗中讲了舜以农民的身份被发现重用,胶鬲在被重用之前是个鱼盐贩子,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后而重用的,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宰相的位置.所以上天把这些重大的责任交给了他们,先困苦了他们的思想意志,劳累他们的筋骨,让他们饱受饥饿的痛苦是他们一天天的瘦下去、经受困苦的苦恼,这样,才会使人的性格变坚强起来,增强他所缺少的能力.然后才会明白:忧患可以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我还明白了人要想获得成功,取得伟大的成绩,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为这些理想而奋斗,不辞辛劳的努力学习,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成为最后的赢者。
【文章呢,还是得你自己写的啦.帮你提供点素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孟子侧重于“人和”,那么就从这方面入手】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1、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2、家和万事兴. 3、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4、众人拾柴火焰高. 5、团结就是力量. 6、人心齐,泰山移. 7、一双筷子轻折断,一把筷子抱成团.【其次,穿插一些实例也很重要哦】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4、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5、解放战争中, ... 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最后,这篇文章大概素材就到这里啦,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