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快问快答

肝炎病毒的种类

肝炎病毒的种类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肝炎病毒的种类

1肝炎病毒的种类

医学上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七种类型,其中乙肝是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本病遍及全球,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泻及腹胀,部分病例有发热、黄疸,约有半数患者起病隐匿,在检查中发现。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广泛存在于血液、唾液、阴道 肝炎

分泌物、乳汁、精液等处,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密切接触等传播,所以乙肝发病具有家族性。

但并不是每个感染病毒的人都会成为乙肝患者,这与患者感染的病毒数量、毒力和感染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免疫反应状态,也在乙肝病情和病程的转归上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出现下面结果:不发病且产生保护性乙肝表面抗体、长期慢性无症状带毒者、轻度慢性肝炎、重型肝炎。

甲肝病毒的定义: 甲肝病毒是一种微小的核糖核酸病毒,为肠道病毒72型,呈球形,病毒颗粒无囊膜,系对称的20面体,直径约27-32纳米,含单股正链核糖核酸基因组,长度为9487个核苷酸,仅有1个血清型。甲肝病毒含有3个主要的结构性多肽,分子量从32736-21824原子质量单位,后来证实尚有第四个多肽,约24800原子质量单位。这些多肽形成紧密的蛋白质衣壳,并含有甲肝病毒的核糖核酸,此核糖核酸具有传染性。

甲肝病毒在电镜下可见空心和实必两种颗粒,在免疫学上二者无区别。氯化铯中主峰密度1.33克/毫升,沉降系数为156-160S。 由于甲肝病毒的体外培养不产生细胞病变而且人体感染甲肝病毒,肝细胞的病理损害与病毒抗体几乎同时出现,并伴有排毒量减少,因此认为肝脏损害主要由于免疫病理作用,而不是甲肝病毒直接的细胞病理作用。 甲肝病毒可感染狨猴和猩猩,恒河猴和红面猴也可受染。福尔马林、氯、紫外线及加热煮沸,均可使其灭活。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传染引起的。

丙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但它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亚于乙型肝炎。

丙肝分布较广,更容易演变为慢性、肝硬化和肝癌。

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等嗜肝DNA病毒共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与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相似。

HDV与HBV重叠感染后,可促使肝损害加重,并易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HE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现认为属杯状病毒属。

应用免疫电镜(IEM)技术观察到 戊型病毒性肝炎

2病毒性肝炎的类型特点

(1)急性肝炎 起病急,有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腹痛、肝区不适、便秘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可伴有尿黄如浓茶水色,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大便呈灰白色。

并且根据是否出现黄疸,可分为急性黄疽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分为慢性迁延肝炎和慢性活动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的特点为病程超过半年,迁延不愈,症状及肝功能损伤并不严重,或反复波动,临床症状轻微。

慢性活动型肝炎的特点为病程超过半年以上,常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肝区不适等症状,肝功能持续或反复异常,有的患者可于颈、前胸部出现红色充血性皮疹,周围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形似蜘蛛爪(蜘蛛痣),手掌两侧肌肉处发红手心不红称为肝掌,面色晦暗,并可出现其他脏器损害的症状。

(3)淤胆型肝炎 表现类似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区别为自觉症状较轻,但黄疸重常伴有皮肤瘙痒,肝肿大,大便呈灰色,且黄疸持续时间长。

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表现者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4)重症肝炎 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由于病毒在肝内大量繁殖导致肝细胞大量坏死,病情进展迅速,很快导致肝功能衰竭,病死率极高。

有很多原因均可引起肝损伤,从而出现转氨酶升高和肝炎表现,其症状与病毒性肝炎常无明显区别,因此需结合病史、流行病学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鉴别。

常见的其他非肝炎病毒引起肝损伤的原因包括:EB病毒、巨细胞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引起肝损害。

药物性肝炎,在发病前有服用或接触过对肝损伤的药物史,如抗结核,化疗药物、抗真菌药物等。免疫性肝炎,主要是自身异常免疫反应,此类患者除常有肝脏损害外,常伴有多脏器损害表现。

3病毒性肝炎的病因

病毒感染(40%):

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较复杂,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疾病的机制也不尽相同。

甲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分别由HAV和HEV感染引起,HAV/HEV经口进入体内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并到达肝脏,随后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并出现粪便中。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脏。

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HAV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肝脏损害是HAV感染肝细胞的免疫病理反应所引起的;戊型肝炎早期肝脏的炎症主要有HEV直接致细胞病变,而在病毒清除期肝细胞的病变主要由HEV诱导的免疫反应引起。

传播途径(20%):

一般在发达国家以散发病例为主,发展中国家以流行为主。自1980年后中国新疆地区曾有数次流行,其他各地均有散发性戊型肝炎的报告,约占急性散发性肝炎10%,至少已有6个省市自治区曾报告发生戊型肝炎暴发流行。

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

传染源(20%):

甲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仅从粪便中排出病原体,血液中HAV主要出现在黄疸发生前14-21天,在此期患者的血液有传染性,有报道通过输血传播,但黄疸发生后患者血液通常无传染性。

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HAV的数量最多,此时传染性最强。

但至起病后30天仍有少部分患者从粪便中排出HAV。

4病毒性肝炎的食疗

虎杖甘草粥

【组成】虎杖20克,甘草10克,大米10克。

【制作用法】先将虎杖、甘草洗净,浸入600毫升水中约1小时后,入砂锅中放火上煎取水500毫升,去虎杖、甘草,加入淘洗干净的米,用慢火炖成粥,放冷食用。

【功效】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补益脾胃的作用,适用于病毒性肝炎急性期伴有黄疸者。

黑豆炖猪肉

【组成】黑豆150克,瘦猪肉250克。

【制作用法】黑豆、猪肉洗净,将猪肉切成1厘米见方的小块,与黑豆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去浮沫,后改用文火煨炖,待肉熟豆烂后,加入盐、味精调味,饮汤食肉。

【功效】具有滋阴润燥作用,尤其适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食用。

地耳粥

【组成】地耳草30克(鲜品60~90克),大米50克。

【制作用法】取地耳草洗净,用水800毫升,煎取500毫升,去地耳草,将大米淘净,加入地耳草汁中,用慢火熬至粥成,放温,1日分次食用。

【功效】清热解毒除邪,又能健脾和胃补虚,适用于急慢性肝炎(有黄疸或无黄疸)患者。

柳枝茶

【组成】一寸左右的带叶嫩柳枝2两。

【制作用法】嫩柳枝放入锅中,加水2000毫升,煎至200毫升,分次当茶服,每日1剂。

【功效】柳枝、叶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早期病毒性肝炎患者饮用效果更好。

泥鳅豆腐羹

【组成】活泥鳅5条,豆腐1块。

【制作用法】泥鳅剖腹去肠洗净,切段;

豆腐切成小块备用。

于炒锅中加入少量的油,至油烧至八成熟时,放入泥鳅爆炒后加入适量水煮沸,再加入豆腐,开锅后煮2分钟,加入盐、味精调味,并加适量的芡粉勾芡即成。

【功效】祛湿和中,清热散血,对肝炎病人具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对促使黄疸消退及转氨酶下降,比较明显,尤以急性肝炎更为显著;

马齿苋瘦肉汤

【组成】瘦猪肉250克,马齿苋300克。

【制作用法】猪肉洗净,切成2~3厘米见方的小块;马齿苋除去根、泥沙,洗净。

先将猪肉于汤锅内加冷水煮沸,去浮沫,放入洗净的马齿苋,武火煮沸后,转用文火煮至肉烂,加入精盐、味精调味即成。去马齿苋,吃肉喝汤。

【功效】猪肉滋肝补虚;

马齿苋清热解毒。两味炖煮,扶正祛邪,用治肝炎病效果较好。

5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1.抗病毒治疗

对慢性HBV感染,病毒复制指标持续阳性者,抗病毒治疗是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抗病毒药物,效果都不十分满意。应用后可暂时抑制HBV复制,停药后这种抑制作用消失,使原被抑制的指标又回复到原水平。

有些药物作用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

由于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有限,且仅当病毒复制活跃时才能显效,故近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倾向于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

2.保护肝细胞药物

益肝灵由水飞蓟草种子提取的黄体甙,可稳定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

用法为每次2片、每日3次,疗程3月。

3.休息

发病早期必须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轻、黄疸消退、肝功能明显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引起疲劳及肝功能波动为度。

在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后,再经1~3个月的休息观察,可逐步恢复工作。

但仍应定期复查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