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成人之美”的下句怎么对?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导读:谓君子当促成他人之好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朱熹 集注: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後汉书·王梁传》:‘君子成人之美’,其以 梁 为 济南 太守。《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又道是‘君子成人之美’,便是个漠不相关的朋友,咱们还要劝他作成这件事,何况我合他呢?解析君子成人之美是今天还活着的格言。《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意思是说,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程树德著《论语集释》说: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为一句古人成语,与《论语》所论近似。可断言此语非孔学独创,其意则为当时的品德标准。孔子常将君子和小人对说,此处亦然。君子一般作品德高尚之人解,小人反是。如今在民间,君子成人之美常挂在人们的嘴边儿上,但孔子的后半句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就不见了。千百年,《论语》一直是由仕(更广义的君子)的阶层代代下传的,但为什么只传了上半句?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谈到史书时指出,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这是因为某朝年久,修史之人都是本朝人,因此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修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这段话虽是谈史书,但讲出了一个意识形态流变的一个大特点,就是其内容的可操作性和趋利避害性,这两个特点在中国文化中尤其突出。一句格言,传着传着,味儿就变了。回到本题。君子成人之美,谁是君子?小人成人之恶,谁是小人?在今天人们往往以成人之美作为证明自己是君子的手段。当然,毫无原则不分善恶地成全别人不见得是成人之美、而有时是在成人之恶,但只要这样做了,起码不会被求助者当作小人;而如果不成人之恶,起码求助者会认为他求助的对象是小人。所以在今天,君子成人之美也常常成为两肋插刀助人行恶的自我号令,成为某些义举的口号。因此,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第一要义应该是明善恶、辨是非,然后再定弃取。知难行难矣!不然为什么完整的一段《论语》传着传着便丢了一半呢?这原因在于人总是在情与理的矛盾中生活着,难以避开误区。一个亲友犯法了,知情者就很痛苦。是助他出逃还是举报?是成其美还是成其恶?合计着有时心理的天平就倾向了感情而违背了社会公理和社会公德。还有更难的,选举领导人要你投票,这一票是投给私交好友还是投给品德高尚者,是投给老好人还是投给有政治能力的人?难哪。再进一步说,世事纷纭,每一个抱定行善主意的人都能分辨美恶吗?从君子成人之美中还可读出:人都有美恶,都有可能办好事和办坏事,孔子号召成全人的有德之举,不助他人的无德之事。但在实际生活中,人是和人而不是和德发生关系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那个活生生的人,那个求人的人又时常可能扮着笑脸拿着礼物,这就很难避免急他人之所急,成人之美(德)就变成成人之恶了。因此当今,在自然语义中,有人就已经把君子成人之美中的美理解成求助者高兴之事了。《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