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快问快答

周有光老先生去世了,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周有光老先生去世了,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周有光老先生去世了,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我没资格评价周老,但是好多人口气可真大,也实在太没礼貌。

“他只不过是活得时间比较长罢了。”

“他好意思侧身XXX等人吗?”

“他对语言学究竟有多大贡献?”

“不过就是一个老愤青罢了。”

几句话和类似几句话的文字看得我真是生气。

他对语言学的贡献不是当代人就可以肆意评价的,汉语拼音方案委员有十二个人,有人说排名分先后了吗?主任才能被称为“之父”吗?大家的credit怎么分的,我们现在就能知道了吗?他本人也并不喜欢这个称号,也从未承认过这个称号,你们嘲笑般地说他“好意思吗?”作为一个普通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受益人,你们怎么好意思这么说他?

汉语拼音方案之父,无非就是一个简洁的称呼和符号,对于不了解周老的人来说,看到这个名号,不就一眼得知逝去的这位长寿学者毕生最大的成就和贡献是什么了吗?周老因为这个称号占用了最大的引用量还是收了最多的钱了?他因为这个称号卖书了还是开讲座赚钱了?媒体取名的锅,为什么要他背?

我查证了一下《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

此文是1998年周老自己撰文,周老讲了当初自己因为爱好,介绍各国古今字母的文章(最早的科普文章吧),发表在《语文知识》上,1952年还集结成书《字母的故事》(书中有一些对字母极力推崇的观点我也不是很赞同),此书1952年出版。----我想这是周老“半路出家”参与了汉语拼音方案的一个原因,他对拉丁字母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

1952年-1955年三年期间,国家推动成立了文字改革会议,讨论了好几套草案。其中一共有六种方案:四种民族形式,设计者包括吴玉章、丁西林、黎锦熙(改良注音字母)、陆志韦、郑琳曦(汉字笔画式音素字母结合为音节),一种拉丁字母形式,一种斯拉夫字母形式。到了1955年6月,正式又形成了甲乙两组方案,甲组:汉字笔画式,也就是民族形式。乙组:国际通用字母,也就是拉丁字母拼音方案。

最终,是由叶籁士、陆志韦和周有光三人起草的关于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的最初的草稿。从这一点来看,我觉得周老作为main contributor是没错的。《初稿》发布后,又经过接受了人民群众的建议、主要讨论了jqx、gkh的问题、以及是不是要采用斯拉夫字母(受前苏联的影响,但是从周老对前苏联的态度来看,我想他是反对采用斯拉夫字母的)。

指摘拼音方案不够好的,我尊重对此套方案存疑的观点。作为对外汉语专业、语言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我自己非常赞成汉字简化、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这两件事发展到现在都不容易。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了解了这套方案,可以说,从我们六七岁入学开始,这套拼音系统就成为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了。当初从无到有的困难我们不得知,即便是贡献了十二分之一的力量,也是伟大的,值得尊敬的,值得缅怀和感谢的。看到这一条评价“久居门内的门外汉”,我真得笑了。不知道朱德熙、赵元任等老前辈有没有勇气这样评论别人。

周老自己说了:

周老所“创造”的学问:

第一作者: 《语文闲谈》

合作作者: 《汉语拼音方案》

第一作者 :《比较文字学初探》 (本人不懂文字学,不太了解比较文字学这个领域的发展状况,搜了一下感觉是比较小众的研究领域)苏培成教授的评述:

不算创新,算作传授的学问(私以为算理论研究的综述性著作):

第一作者:《世界文字发展史》

目录:

Author:《汉字改革概论》

周老今天得到大家的推崇,只是因为他活得比别人久吗?

他令我尊敬的是,他直至去世,他都没有前后不一致、信仰和观点随着时代而改变的言论,112年的生命里,他的坚持和主张不以自己受难和受重视而改变。

我看了好多篇访谈,没有哪句话看出周老是激进的老愤青。那个微博截图完全是断章取义,没有联系上下文。周老如若知道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让不负责任的谩骂成本如此之底,他老人家,应该也是豁达一笑吧。

一个人活五百岁,也不一定有周老的成就和见识。周老的112岁生命,都是处于时代潮流的中心,他在时代的漩涡中依然保持独立思考,不悲愤、不气馁,而是乐观豁达的活到了112岁,作为一个亲历者和孜孜不倦的思考者,他笔耕不辍,撰文指导如何认识当代世界、认识我们中国和世界未来、如何认识汉语现代化的意义、如何从神权、君权走向民权、如何从神学走向科学,深入浅出,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和追思吗?这是大时代风云巨变加上个人经历的沉浮才能凝结的智慧与观点,你我活了不过数十载,哪来的自信和口气肆意评价?

周老说了,人要有批判精神。说他的成就是因为活得久,争论他究竟是不是语言学家,甚至还要从被引量来鉴定他的学术成就的,意义都不大。我想他也愿意看到大家对他的观点、对他的学问的批判。而不是因为今天大家在微博和朋友圈争相追捧他,你为了唱唱反调显得自己很有独立思考能力、自己很与众不同、自己很牛叉,而说出一些让人看着非常可笑又可气的话。

也不同意一些人对“大师”的定义,现在的大师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自然不容易;过去的大师做得是从无到有的工作,是在文化荒原上栽小树,哪怕是一点点,都可称为大师,前者和后者哪个更不容易,我觉得不好判断。但是,用现在的标准去定义那个时代的学者,不公平。

引用的访谈出自:

这样的访谈很多,多看几篇,多比较一下,就知道他老人家的政治思想大概是怎样的了。有很多人为他撰文,也都可以看看,也知道他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也能大概知道为什么他有这样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