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快问快答

衣冠禽兽原本是一个褒义词,为何会变成一个贬义词?

衣冠禽兽原本是一个褒义词,为何会变成一个贬义词?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衣冠禽兽原本是一个褒义词,为何会变成一个贬义词?

“衣冠禽兽”原本指为官做宰,是一个褒义词,后来却成为一个贬义词,指那些品德败坏、道貌岸然,看上去衣冠楚楚,行为却禽兽不如的人。

衣冠禽兽一词来源于明代官员服饰。明代官员服饰样式与官员品级对等,有着严格的等级。官员服饰前的补服纹样一般为 飞禽走兽。文官绣飞禽,按照品级分别是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绣走兽,按照品级分别是一品麒麟、二品狻猊,三品虎,四品豹,五品熊,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因此用衣冠禽兽形容为官做宰。

仕途为官为世人所羡艳,因此衣冠禽兽是褒义。但是,古代的社会决定了以官员为代表的统治系统和以平民为代表的被统治系统始终处于对立面,其中的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的。随着官员素质的逐渐败坏,官僚阶级的腐败堕落,百姓深受压迫与剥削,逐渐对统治阶级失去希望甚至深恶痛疾,对官僚的形象产生巨大改观,渐渐地衣冠禽兽不在单纯地指为官的人,更用来形容表面纯良但其实道德败坏的伪君子,也就成了贬义词。

衣冠禽兽最早用于贬义是在明末陈汝元的《金莲记》里,“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 清代开始普遍用于贬义,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就在《镜花缘》里写道:“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由此也可窥探:封建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已经极其尖锐,百姓对于官僚已经极其不满。同时,从文学角度讲,文化的来源与发展有着莫大的联系,也有着巨大的差异,研究文化要追本溯源。

因为中国的文化历史实在是太源远流长了,历史上很多的古语流传下来其实都会有巨大的含义上的改变。所以在现如今,让任何一个学习过衣冠禽兽这个成语的人来解释这个成语,都会觉得就是指那些内心龌龊肮脏,奸诈狡猾,但是外表看起来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的那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伪君子,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样的词语在过去居然曾经是一个褒义词。

但是衣冠禽兽这个成语最初确实是用来夸人的褒义词,禽兽这两个字,在我们现在看来肯定不是什么好词,但是在古代,飞禽走兽其实是有很重要的地位的,像仙鹤,老虎等这样的动物图案或雕刻,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用的,必须得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行。在历史上,从明朝开始,朝廷官员的官服上开始出现这些飞禽走兽的图案,而这些图案不是想绣什么就可以绣什么的,不同的品级有不同的规定。

正因为只有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能把这些飞禽走兽绣在衣服和帽子上,所以在当时禽兽不但不是一个不好的词,而且还是一种荣耀,因此衣冠禽兽这个成语在当时正是形容一个人有身份有地位,可以在衣物上绣禽兽的图案。但是后来在战乱中很多官员开始剥削压迫百姓,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对于官员们产生了巨大的厌恶感,衣冠禽兽这个词的含义也就逐渐变味,到现在成了彻头彻尾的贬义词。

其实还有很多古语古今意义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无后一词本意是子女没能赡养父母,传到现在变成了没有后代,因此成为无数家长的催婚利器,可见我们作为中国人还是要加强对历史文化的学习,才能少闹笑话。

在明朝时期,贪腐现象曾一度非常严重,后来一位民间作家在书中首次把“衣冠禽兽”当做贬义词使用。这样下来,衣冠禽兽便成了一个贬义词。

主要还是因为明朝官员贪腐严重,有作家就把衣冠禽兽在书中当做了贬义词使用,后来也就盛行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