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快问快答

盖里奇手法是什么?

盖里奇手法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盖里奇手法是什么?

在影片中充斥了无哩头的英式对白和匪夷所思的巧合,酷炫镜头、快速剪接和英式摇滚,这些招数就被称为盖里奇手法。

区别在于蒙太奇是正常的剪贴组合,而盖里奇则是匪夷所思的剪贴组合

盖里奇的本土嫁接

相当一部分欧美黑帮片的粉丝一眼就看出了“石头”手法的出处,于是就有明白人在网上抨击“石头”是抄袭之作,其实宁浩在DVD的导演访谈里早就明白讲“石头”是借鉴了盖里奇的手法。盖里奇号称是“英国的昆丁”,这位电影放映员出身、靠拍MTV起家的英伦痞子只拍了两部片子(《两杆大烟枪》、《偷抢拐骗》)就卓然成家,他的片子里充斥了无哩头的英式对白和匪夷所思的巧合,酷炫镜头、快速剪接和英式摇滚是他惯用的招数。同样是MTV起家的宁浩“在经过多次试验后”最终选择了盖里奇手法并且坦然承认,相比于那些名声在外的大牌们四处偷师却藏着掖着,应该说这是中国新生代导演心态的转折。

在本土化移植方面,宁浩选择了几个重要元素进行切入——城市、方言、背景音乐、人物设计。首先是城市,宁浩自己也提到,重庆这个城市既有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又因为自身的转型气质为故事的张力提供了可能,所以我们既看到了过江索道又看到了满街的拆字,脾气暴躁的对白也印证了重庆人的火爆性格。不得不提的是语言设计,除了四川话,导演还让保定话、东北话、香港普通话、青岛话、天津话轮番上场。道哥那一句“我的事业还在上升期”很有周星驰的民俗风格,而麦克半生不熟的“顶你个肺”也被网友频繁使用。最出彩的要数青岛演员黄渤的“本色演出”,他在剧中说的是最正宗的青岛方言,那一句“牌子!班尼路!”已经成为名言,而他和老包的几次遭遇中因为对方听不懂青岛话而重新用“普通话”翻译一遍的设计也令人喷饭。

人物设计体现了主创的用心,老包利用小便红外原理的小聪明,给“棒棒”们开完会的洋洋自得,动不动就抽出皮带打人的三宝,喜欢穿花衬衫充大佬的道哥,在墙上喷“拆”字的四眼,全副高科技但是处处受制的麦克,靠“虚情假意”的艺术来“勾女”的谢小盟等等。群众演员同样出色,比如那群认为老包在“文明执法”的棒棒,还有那两位永远嗑着瓜子看着短信的旅馆服务员,每一个人透射出来的都是浓郁的本土气质和令人信服的表现,在这样的氛围中,再离奇的情节也会被提前认同。

盖里奇习惯在自己的电影中使用有冲击力的摇滚,宁浩则给“石头”用上了京剧、琵琶等等,许多借用的旋律也被他重新编曲,在本土音乐的强力衬托下,整部电影的节奏感和立体感呼之欲出。

王小波曾经引用过拉封丹寓的《大山临盆》,“大山临盆,天为之崩,地为之裂,日月星辰,为之无光。房倒屋坍,烟尘滚滚,天下生灵,死伤无数.......最后生下了一只耗子。”我们的大师在功成名就之后就总免不了“大山临盆”的尴尬。“石头”叫座之后也有许多批评的声音,一部分认为它没有思想内涵,另一部分认为它还存在硬伤,其实这些指责全都是源于大师们培养出来的思维定势。为什么一部片子就一定要教人学习哲学学习美好未来学习中小学生不上网吧?普罗大中为什么就不能有纯粹的乐趣?有关硬伤就有些无奈,你不能责怪中国观众的挑剔,因为自《十面埋伏》以来,大部分观众就只能靠着给漏洞百出的大片挑错来值回票价了。

现在还看不出小成本影片的大面积的春天,客观地说,“石头”的成功也是因为有太多烂片的提前铺垫。“石头”留下了一个光明的片尾,一直尿路不畅的老包忽然就能淋漓尽致了,多么希望我们本土的导演也能因此而茅塞顿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