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快问快答

中国式相亲你怎么看?

中国式相亲你怎么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中国式相亲你怎么看?

昨天不小心看了一档新的相亲节目,金星主持的,名字叫《中国式相亲》。相亲节目也看过不少了,这样现实又丑陋的还是第一次见。

节目还可以称为带着爸妈来相亲,第一期是男选女。现场简直可怕,终于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中国女人不结婚了。

第一组嘉宾是这样一个阵容。男人是幼儿园园长。

有一个强势的二姨,和一个很疼儿子的妈妈。

二姨的择偶要求(没错,全程都是她在选)是这样的。

还解释说明了,自己需要一个能干活的。

知道的是来相亲,不知道的以为挑保姆呢。

不过儿子的脑子还比较清醒,他在同意了二姨的说法之后极力要求要挑一个漂亮的。

第二个嘉宾23岁,无业游民。

妈妈说因为自己是高级营养师,所以选媳妇要选手热的。为什么呢?因为宫寒的女人生的孩子可能有问题。(伪科学!)

嫁到他们家估计就一个任务,给婆婆生孙子。

哦,不仅如此,男嘉宾还加入了自己的条件,要能照顾自己。

这是找媳妇养孩子的。

第三位男嘉宾是培训机构的老师。

在他妈妈口中,是黄晓明和李易峰的结合版大帅哥!本人长这样。

下面还有两位比较正常的。

海龟健身男。爸爸外交官,妈妈医生。

这组的爸妈是在场少数的正常人,择偶条件也比较正常。

第四位也比较正常,父母给出的条件就是儿子喜欢。在场的另一组正常人。

下面介绍一下女嘉宾吧。

第一位是留日的女博士。被男嘉宾说长得像陶晶莹。

很幽默风趣,说自己是二次元老公无数,三次元单身狗。

阅历也很丰富。基本上不管妈妈们说什么她都能侃侃而谈。

妈妈最爱款,出得厅堂,入得厨房。

但是看看男嘉宾的反应,大部分男嘉宾异口同声表示不漂亮不行。

这位女嘉宾后来和清华男成功牵手了,又上来一个替补男嘉宾。一上来就表示自己需要一个会照顾人,顾家的。

结果话音刚落,就来了一位成熟稳重会照顾人的,金星都觉得很合适。

女嘉宾长得很甜美,一出场就吸引了所有男嘉宾的目光。

一个个马上号叫“我的菜”。希望自己父母马上爆灯。

女嘉宾是带着自己煲的汤来的,男嘉宾一听更高兴了,表示娶了她不愁吃喝。

这看来不是给自己找老婆,是找一个无私付出能生孩子的无偿保姆啊。

但是反转来了。这个女生的背景惊呆了所有人。长相俏丽的女嘉宾40岁,是一位单身带娃的单亲妈妈。

刚才还喊着这是他理想型的男人们,都闭嘴了。

除了单身带娃,来让我们看看这个女生的其他背景吧。

40岁,168,盘靓条顺,炖汤店老板,在上海有房有车。

男嘉宾们说:如果她20岁,我肯定给她爆灯。

现场男嘉宾的父母们,已经完全忘记“得体”二字怎么写。感觉像是出钱的甲方,趾高气扬地挑选着“货品”。

有位男嘉宾越过父母爆灯,他妈妈就开始公开羞辱女嘉宾了。对女嘉宾说,我家儿子就是为了怕你尴尬才亮灯的。

后台的男嘉宾还在嘲笑台上的小伙子,说他初恋找了一40岁的。

特想问一句,40岁怎么了。这几位20几岁,事业无成,毫无优点的男嘉宾,除了能在这里炫耀自己年纪小,还有什么比得过这位40岁的女嘉宾。

后台如此,台前的人也继续插刀。还搬出了男人40是抢手货。

质问女嘉宾有什么能力能够在10年后还拥有他。

男人40岁就是抢手货,现在40岁的女嘉宾就是赔钱货?

一位50几岁的女性,在羞辱40岁的女性。在她的认知里,女人的价值是和年纪划等号的。直女癌对同性的恶意,太可怕了。

一个一事无成的男人,竟然可以对一个事业有成,且漂亮的女孩挑挑拣拣,唯一的原因就是他年纪小,她年纪大。如果同等地条件对调,一位40岁事业有成的男人,和20岁一事无成的女人呢?这种事情就是我们的日常了。

第三位女嘉宾是一位海龟创业者+白富美富二代。

一上场男嘉宾就疯了。

父母们也都很喜欢,急着把自己的儿子摆上货架,任君挑选。可是你们的条件真的配不上你们的眼光。

最可怕的是,每个都对自己儿子蜜汁自信,介绍自己儿子是黄晓明和李易峰的结合体。

刚刚对女嘉宾各种攻击的那位妈妈也变得慈善起来,说喜欢女孩正能量。

刚刚那位自强不息的单身妈妈哪里不正能量了?为什么单身妈妈不符合标准?这位妈妈说了,我儿媳妇要给我生两三个孩子的,你年纪大了。

全程,没有人关心女嘉宾的心路历程,爱好兴趣,生活圈子。没有人关心喜不喜欢,性格是否相投。男嘉宾看脸看年纪,妈妈们看能不能生孩子,能不能做家务。

20几岁的男人都还是父母口中的孩子,要找个老婆照顾。这些男人自己也仿佛断了幻肢,没手没脚,一个个都要找个人照顾自己。总结了一下他们的择偶标准:一个能生孩子的保姆。

男性和女性一起,在这个节目上无休止地物化女性。

年龄、容貌成为衡量女性价值的标准,能不能生孩子也成为了加分项。而持有这个观点最严厉的执行者,竟然是女性本人。年纪大了就贬值,不够漂亮就不够有价值,就是这样的价值观,再不断被提及,重申,灌输。

《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中也有这样的情节。20岁的小姑娘喜欢的男人,喜欢上了40岁的姐姐。20岁的小姑娘便来质问40岁的女人,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勾引男人?

但是这位40岁女性的答案很解气:“早晚有一天,你也会变成自己瞧不起的老女人。这个世界给予女性的诅咒已经太多了,不要再诅咒未来的自己了。”

只能以年龄攻击别人的人,大概除了年轻一无所有。但所有人都会变老,容貌也会变老。

看了这个节目,终于知道为什么现在很多女性选择不结婚,选择做别人口中的“剩女”。跟这样,把自己视为生育机器,免费保姆的男人结婚,不幸一辈子。跟这一切相比,家里的催婚根本不算恐怖了。

最后,这个节目开始的口号就让人那么不爽:“一人脱单,全家光荣”。

就是看多了这种低质量的婚姻,现在的女孩们才选择了高质量的单身。单身怎么了,吃你家大米了?

这个节目其实是当下中国人婚恋观的真实展现。看了第一期。先吐槽几个点。著名女性直男癌患者金星女士眼睛一刻都离不开提词器地带着自豪的笑容把自己的新节目介绍给观众,还提出一个口号,“一人脱单,全家光荣,有爸妈更放心”。

前面半句的确是当下社会现实的写照——中国人热心肠的生殖焦虑时常蔓延到别人身上。一个大龄未婚青年往往是一个家庭所有成员的心理负担,若这个家庭不因此而焦虑,那么休想得到周围人的理解。

可是后半句,家长在,真的能更放心吗?截图中的男主角摇了摇头说,“她(二姨)把(我择偶标准中)最重要的一点给我抛弃了”,并露出羞涩的笑。

互联网把两代人之间的认知差距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仅就婚恋观来说,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一份调查报告中称,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青年人择偶的关键因素是本人成份、政治面貌和家庭出身。到了八十年代,历经几番政治运动、政治面貌、家庭出身已不再成为择偶的关键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学历和财富。

而现在,青年人在择偶时,最看重的是感情投入,其次是容貌外表和兴趣爱好,而将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作为择偶必备条件的仅有28%和21%。(想要申明一万遍的是,找对象看脸真的没什么错。)

(婚恋观真乃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价值趋向的晴雨表。)

然而生活在21世纪,思维还停留在大饥荒年代的二姨并不理解,面对男生“美丽大方”的择偶标准,带着满脸自信的一句“美丽的脸蛋生不出大米”真是极有道理的废话。

这个脸上挂着淳朴且自得的笑容的东北妇女更在意的是儿媳妇的实用性——“只有干才能活,不干不能活”。又是金句,听上去押韵,仔细一想真觉刺耳,如萍听了都会想射击。大概从这位东北妇女的每一丝皱纹里我都能翻出一个“吃人”。

不得不承认,“男主外,女主内”的中国传统家庭模式纵容着中国的大老爷们儿极少参与家务活动,女人们也便有了“女人就该做家务多干活儿”的自觉,这一点在北方特别明显,东北尤甚(一枚地图炮)。男性在择偶时也格外留意这方面的特质。

武志红(《巨婴国》作者)曾说:“中国人的情感模式普遍都是在找妈妈。”所以在魔幻的中国式相亲中你可以看到,适婚小伙子找妈妈,父母帮儿子找妈妈,金星帮你找妈妈。

(全方位展示一下金星老师的自豪脸)

以及,除了帮适婚青年找妈妈,还要给自家未来孙子孙女找妈妈。

繁殖向来是中国家庭最重要的任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活生生捆了中国人几千年,只怕是还要继续捆下去。仿佛内心深处积攒多年的不安全感只能用延续基因这种本能来克服。

中国人结婚,向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上到父母,下到孩子,每一个家庭都有数不清的“不能被拆散”的理由。

明星夫妻的任何选择都比普通人掺杂了更多需要考虑的外部因素。不考虑“合伙人婚姻”存在的情况下,从文章到林丹,再到陈思诚,三段没有“及时止损”的婚姻,都牵扯到一个问题——孩子。

一句“孩子是无辜的”就能搭上一个女人十几年甚至后半生的日子。

即便雪姨听了都想骂人,这种“繁殖婚姻”至今仍遍布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出身传统家庭的女性往往在性别意识形成期一直伴随着家中“男强女弱”的相处模式——男人外出工作赚钱,回家甩手掌柜;女人外出工作赚钱,回家家长里短——仿佛男人天生就有免于参与家中琐事的特权,而女人活该忍受家务的繁杂。

同时,女性在家务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使得家庭反而成了她们最需要守住的战场,仿佛女人失去家庭就失去了一切。婚姻里,女人反而成了输不起的一方。

(太喜欢这个女博士了,出于私心放一张图)

精神分析学派总喜欢把从人性格中看到的东西和童年阴影联系起来,于是原生家庭成了一切问题的来源。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样就是把我们的一些不足可以归咎于和推脱给父母,事实上不可能也不应该。 原生家庭理论只是希望可以通过原生家庭,换种方式重新认识自己,帮助人从过往的心理缺憾中挣脱出来。

当下中国的男权社会里,男性在不管在社会还是家庭中都处于强势地位,简单来说就是“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的原生家庭成长出来的女性容易形成“自尊感较弱”的性格特征,遇事特别容易被说服,在爱情里成就感也低,遇到问题下意识会想要委曲求全。

于是,佟丽娅说,“回家就好”。于是,谢杏芳说,“我们一家人风雨同舟”。

带着偏见说一句,美女本应该是明艳且嚣张的,佟丽娅们偏偏活得卑微,在婚姻里愿意一而再地选择容忍。中国式的“不离婚”里处处都是“识大体,懂忍耐”的佟丽娅的影子。所以,我并不想问佟丽娅,你为什么不离婚。又或者,中国式的“不离婚”有一个更为魔幻的理由:即便男尊女卑,女人做低伏小却把控着财政大权,男人无论如何作天作地始终要在“钱”上低了头。

但是事情也在逐渐好转,列个数据吧:80年代以前,中国家庭的离婚率约为0.44%,再婚占结婚总数的比例不足1.2%,而2013年的数据显示,国人离婚率约为2.3%。在65年间增长了5倍,再婚占结婚总数的比例为10.6%,增长了将近8倍。

———————————————————————————————————————————

其实这个答案其实是我兴之所至了,想到哪就写到哪。因此有必要解释一下。

我并不是希望每一段婚姻关系在遇到问题时都选择离婚,而是希望,在面对问题时,离婚可以成为一个选项,“为了家庭不能离婚”不再是一个紧箍咒箍(同理“年纪大了快结婚”)。

我无意批判文中的哪一个单独的个人,其实,每个人、每个家庭的选择都无可指摘。社会发展的意义就在于,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过的生活。只是当这些让人不舒服的言行成为普遍现象,这就成了一个社会的魔幻——在中国,千篇一律的教条下,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缩影。

可是,婚姻的基础不应是包容,也不是隐忍,更不是钱;而是爱啊!

走入婚姻的理由不应是我需要或者别人说我需要,而是“我愿意”。

毕竟,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同性恋婚姻已经合法化了;而在大陆,妻子们仍需要在婚姻里遵守着单向包容的所谓“美德”,体验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

说到"中国式的"就会想到群体性的不良习惯,如"中国式的过马路“或鸡飞狗跳的"中国式离婚",那么《中国式相亲》是怎样的呢?

传统意义上的相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早成过去式,而闪婚闪离已不鲜见的今天,父母长辈对子女婚恋的参与,仍然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常态。因为结婚不仅是两个人的事,它关系到两个家庭的融合,家长过来人的眼光,对相亲的成功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毕竟受父母祝福的婚姻更容易幸福。

抛开那些公园代子相亲,越俎代庖一手包办的不谈,东方卫视的大型生活类服务节目《中国式相亲》,很好的发挥了家长在相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有父母更放心”,"父母的意见只是参考,最终决定权还在子女手上”,创新了两代人同场相亲的节目,大大拓展了节目的意义和边界。

同老牌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相比,也有介绍,询问,再选择等基本程序,这节目家庭组团参加,导演将各种婚恋问题巧妙揉合在每期节目中,话题丰富,又不着痕迹。

比如某集中那个叫李华的女孩,作为有六个兄妹的家中长女,因贫中断大学学业,到深圳打拼多年,负担起家庭重责的故事很励志。这个二十八岁渴望婚姻的女子,其实就是个凤凰女,虽然弟妹都长大了,可这样坚强优秀的女子,在得到现场家长一致好评和祝福后,却无一相中。

她眼中的落寞,真的让人感叹: 家庭负担重的凤凰女(男)真的不容易。好在上场的嘉宾素质情商都很高,没有让李华太难堪,婉转地说了"爱好不同“,"年龄差”啊,"距成都有点远”这样的客观的理由,对女主大加赞许并祝福,否则她会泪洒现场的……观众于心都不落忍,一个优秀的女孩,仅仅因为家庭出身被放弃了。

该节目家庭氛围感强,参与嘉宾都表现欲强,节奏明快,也强调文艺健康的婚恋观。了解相亲对象中有《小小少年的幸福》,是爱吃鸡蛋饼这样清新,并不直接表述收入,财产等炫富话题。

作为首位电视红娘,金星表示参与节目是看重节目的服务性,真实性(虽然播前可能会有彩排),并保证参与者都是精心挑选的,以相亲结婚为目的素人。

但凡相亲类节目也常受目的不纯,成功率不高等质疑。

虽然金星在该节目中并不太出彩,她不再"毒舌",极少发表个人意见,变得温柔简约起来。观众也有直呼不习惯,但相亲后期,观众弹幕点评,又弥补了这个遗憾,不得不该导演很高明。

也许《中国式相亲》就是一场脱口生活秀,五彩斑澜,成了是缘份。在这个佛系青年懒得恋爱结婚的时代,将相亲变得有趣好看,也不失一件好事吧!

一感谢阅读一

关注我,元元与您共品百味人生。

中国式相亲是什么样的?真的是这样吗?

关注情感铺子,总有你想要的:

1、这个问题是问中国形式的相亲吧,不是说那个相亲节目吧。

2、相亲不是婚姻或者情感最好的方式,但是提供了最直接的可能性,目前来看,它不是最优解,但是最有效的。

3、我觉得不应该排斥相亲,提供一个邂逅的机会,也许好的情感需要相遇。

4、不依赖相亲,不抛弃,不排斥,正确面对。

首先我认为所有的综艺节目的宗旨就是收视率,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崇尚不婚,晚婚,但是父母接受不了这一个观点,在他们看来,结婚就应该找到门当户对的人,哪有那么多真感情,两个人时间久了就会有感情。但是这个节目我都看了,唉,从以下几点说吧。

1. 不管男生女生,只要是海归派,创业派,所有人都争先恐后的选择,但是海归不一定有能力,创业不一定有想法,不要盲目崇尚海归,创业,有些踏实肯干的我觉得更有发展。

2. 以我的条件我估计上去都不会有人爆灯,男的都是老板,最差的也是经理,家庭条件优渥,女的不是富二代就是创一代,很少有小职员,原来现在的相亲市场竞争这么激烈啊。

3. 尽管现在大龄单身男女不少,但是这样的节目更多像是在市场挑选东西,两个人在一起更多的都是眼缘,结果男女都不见面,越来越像古代的结婚,只有洞房才能互相看到彼此。

综艺节目更多的就是图个乐呵,认真你就输了。

但是不管男女,都不能过多注重外表的光环,谁也不能保证十年后的彼此,做好自己,静静等待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

独生子女压力大成长大负担大,没有机会找到理想伴侣,婚姻变质倒退了。

我们这一代人是幸福的都是自由恋爱找到志同道合的爱人。

而相亲是做媒而相亲的模式在中国兴起。

小孩一般是以感情为基础的,而仅有感情是不够的,所以,家长经过了风雨的洗礼最有经验,一眼能看透对方。

农村计划生育女孩少也叫苗少,一般生男孩传宗接代。

城市人生活好成功人多生的都是女娃多,这样凤凰男就通过网络,工作学习生活中相中了对象。

条件高的父母都去赶集卖菜一样摆摊设点给儿女招亲,公园相亲角人山人海的热闹。

恋爱是俩个人的事结婚是俩个家庭的结合,门当户对很重要。

我也父母作主连婚礼没办,推上自行车结合了三十七年。

幸福快乐平安安全的到今天了。

中国大龄单身青年还是很多的,忙碌和高压力的生活,成天加班出差的快节奏让很多青年面临找对象问题犯了难,于是相亲成了快速找到另一半的快方法,因此催生了不少相亲机构和节目,像珍爱网等,像非诚勿扰等大型相亲类节目也是不少。从此中国式相亲这个代名词变得耳熟能详。之所以称为中国式有他的特点。

第一,相亲往往比较直接,以结婚为目的,因此需要对家庭尤其收入,家庭,工作,房产等进行详细盘问,使得相亲功利色彩比较重。

第二,相亲直截了当,缺乏相互进一步了解的时间和想出来,因此即使相亲成功正真走入婚姻殿堂的少之又少。

第三,带着父母去相亲,尤其丈母娘,让相亲变成了相财产。

第四,各类相亲节目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家的某些婚姻观和生活价值观。

总体而言,相亲是解决大龄青年的找到另一半的好方法,但是还是要有走心的相亲而不是中国式随大流的相亲。你们懂得。

最初人们结婚,动机非常淳朴——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水平。至于爱情,在物质短缺面前是种奢侈。因为短缺,一个人的生产力又很有限,所以需要形成生产单位。一男一女生产力有限,他们结合后分工合作便能提高生产力,他们生的孩子也能成长为新的劳动力,孩子将来跟他人结合为夫妇,于是两个家庭建立起了联系,生产力进一步升级。

所以结婚的目的也很明确,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水平,至少不能让结婚把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拉低。生产力的形式在变化,今天的衡量标准不再是家有几亩田和几头牛,但婚姻的目的始终没有偏离初心。

愚公跟智叟说,我移不完山,还有子孙来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这句话固然豪气万丈,但不可缺少一个前提条件:媳妇,而且无穷匮的子孙,也需要找无穷匮的媳妇。

愚公毫不怀疑这无穷匮的后代媳妇将会适时出现,毫无怨言毫不质疑地加入愚公家族的移山运动,这也正是为什么这则故事戛然而止,神仙突然出现,在故事最后显灵把山移走,还将愚公树立为先进典型表扬一顿,对智叟则嘲讽一番。毕竟故事诞生的时代人们生活还很艰难,需要一点这样的美好结局。

从天坛公园到人民公园,一把年纪的大爷大妈蹲在人肉牌子后面待价而沽,加之大爷大妈群体因为一些别的事舆论形象本已不大理想,在媒体报道三言两语的勾兑后顿时变得面目可憎。然而这些爹妈前线试探,背后少不了子女的默许或明许,他们的父母能在市场上卖白菜,是因为他们自己甘心成为白菜,牌子上的条件要求,文案说不定就是他们本人操刀。

做一颗白菜当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但选择做白菜就得接受一套相应的结果,白菜找伴侣也只会遇到白菜。同时还要接受未来的枕边人及其家人,对自己和自己家人有各种算计。能愉快地认识并接受这一切,这便不失为一桩圆满的婚姻,也是一桩纯粹的婚姻——多讲利益契约,少讲男欢女爱。

这不一定是坏事,这种纯势利婚姻搞不好更牢靠。相反,希望婚姻既能满足利益算计,又能满足感情需求,这可能才是贪婪妄念,且更容易制造悲剧。

婚姻被发明许久之后,男女间的感情因素才开始渗透进婚姻里,进而成为一个决定性因素。这可以说是文艺作品带跑偏的结果,对自由恋爱的歌颂反而让人们混淆了婚姻与男女之爱的性质。

爱情本不是婚姻必需,婚姻也不是爱情目的,历代各国婚姻法也从来不会说你必须爱一个人才能跟他结婚,这也是法律鸡贼之处。婚姻爱情二者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案例固然常为人们所歌颂向往,但这种歌颂向往恰恰说明其稀缺。不是说不行,只是很难。

所谓佳话,有时候不一定是实话。然而每个人都难免心怀侥幸,希望自己成为例外。追求美好没错,以为美好理所当然就不对了。

一公园,一张纸,一则条件要求,一大爷或大妈,中国式相亲搞不好在光怪陆离间抓住了婚姻的本质。想通过婚姻实现阶层跨越是正常的,想通过婚姻保卫所在阶层不往下掉是正常的,想通过婚姻传宗接代是正常的——有所图不丢人,不说清楚才会坏事。想用婚姻证明两个人的爱情反而不正常,用一件生存工具,检验一种生活方式,这既滥用了婚姻,也羞辱了爱情。

许多人已经相信,随着个人生产能力提高,婚姻制度迟早会消亡。但眼下婚姻依然存在,似乎还很坚挺,说明大多数人的个人生产能力仍有限,人们还没解决生存问题。哪怕物质上已经解决了,心理上仍然不安,深怕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某一天湮灭。

因此生于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面临婚姻都应该问自己:你是要用婚姻提高生产力,还是想用婚姻拱卫爱情。前者意味着你得融入两个家庭组成的集体,这很不容易,聆听三姑四婆七嘴八舌,服从集体安排,满足集体要求,这要求你剔除自我;后者意味着你得跟集体保持界限和距离,这很不容易,颠覆传统已经习以为常的一套逻辑,发生排斥反应是必然的,你和你伴侣的家庭,必然对你们的独立运动百般阻挠。

既然哪条路都不容易,也就谈不上谁更高级,不同需要的人做不同的选择,任何人也不具备居高临下冷嘲热讽的资格。也没必要为相亲角里那些人间百态而多愁善感。显然我们大多数人离活得从容还很远,活得狼狈,毕竟还能活着,活得够长,大概能看到不那么狼狈的一天,那天迟早会到来。

發揚相親傳統,確保婚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