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当我死时》 |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今日辞世
享年90岁
余光中是知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他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余光中从事文学创作超过半个世纪,驰誉海内外,一首 《乡愁》 在全球华人世界引发强烈共鸣。
余光中曾来湖北,大赞端午节申遗
2010年屈原故里端午诗会
2010年6月16日,在中国端午节申报“世遗”成功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来到屈原故里秭归,参加了屈原的纪念活动,并亲自吟诵了新诗——《秭归祭屈原》。
“屈原故里端午诗会”是端午节申遗成功后首届“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活动之一。余光中对“申遗”高度认可。
余光中认为,申遗成功代表了国际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认可,申遗举动说明中国社会日益重视文化的意义。“屈原、李白、杜甫等大诗人都是我们的源头,上流清,下流畅。诗人们的情操是我们的胎记,不可磨灭,这根文化接力棒不能从我们手里落到地上。”余光中认为,传承优秀古典文化是当代人的责任。
赋诗9首颂屈原!
余光中:屈原是我们的源头
余光中朗读《秭归祭屈原》(视频:秭归广电)
余光中说,“我最想做的事是中文,一直致力于四度空间——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我,希望把中文这个半径延长,影响到更多人。”
在余先生的近千首诗作中,有二十多首诗是吟咏历代诗人的;单写屈原的诗歌就有九首之多!
“
写于1951年台湾诗人节的《淡水河边吊屈原》
写于1973年端午的《水仙操》
写于1980年7月11日端午节的《竞渡》
写于1989年4月23日的《漂给屈原》
写于1993年6月16日的《凭我一哭——岂能为屈原召魂?》
2005年6月11日,77岁高龄的余光中应邀到湖南参访,他在屈原投江的地方,写下了大气磅礴的《汨罗江神》
2010年6月16日在“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的屈原公祭典礼上,82岁的余光中朗诵了他一泻千里的长诗《秭归祭屈原》
2013年5月30日,他在“诗歌的太阳——两岸屈原文化交流与诗会”上,朗诵了他的新作《颂屈原》
2014年5月29日,余光中参加在河南举办的中国(开封)宋韵端午诗会,作诗《招魂》,是他又一首歌颂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作品
”
23岁时,余光中“结缘”屈原
余光中年轻时
余光中17岁那年随父母从重庆坐船回南京时,曾路过秭归,在浩瀚的江面上远远地眺望屈子祠和屈庙。23岁时,他第一次写下《淡水河边吊屈原》:“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2013年,他又在《颂屈原》里赞叹道:“楚臣的龙舟万桨扬波,却年年回到江南;回到岭南,回到海南;更回到,今日,海峡此岸。”——屈原,就这样流淌在余先生的心里,诗里,血脉里。
余光中说:“中国诗人都有屈原情结。屈原伟大的作品和情操,是我们的文化胎记,不可磨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们要做屈原的传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虽九死犹未悔的气节,应是所有读书人致力学习的气质。”
水仙操——吊屈原
把影子投在水上的,都患了洁癖,
一种高贵的绝症,
把名字投在风中的,
衣带便飘在风中,
清芬从风里来,楚歌从清芬里来,
美从烈士的胎里带来,
水动之后,从回荡的波里升起,
犹佩青青的叶长似剑,
灿灿的花开如冕,
钵小如舟,山长水远,是湘江。
(1973年)
颂屈原
王冠不锈能传后几代呢?
桂冠不凋却飘香到现在!
秦王的兵车千轮扬尘,
何以一去竟不返?
楚臣的龙舟万桨扬波,
却年年回到江南;
回到岭南,回到海南;
更回到,今日,海峡此岸。
(2013年5月10日)
本文部分内容由湖北省台办副主任涂阳斌提供
END
来源 | 央视新闻 中国日报
编辑 | 章强 刘蕊俊 谢莎
主编 | 刘蕊俊 徐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