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痛风的位置示意图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痛风临床自然病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无症状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间歇期和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
存在明显的发作部位时,主要见于急性和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在脚上的位置需分情况讨论。
多在午夜或清晨突然起病,关节剧痛,数小时内受累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以单侧第1跖趾关节最常见,足背、脚踝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
此期的特征性损害为痛风石的形成,标志进入慢性关节炎期,特点为痛风性关节炎频繁发作,且发作之后疼痛不能完全缓解,多关节受累及肉眼可见的痛风石形成。
痛风石可存在于任何关节、肌腱、关节周围软组织、皮下组织及内脏器官等部位,脚部主要的受累部位为脚踝、第一跖趾关节等。
痛风石隆起于皮下,外观为芝麻大到鸡蛋大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末状或糊状物。
痛风需要及时进行相关治疗,大体可分为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主要防治目的为控制高尿酸血症,预防尿酸盐沉积;迅速控制急性关节炎发作;预防急性发作;防止尿酸结石形成和肾功能损害。
痛风病人应遵循下述原则:限酒;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防止剧烈运动或突然受凉;减少富含果糖饮料摄入;大量饮水(每日2000ml以上);控制体重;增加新鲜蔬菜摄入;规律饮食和作息;规律运动;禁烟。
秋水仙碱、非甾类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的一线药物,应尽早使用。
常用非甾类抗炎药有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依托考昔等。
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以降尿酸药物为主,主要有抑制尿酸生成、促进尿酸排泄药物两类,前者常用别嘌醇、非布司他等,后者常用苯溴马隆、丙磺舒等。
必要时可选择剔除脚上的痛风石,对残毁关节进行矫形等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