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快问快答

求:实现科学发展的哲学思考 论文一篇

求:实现科学发展的哲学思考 论文一篇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求:实现科学发展的哲学思考 论文一篇

科学发展观指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世世代代的永续发展。完整提出科学发展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现简要分析如下。

1、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在发展问题上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具体体现。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主动迎接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挑战的需要。当今世界,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经济全球化愈益凸现。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科技信息化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文明的竞争与整合,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应就是当今世界的竞争。为适应全球化的竞争态势,我们必须构建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全面发展战略。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这种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更畅通地适应人类文明的潮流,更坚强地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考验,更有力地跻身于世界文明之列。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当前,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制度、体制的深入转型和市场机制的进一步扩大,使一系列深层经济社会矛盾,诸如城乡差异、区域差异、人口压力、人的素质、资源短缺、环境危机等问题更加凸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确立全面发展战略,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着力提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着力创造有利于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的良好社会环境。这样,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改革的成果,才能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彼此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发展问题。

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因果联系是人们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联系。由于一定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因此,人们应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有了对后果的科学预见,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促使事物向人们所期望的结果发展。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发展经济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以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拉大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有机组成,要素在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的整体发展。辩证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相对平衡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畸形的、单一要素突进的发展。社会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面兼顾社会发展系统的各个要素。只有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各构成要素的全面发展,社会整体才能进步。

3、体现了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是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发展就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社会的进步就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的矛盾运动中,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各类社会矛盾的运动中发展的。社会健康发展的过程就是正确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任何矛盾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它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和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片面地看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当今的中国,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但这种发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整体推进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努力促进社会政治进步和文化繁荣,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协调发展。

4、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包括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事物不仅在数量上的增减达到一定程度能引起事物的质变,而且在总体数量上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空间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和生态环境恶化,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四大突出矛盾。这些结构性矛盾造成了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效益低下,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要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其主要内容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三大产业的水平和效益;全面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些内容归结起来就是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5、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基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和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对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了解、掌握和尊重程度。违背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盲目蛮干,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和无限制的、无节度的掠夺性利用,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生态污染、环境恶化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道路也基本上是重蹈西方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付出的资源环境的代价极其沉重。现实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的活动,充分认识到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正确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6、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在人们头脑中一经形成,便指导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这就要求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实质,它要求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经济价值,而应自觉地关注人文社会价值,注重人文精神建构,用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作为根本价值尺度,来支配、规范经济活动。具体地说,各种利益实体和商品生产经营者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在尊循价值规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人的权益,而绝不能为追逐最大利润而损害社会利益和人的价值。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以及文化,教育、科学等非生产社会系统,更不能把追求经济利益当成发展动力和价值目标,而应以追求人文社会价值作为最高目标,为提高国民素质、保障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环境提供积极的公共服务,并且把是否有利于人文精神和社会全面发展作为判断一切公共服务机构工作优劣、成绩大小的根本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7、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观点,正是我们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任务,既是必须牢牢坚持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也是在各项实践工作中必须始终贯彻的基本原则。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满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满足人的民主权利、公平公正要求、素质全面提高、价值实现、精神文化等社会需要,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把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离开了这一点,发展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8、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科学发展观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认真分析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科学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是,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整体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结构矛盾始终非常突出。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方面的差距不断拉大;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事业发展滞后,2003年局部地区非典的爆发充分显示了这一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始终存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非常突出,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等,不仅严重地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威胁着人民的生存环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影响的程度进一步加强,各项政策制定必须考虑到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协调。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才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主要目标的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的发展观既实事求是,又解放了思想、与时俱进,既顺应了世界潮流,又符合中国的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大创新。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今天,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繁荣,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