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发布,涉及农业排放源的内容有哪些?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欢迎您关注--农业环境科学】
6月8日,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了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
全国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国情调查。《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规定,每10年开展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工业经济和社会人口结构,以及污染源的类型、分布、规模和性质等都发生巨大变化。同时,农村面源、非道路移动源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逐渐显现,亟须对其排放情况开展系统性调查。因此,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6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等15个单位和部门联合于2017年—2019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标准时点是2017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是2017年度,对全国有污染排放的358万多个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进行了全面调查,获取了全国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移动源相关基本信息和污染物排放信息。相关的普查成果体现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中。
那么,在此次发布的公报中, 涉及农业污染源的主要数据有哪些?农业污染排放与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普查结果又将如何应用?
一、农业污染源基本数据
涉及种植业的区县3061个,水产养殖业的区县2843个,畜禽养殖业的区县2981个,入户调查畜禽规模养殖场37.88万个。2017年,农业源水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1067.13万吨,氨氮21.62万吨,总氮141.49万吨,总磷21.20万吨。
1、种植业
2017年,水污染物排放(流失)量:氨氮8.30万吨,总氮71.95万吨,总磷7.62万吨。秸秆产生量为8.05亿吨,秸秆可收集资源量6.74亿吨,秸秆利用量5.85亿吨。地膜使用量141.93万吨,多年累积残留量118.48万吨。
2、畜禽养殖业
2017年,水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1000.53万吨,氨氮11.09万吨,总氮59.63万吨,总磷11.97万吨。其中,畜禽规模养殖场水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604.83万吨,氨氮7.50万吨,总氮37.00万吨,总磷8.04万吨。
3、水产养殖业
2017年,水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66.60万吨,氨氮2.23万吨,总氮9.91万吨,总磷1.61万吨。
二、农业污染排放与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相比的变化
从“一污普”到“二污普”已经过去十年了,这期间我国粮食产量从5亿吨增加到6.6亿吨,肉蛋奶产量从1.2亿吨增加到1.4亿吨,水产养殖产量从3100万吨增加到4700万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与此同时,农业领域中的污染排放量明显下降,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排放分别下降了19%、48%、25%。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三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农膜回收率达到80%。农业发展已经从过去主要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初步形成了 质量兴农、效益兴农、绿色兴农 的新格局。可以说,农业的产量越来越高了,排放的污染越来越少了,绿色的底色越来越亮了。
三、目前农业农村部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农业污染防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农业农村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绿色发展摆上突出位置,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响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了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 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利用、农业投入品减量、畜禽粪污资源化等制度。完善以绿色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探索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的金融、用地、用电等配套政策。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开展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推行农业污染第三方治理。
二是强化示范引领。 在果菜茶优势生产区的175个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集成推广了一批典型生产技术和运营模式。在705个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整县开展养殖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在200个县实施秸秆处理行动,打造秸秆全域全量利用典型样板。在西北100个县开展农膜回收行动,推进标准地膜应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浙江、海南、安徽整省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全国创建了80个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长江经济带的8省53个县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 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布局,加强农业污染防治基础研究、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应用。组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等国家科技创新联盟,深化产学研企协作,合力突破农业污染防治技术瓶颈。发布重大引领性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推荐100项优质安全、节本高效、生态友好的农业主推技术。
四是强化监测评估。 在全国构建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布设了4万个耕地土壤环境质量、240个农田氮磷流失、500个农膜残留、280个秸秆资源国控监测点,开展长期例行监测,及时掌握农业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支撑科学治污、精准治污。
五是强化考核评价。 按照管行业就要管环保的要求,履行农业农村部门职责,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加强对重点地区的工作指导服务,推进任务落实落细。通过专项检查、年度评估、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加强绩效考核,健全工作落实与资金支持的挂钩机制。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资源投入仍处于高位,生态环境不欠新账、逐步还旧账的压力依然很大,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四、普查结果将如何应用?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对于当前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撑今后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普查成果当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污染防治攻坚战。这次普查围绕 “污染源在哪里,排什么,如何排和排多少” 四个关键问题,建立了覆盖全国358.3万个普查对象的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普查工作后期在依法保护好各类调查对象隐私的基础上,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归纳和总结普查成果,为 加强污染源监管、重点地区监督帮扶、排污许可证核发、环境风险排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 各项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 普查结果揭示了我国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特别是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重点污染物的最新最全面的情况。通过分析应用、归纳总结得出的规律和趋势性成果,将为国家“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第三,普查成果探索出了一整套 技术方法 ,锻炼了 一支队伍 ,为“十四五”以及以后的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长期支持。
参考链接:
http://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1/202006/t20200610_783547.html
http://www.mee.gov.cn/ywdt/hjywnews/202006/t20200610_783719.shtml
农业环境科学
农业环境科学
用科学的力量 保护农业环境
研究|观点|专访|资讯